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渼陂是唐代长安地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渼陂以其秀美的景观吸引着一大批文人士子前来观光游览,而历代文人士子则在渼陂留下众多优美的诗文篇章。在陕西省政府大力开发渼陂旅游文化景区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唐代渼陂文学作品作为本文的研究目标,并试图以上述文本为基础,勾勒出唐代渼陂文学作品的思想脉络。本文主要运用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史学研究方法,尽量站在古人的处境分析文本中蕴藏的思想内容;在上述基础之上,本文还试图将渼陂文学作品和渼陂的时代兴衰、唐代文学思潮联系在一起,最终抽绎出一条唐代渼陂文学作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教师博览》2006,(7):F0003-F0003
渼陂古村坐落在赣江的支流富水河畔,隶属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始建于南宋,拥有多个美好的称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庐陵文化第一村、将军村、江西明清建筑博物馆、电影村。融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雕刻艺术为一体而形成其特有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人集体记忆的传统古村落,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迅速衰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关系到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人们需要看得见的乡村,记得住的乡愁。"新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全新视角,将"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跨界嫁接到当今传统村落问题的解决,对渼陂古村看得见空间元素的科学规划,集体记忆的整理与归档,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视,都有着非常有意义的借鉴作用,因而"新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益于传统村落问题的深层次解决。  相似文献   

4.
泾河和渭河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河。泾河发 源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东麓,向东南流经甘肃, 在陕西高陵县入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它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穿陕西渭 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两条河水一条非常清 澈,一条却很混浊,在高陵两河交汇处有非常明 显的界线,产生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而"泾渭 分明"也由此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但是,泾河 水和渭河水究竟谁清谁浊呢?我们先来看看有  相似文献   

5.
0前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库,后期正常蓄水位170m,增加淹没面积约305km~2。为减少淹没损失,首批选定1 3处防护区,其中柳陂为重点防护区之一,可防护人口1.l万余人,耕地1万亩,防护面积17.06km~2。柳陂防护区位于丹江口水库汉江库段南岸,湖北省郧县柳陂镇境内,209国道从其通过,南距十堰市?0余km。目前柳陂镇是郧县的粮棉高产区和工业区,也是十堰市的蔬菜及鱼类供应基地。防护方案拟采用截断柳陂河及沙洲河与汉江的通道。防护坝线有三里沟——管理区坝线(即主、副坝)、三门坝线及隔堤三部分(图1),全长5600m,主要工程指标见表1.  相似文献   

6.
吴塘陂是具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水利工程,至今依然施展着水为民利的功能价值。本文广搜文献和实地调查,对其始建时间、始建人和历代变迁,逐以钩沉与抉微。从历代诗歌对吴塘陂赞颂中,悟出这一工程灌溉、旅游、渡口的多功能价值。古人已有的这种“多功能价值”统筹的设计思维,对今天“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史联绝对     
刘云 《中学教育》2004,(6):23-2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流传着一幅没有下联的绝对: 由山而城,由城而陂(bei),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该联表面是说地形由高而低、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实则以民国五任总统的籍贯指代人名,讽喻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每况  相似文献   

8.
<正>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赏析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前两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生长的位置。"陂"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相似文献   

9.
<正>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相似文献   

10.
词语的重叠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一种常见的语法手段。石陂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式与普通话的形容词重叠式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主要从结构形式、语法功能和表义特征三个方面来描写石陂方言单音形容词和双音形容词的6种重叠形式,为汉语形态学提供富有特色的闽北方言材料。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东陂村民所使用的话语中富含古语词,他们在语音语义上保留了古代词汇的基本特征,本文分析了东陂村梧州话中一些常用的名词和动词,它们已成为东陂民众的基本词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对渭河下游河势及水文状况的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分析认为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渭河水流变缓,挟沙能力降低,中游大量泥沙在渭河入黄河口大量堆积,造成潼关高程显著抬升,渭河水平面升高,这是渭河下游淤积严重的重要原因。洪水期渭河过流能力急剧减小,防洪能力十分严峻。通过资料分析表明,渭河各段淤积量与潼关高程呈现出一种线形相关规律,由此得出降低三门峡水库运行水位,从而降低潼关高程,减小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提高渭河过水能力,对渭河流域防洪减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西地处我国南疆,虽然还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随着发达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加强,明代广西社会经济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发展。 农业 明代广西农业的发展是从多方面反映出来的。首先表现在农田水利发展上。明代广西各地修筑的陂塘堰坝相当普遍,能够灌溉十顷以上的陂塘堰坝为数已不少。据黄佐《广西通志》卷一六载,宾州建筑的陂塘堰坝就有40处以上;上林县交通并不很方便,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也不容易,但也建筑了30多处的陂塘堰坝。灌溉面积达十顷以上的陂塘堰坝,苍梧县有沙村陂、石塔陂、漏塘陂、林滩陂和大陂,藤县有莲塘陂、大桶陂和法冲陂;岑溪县有水波陂、大塘陂和河断陂,玉林州有官陂、赤堪陂、(亚鸟)桥陂和绿袁陂,博白县有龙母陂,北流县有坑塘陂,陆川县有老稿陂和暗螺陂,兴业县有南山陂,宾州有新官陂,五屯千户所有座峒大陂,东岸村陂和长沙陂,河池州有罗家陂、蒋村陂和官村陂堰;灌溉面积达一百顷以上的有玉林州的都毫陂、三山陂,河埠陂,银水陂、锦陂和林陂等。另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六至卷一一一广西部分各府州县目下载,庆远府的官陂,河池州的古浪溪和怀德  相似文献   

14.
原子力显微镜对水中颗粒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渭河、金陵河、清姜河等河流中所采集的水样品中所含颗粒的状况进行扫描分析,为水质的判断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海峰 《天中学刊》2007,22(4):108-110
鸿隙陂是汉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地望就是当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东部的洪河。它的修建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它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东汉汝南郡的经济发展,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祁山古道北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山古道指由陇右天水翻越祁山,经陇南入四川的道路,其北秦岭段由铁堂峡支道、木门支道和阳溪支道组成。铁堂峡支道起于天水,向南经耤河支流南河沟,后折入西汉水河谷,经铁堂峡至礼县长道镇;木门支道从天水沿耤河西行,经铁炉、秦岭南入西汉水支流峁水河谷或稠泥河,后折西南顺西汉水至礼县长道镇;阳溪支道北起洛门,南经渭河支流大南河,西汉水支流固城河或崖城河南下至礼县。  相似文献   

17.
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夺泗入淮”彻底改变了淮(河)泗(水)流域水系,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网河流,河道淤塞,湖泊兴替,导致了苏北乃至整个淮河中下游流域的重大环境变迁:土壤沙化碱化,原始植被除极少数地区外被彻底破坏,许多城镇沉入湖(河)底,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水、旱、蝗、风灾频繁,“饭稻羹鱼”的富饶之地变成了“有雨则涝,无雨则旱”的贫穷之地。  相似文献   

18.
一、谢槟其人谢槟,字公翼,生卒年月不详,以史料判断,应出生于明万历朝后期,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六六个时期。谢槟自称为洄浀人,谓“其先居郾之洄浀”。洄浀,赵应式《郾城县三河五沟诸水入汝河记》载,“沙河、澧河、溏河三水泛溢,则东入饮马沟,汇为洄浀河,入沱沟、粉沟、红沟,潴于塔桥坡入滚水沟、石界沟而达于西平之洪河,自洪而入汝河,则入淮而东矣。”1这是明嘉靖年间洄浀河的方位和大致流向。清代志书记,“洄浀河,俗名干  相似文献   

19.
一、大舞台、大场景 在井冈山余脉的东端,有一片郁郁葱葱、绵延起伏的群山,它叫东固山。东固山的乳汁孕育出一条宽阔清澈的河流,它叫富水河。富水河畔,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子——典型的明清建筑、浓厚的红色文化,被誉为赣文化典型代表的“庐陵文化第一村”——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漠陂村(简称陂头),这就是我的家乡。  相似文献   

20.
宋晓东老师《讥讽袁世凯窃国的对联》(《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一文引用了民围时期的半副对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此联语带双关,以地代人,借地势越来越低讽刺民同总统一个不如一个,是有名的绝对.至今未有人对出下联。作者在对此联作解释时说.“山”指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城”指袁世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