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媒科技》2011,(11):79-79
Panasonic LUMlX G微型系统凭借其卓越无比的高分辨率、画面重现性以及色彩还原,可呈现具有逼真细腻性的高画质画面。通过充分发挥16.O百万像素LiveMOS传感器及维纳斯修正引擎的所有优势,即使在低照度的情况下也能以最高12800的感光度设置拍摄具有高锐度分辨率、无比清晰的画面。LUMIXG微型系统的精确对比AF(自动聚焦)系统进一步加快了速度,可实现大约为0.09秒的光速AF*。同时,连拍功能也得到了改进,可实现每秒4.2张的16.0百万像素全分辨率连拍。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中的镜头是指摄像机每拍摄一次所摄取的一段连续画面。镜头是由画面构成的,但镜头并不等于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有时一个镜头由许多画面组成(傅桃生《电视新闻采编技巧》)”。不难理解,所谓电视新闻“第一镜头”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播放的电视新闻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或者属于一个镜头的多个画面。读者阅读报纸杂志,首先阅读的是文章的标题,不管文章写的怎样,一个新颖、形象、深刻的标题就会引起读者的注目。同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进人观众眼帘的“第一镜头(画面)”恰恰具有文章标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三月初,报社领导交待拍摄一期上海“乘车难”的照片,主题确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和拍摄,总觉得画面不够“味”,还缺少一个“拼命”镜头。“乘车难,难于上青天”,许多上海人都有切身感受。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很好地报道这个热点。在采访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乘车难有许多人为的因素。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你挤我拥,为抢一个座位而“不顾性命”,本来并不拥挤的车站一下子“情况紧急”,但有的车站的候车队伍却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缓和了“乘车难”。这种强烈的高反差,使我决意要拍一张“拼命”上车照片。然而要拍谈何容易,我选择了乘车难度较大的外滩延安路71路终点站,期望能拍到一张“拼命”照片,可是一连三个下午都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4.
唐俊 《视听界》2001,(3):24-25
当前,在电视新闻专题尤其是调查类、法制类等栏目中有一种可称之为“模拟真实”的现象。常看此类节目的观众很可能会发现,有些事实上根本无法拍摄到的画面竞也呈现在了眼前。例如新闻事件在采访发生前的某些情节,当事人原先所进行的一些活动等,这些即是“模拟真实”的画面。所谓“模拟真实”,是指记者和编导在未能拍摄到原生态画面的情况下,运用电视手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鞠焕宗 《青年记者》2016,(28):42-43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世界的眼睛》,讲的是马格南图片社历史上的著名摄影师的故事.摄影师或者说摄影记者,就是将他们看到的世界通过照片展现在受众眼前,充当他们的“眼睛”.而我们提到拍照,讲述最多的也是如何变换拍摄的角度,让人们通过照片看到真实甚至更精彩的世界.但在无人机出现以前,相机无论像素和连拍速度如何提高,手机如何让拍摄和分享更为便捷,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看世界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当用数码相机摄影时,常常为错过最佳的拍摄时机而苦恼不已。这都是“时滞”惹的祸。  相似文献   

7.
逸名,顾名思义为失掉名字之意也。近读某晚报,不到一个月时间,竟有三处之多.有心人细看,除了一幅摄影作品在画面上没有名字外,其余两幅书画作品在画面上均有作者署名,可为何也标上了“逸名”? 办任何事情都应讲认真两字,办报纸尤为重要,处理来稿,特别是书画摄影作品,不仅不能把作者名字张冠李戴,更不能在一时找不到作者名字时标上“逸名”。如果“逸  相似文献   

8.
有些业余爱好摄影的同志,也想为报纸上拍点新闻照片。这个想很法好,编辑部需要也欢迎这方面的稿件。可是,有人把拍摄新闻照片看得比较简单,以为只要背架照相机跑到现场,“咔嚓!”“咔嚓!”几下就齐了。结果,片子拍了一堆,却很少能够被采用。这是为什么呢?一张主题鲜明,构图新颖的新闻照片,虽说是在“咔嚓!”“咔嚓!”的瞬间完成的,然而在“咔嚓!”之前,为提炼主题,选择画面,摄影者要费一番功夫,花一定气力。拍摄好一张新闻照片,选好题材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你所  相似文献   

9.
郑晓群 《新闻实践》2013,(11):66-68
核心阅读:一张能够打动人的新闻摄影图片,一定具有情感的张力,而情感的张力往往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影像所揭示的思想,二是画面中生动感人的细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要具备思“深”识“细”的能力与谋略。所谓思“深”,就是对新闻题材要了解透彻,思考深刻,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所谓识“细”,就是在拍摄新闻照片时,要善于发现并抓住生动感人、能够揭示新闻事件本质的细节。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北京是重灾区。许多有责任心的摄影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到医院去,到病房去,拍摄了一批反映医患人员与“非典”病魔抗争的优秀新闻照片。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的《sARs病房》,是其中出色的一幅。 这幅照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作者大胆采用垂直构图。逝者与画面横边框平行。医生双手叉腰伫立在画面中央。这种构图不仅仅是形式上别致,重要的是与沉重的气氛相吻合;照片的主体人物是医生。读者看到的是医生的后背,完全看不到医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我在一张小报上见到一幅漫画:画面左边一只痰盂,右边站着个青年,他远远地朝痰盂吐去一口痰。因距离太远,痰落在离痰盂一尺多的地上。标题是:《心有“盂”而力不足》。我对作者这则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标题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是一句常用成语,被他这么一“活用”,变得异常诙谐,妙趣横生,寓卫  相似文献   

13.
全琪 《新闻实践》2010,(9):I0001-I0004
美国南加州HUNTING BEACH的冲浪公开赛,各国高手在50万热情的观众面前展示了非同寻常的高超技艺,不愧是集力与美于一身的“浪上芭蕾”。拍摄冲浪要用相机的高速(1/2000—1/4000秒)连拍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提及的“摄像距离”,不是指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三米、五米的实际距离,而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摄像距离”的远或近,取决于受众的心理感觉。拍摄环境相对宽松,被拍摄对象在摄像机前表现得比较随意,那就会使观众心里产生一种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距离比较远的感觉;相反,记者刻意安排拍摄正式场面,甚至亲自出镜,在画面上与被拍摄对象接触,双方都显得比较严肃,于是观众就会感到摄像距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11,(12):75-75
这部EX—ZR200跟以往Casio的高倍变焦相机同样拥有不错的稳固感,模式转盘的阻力适中,稍为用力便能更改模式设定。在关机的情况下,除了按下开关以启动拍摄外,使用者还可以按下机背的拍摄按键作启动,启动时间为0.98秒,而且对焦时间缩短至0.13秒,还提供0.27秒拍摄间隔,配合每秒30张的高速连拍功能,进一步让使用者能用更快的速度捕捉眼前景像。  相似文献   

16.
李华 《青年记者》2006,(17):54-55
有这样两幅新闻照片,在构图和内容上看起来都有些类似。一张题为《相依为命》,拍摄的是在战乱中的两个阿富汗孩子无助的神情;而另一张题为《永远的痛》,拍摄的是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两个美国人悲痛的表情。从法国的罗兰·巴特(R o l a n dBarthes,1915-1980)提出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摄影、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多年来争论较多的是摆拍、补拍与抓拍的问题。新闻摄影拍摄的是新闻事件某一瞬间的静止画面,电视新闻、新闻纪录片纪录的是新闻事件一段时间的活动画面。它们在真实性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类似的。“摆拍”,为新闻道德原则所不准“摆拍”就是按记者的要求摆布拍摄对象和环境。  相似文献   

19.
周珏 《视听纵横》2004,(3):74-76
“音画”即用声音构筑的画面。作为以听为主的广播节目来说,音响资料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受众往往可以通过听引发联想,在脑海中构筑起一幅幅画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音画”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广播节目具有类似电视节目的“可视”效果。前不久,听了几期“亚广联”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的“两张皮”现象,指的是文字解说与镜头画面相互脱节,从而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分两种,一种是文字解说与镜头画面这两种语言在性质上的较大反差造成的,体现了电视新闻的内在固有矛盾.另一种是编辑记者在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和实际操作失误造成的,比如忽视新闻价值和特性、放弃电视手段优势、投机取巧拼凑镜头画面等。其中第一种原因是造成“两张皮”的第一位和根深蒂固的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新闻语言这种构成新闻作品的物质手段的分析,找出电视新闻作品形式的原理,从深层次上解决其“两张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