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5T分析模型的网络口碑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口碑传播是一种非商业性质的沟通行为,具有高影响力、高可信度等特点.互联网的出现为大众口碑的网络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口碑传播,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影响更大,是实现品牌传播价值最优化的最佳方式.本文引入5T模型相关概念,探讨如何将5T模型与网络口碑传播结合,以实现品牌传播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在互联网和其他IT技术领域,美国引领着世界潮流,那么在移动通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日本则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3.
从技术角度而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在1995年之前,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并没有引起新闻传播界的关注。20世纪中后期,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互联网,并将其从媒体的角度来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互联网用户不断增长,CNNIC最后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迅猛腾飞,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更是丰富了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信息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方式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与竞争优势.本文就网络媒介的发展与传播特点展开论述,对网络传播媒介的基本职能和传播特性,做出相关的分析阐明.  相似文献   

5.
自由:网络传播的神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珍爱自由,但自由绝不是一份免费的早餐.互联网上的控制真实只是一个历史阶段,不能把这个王纲解纽的战国时代看作是历史的终结,而应看作是一个新的历史过程的开端.只有保持对自由的再次失落的高度警惕,才能从容应对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正如在传统媒体上所发生的历史过程那样,在互联网上,为实现传播自由而进行的斗争也将永远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6.
张姝  璩静 《中国出版》2012,(20):37-39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技术特征看,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态多样化、交互性和实时性三大特点。在此基础上,网络舆论也具有议题设置的平民化及舆论演化蝴蝶效应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引导上,应注意网络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提高各级政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对全社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影响着每一个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的冲击,这些行业和领域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在进行改变,其中,新闻媒体行业也不例外。然而,网络传播不仅仅可以为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新闻媒体行业来说,就需要抓住现有的机遇,应对网络传播带来的挑战,使新闻媒体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不仅使得广播电视的传统功能得到加强,同时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化功能。不仅如此,还从质量和技术的层面上使广播电视工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些使得广大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还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广播和电视用来传播信息的网络规模很大,技术含量更高,同时也更加的复杂。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工程,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传输的效率,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总体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使得复杂难懂的专业技术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9.
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社会舆论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视觉符号为主要手段,侧重感性信息表达的视觉传播方式,正在不断地冲击着原本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传播范式.在这种传播文化转向前提下,网络舆论构建呈现出了新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国际互联网迅猛发展。它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而且使新闻传播业发生了深刻变革。运用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已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网络传播,则被认为是传播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势必对现存的媒体构成威胁和挑战。因此,许多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络版或综合网站,以谋求新的发展。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河南日报》等中央及地方重要新闻机构,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形成一股强大的报…  相似文献   

11.
李俐  郭峰 《网络传播》2005,(7):72-73
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技术从来就是最基本的推动力之一。CDN技术虽然不是推动互联网与其内容的惟一动力,但日前来看是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近年来的网络事件透析网络传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人口数量的剧增,个人在线产品与服务的应用日益普及,近年来网络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充分显示出网民集体行动的力量.这也喻示着互联网个人传播时代的到来,但网络传播的诸多特性也揭示出个人传播对网络社会文化具有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官建文 《传媒》2013,(2):17-19
今天的媒体应更多地关注移动互联网。尽管今天还存在大量的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但网络传播正方兴未艾,移动传播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成为传播的主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体验得越来越深刻。我们身边随处都有用手机、平板电脑上网的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网页可以根  相似文献   

14.
郭小霞 《传媒》2015,(10):70-71
城市形象是城市价值观念、文化底蕴、历史传统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城市形象能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也是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中存在着人才缺乏、重视不够、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而,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把握城市宣传定位、创新传播方式等方法,提高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褚建勋  贾煜 《今传媒》2013,(4):19-2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影响力的增强,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现代科学传播理念,探索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模式势在必行.由于互联网自身的技术、信息组织机制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特征.因此,运用互联网的自组织特征,构建一种自组织科学传播模式,对于激发优质科学传播内容创作、推动现代科技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健  李宁 《东南传播》2018,(7):93-95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选择通过线上医疗平台获取医疗资讯、进行医患互动,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成为了医患互动的新渠道.但由于中国的线上医疗平台刚刚起步,仍处在发展阶段,公众对于其认知程度与态度也较模糊.互联网的自身特性以及这种创新形式,会对医患的相处模式、沟通方式以及认知理念产生何种影响,还在进一步探索当中.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两种方法,探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医患人际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显示,在线问诊的医患沟通方式和患者的人际网络对就医选择有着重大影响.同时人际沟通的情感因素比医疗专业性更能影响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其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优点,并且信息传播范围广,现已被大部分人认可,并成为人们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给传统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传统新闻编辑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传播对新闻事业的影响,并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有效调整自我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8.
陈晨 《新闻世界》2010,(12):113-1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政治传播的舞台不断向网络平台延伸,网络的政治传播作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中美两国由于制度与国情的不同,在网络政治传播的表现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本文讨论了网络环境下中美政治传播差异,并从政治制度、文化、新闻体制等方面思考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传播技术改变了电视剧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电视剧作为复制性艺术的属性被传播技术强化了,媒介促使其生产的模式化,成为一种"仿真"的过程.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技术强化了电视剧传播中的文化区隔,这和产品提供方式与观看方式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电视剧参与媒介环境的塑造,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互动性促进了文化资本的内化.文字符号的参与为电视剧文化再生产中理性因素的提升创造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职能定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从互联网崛起为崭新一代的传媒以来,网上信息流通的空前自由度备受褒扬,被视为互联网技术特征之一.将网络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自在流通联系在一起,似乎已成为讨论网络的思维定势.网络似乎提供了一个没有人把关的无限自由的信息平台.人们不必只阅读单一信息源的信息,而能够从许多信息中随心所欲地"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甚至可以将自己独家的信息和个性化的观点传播给他人.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网络时代,还需不需要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