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廷在滇南的改土归流,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清代,滇南元江、临安两府土司职衔品最高的是儒林土司与纳楼土司。通过这两家土司的受职、传袭、辖地的对比分析,可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滇南改土归流及边疆治理情况做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哈密的札萨克旗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清朝新疆哈密所实行的札萨克旗制进行分析,讨论它所实行的具体内容,以及清廷对其管理的措施,并同蒙、元以来的土司制度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哈密的札萨克制是具有土司性质的盟旗制,是一种广义上的土司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阿其图诺门汗洞阔尔满珠习礼呼图克图是清代外喀尔喀地区很有影响的掌印呼图克图之一,系理藩院注册的呼图克图,而他的前世就是16世纪末从土默特部阿勒坦汗那里得到"满珠习礼呼图克图"称号的青海洞阔尔寺喇嘛云登扎木苏。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呼图克图在外喀尔喀地区共转九世,清朝乾隆帝始授其"阿其图诺门汗"称号,并授予掌管爱马克喇嘛众徒的印章。由于清朝时期该呼图克图成为外扎萨克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哲卜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师父,拥有自己的寺庙,徒众甚多,宗教地位居高。  相似文献   

4.
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有的统治方式。它是在统一的国家内,由于边疆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对其采用的一种符合本民族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自古以来,每一个王朝在草创时期,对整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以"羁縻政策"为主。待到大局已定、国力殷实之后,便从稳定边疆局势的实际出发,设法推行边疆与内地一致的政治体制。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就是清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四川边地的统治力度所采取的一种政治体制改革,它是国家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所采取的非常手段,带有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现存云南彝文文献《乍部叙谱书》的资料记载,对叙谱书中与乍部分支有关的地名、对叙谱书中记载的有关乍部支系与人名以及有关叙谱书中记栽的祭祖承业记述的谱系进行了梳理与考释,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探究了彝族六祖乍部在西南分支、迁徙的史实。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现存云南彝文文献《乍部叙谱书》的资料记载,对叙谱书中与乍部分支有关的地名、对叙谱书中记载的有关乍部支系与人名以及有关叙谱书中记载的祭祖承业记述的谱系进行了梳理与考释,从一个侧面揭示和探究了彝族六祖乍部在西南分支、迁徙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康区乃中原进入西藏的战略要地,该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在于政教合一,致使在当地设置的土司也必然具有双重的政治身份。清前期,朝廷曾在此实施过局部的"改土归流",然因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始终无法在此大规模建构直接统治机构,为此只能继续沿用土司制度略加羁縻。1840年后,特别是20世纪初赵尔丰主持的康区"改土归流"时,英俄等列强觊觎西藏,诱使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与清王朝为敌,分裂祖国倾向日趋明显。清廷在西藏的经略决策不得不为之一改,必须凭借军事势力以对抗英俄的入侵。要军事卫藏,又不得不取道于康区,然该区土司割据,中梗于川、藏之间,致使西藏局势岌岌可危。如何经营西藏,以固川、滇、青屏障,成了当时国防之急务。为了巩固西南内陆边防,朝廷别无选择,只能在康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此政策的推行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做出了卓越贡献,进而也为民国时期西康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明代酉阳土司曾管辖今重庆市的酉阳、彭水、黔江与秀山的广大地域,对当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和生活有极大影响这与他同中央王朝、内外土司、辖地百姓互动有着直接的关联。通过其关联述略探讨其社会控制策略,以期为构建当今和谐文化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老司城土司时期的法律制度具有政治性、等级性、宗亲性和本源性,其许多内在的精神理念与现代法治理念殊途同归。公法领域,国家采取"土流参治",中央制定法直接对流官、武官和较高官职的土官进行规制,老司城土司地方政府对土司社会内部的公法治理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私法领域,采取"因俗而治",中央政府不参与老司城土司私法领域的治理。法律具有很强的地理属性和民族属性,国家对老司城土司时期社会独特的法治原则,既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也促进了土司社会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讨论了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认为清代土司区变动过程反映了清朝在"家,国"认识问题上的转化过程,国家权力与秩序调整的核心是土司区的自治必须绝对服从王朝国家的根本利益,王朝国家的政治需要和内忧外患决定了我国土司区的变动乃至是否消失.  相似文献   

11.
帕巴拉活佛是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寺的寺主,也是当地藏传佛教最具权势和名望的大活佛。帕巴拉活佛的驻锡地为昌都强巴林寺,现已转世到十一世。帕巴拉活佛的传承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正统二年(1437),到清顺治帝至乾隆帝期间,他被受封"博善禅师""诺门汗"呼图克图尊号,受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的领导,直接管辖昌都一带。本文根据现有的资料对七世帕巴拉·晋美巴登贝贡布做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清缅关系复杂多变。边境土司问题引起的摩擦使事态逐步升级,导致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之间持续了四年多的战争,成为清缅关系发展的重要转折。双方签订老官屯和约之后停战,但缅甸一直未按和约条款向清朝"朝贡",致使和约无法生效,双方关系僵持了近20年,直至缅甸进入朝贡体系。缅甸进入清朝贡体系的过程相对东南亚其他国家显得格外曲折和复杂,冲突的原因集中体现在"边境土司""纳贡"和"和约"三个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丫叉”法的含义:诗文中应承的次序与前边起呼的次序相反,也就是说应承次序与起呼次序是一种逆向关系,后呼者先应,先呼者后应。在此基础上把“丫叉”法分为两类:“丫叉”句法和“丫叉”章法。然后论证了“丫叉”法的使用要求和其与顶真修辞方法的区别,本文认为掌握了“丫叉”法有关知识,对中学语文作品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忻城土司地区各种民间祠庙众多,不仅有着花婆庙等浓厚的壮文化底蕴的祠庙,随着汉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央政权力量的加强,也出现关帝庙这样的汉文化祠庙。汉文化祠庙进入忻城土司辖地,莫氏土司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多样的祠庙并存,这也是忻城土司地区壮汉文化兼容并蓄、水乳交融的有力例证。  相似文献   

15.
165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一行到北京朝见清朝皇帝,清廷为此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正式册封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后又策封西藏地方行政首领蒙古族和硕特部领袖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这一事件表明西藏已正式接受清朝的统治,完成明末清初中央政权交替时隶属关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1.头发的位置和走势 2.各种头发画法演示 一点 ︸要 发根位置 乍褚里芬诗n感咚毛犷 议。、蔽\;霖蕊尧 缨 、一卜 谕岌侧了 仪_一扩 尸~又 歉 撇 小~—~、 /一‘、 厂 、 ~一、 ’一少协口 i丫尸‘:今丫 、才、叹一川一丫 、、一”、丫刀义嗬 鄂 黔涂涂漫画学院 第四课 头发@涂涂~~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土司的辖地边界交错相参,其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因素也有地缘和血缘的关系。在土司地区族群边界的维持过程中,伴随着民间流传的英雄历史观与兄弟情谊的有机结合,建构着土司地区社会人群的认同和区分体系,生成相互间彼此关联、如同手足、平等独立的族群关系,但同时又形成既是同盟又是对手的矛盾共同体。其间,合作、区分与对抗的特性,既统一在土司之间相对稳定的秩序之下,却又交织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之中。  相似文献   

18.
顺治皇帝召五世达赖喇嘛入京一事引发满汉之间的激烈论争,顺治八年洪承畴所上奏疏是汉臣意见的集中代表。论争是满汉文化的交锋,清朝入关之初,正处于满汉民族文化冲突的凸显时期,入仕清朝的晚明汉官群体不仅希望跻身外族政治集团,更希望能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顺治皇帝,建构新王朝的治国理念。论争又是国家民族政策的辩论与选择,五世达赖喇嘛最终入京觐见并受封,对满、蒙、藏上层的联合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封禁蒙古的政策,内地的“劝令垦荒”,皆是清廷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封禁蒙地法令虽未严格执行,但由于清廷采取的限制措施,内地农民出边耕种定居的范围较小,因而对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清朝灭亡前夕,其《宪法内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信条")的出台,与"滦州兵谏"中由张绍曾主持和领衔向清廷发出的"立宪政纲十二条"(简称"十二条")直接关联,可视为清廷就此作出的回应。"十九信条"的内容,除极个别事项外,与"十二条"不但无原则抵牾,而且更为全面和规范,真正具有了宪法性质,这离不开"滦州兵谏"的促迫。而这次"兵谏"本身,亦是特别复杂局势下的产物,就其要求清廷确实着手立宪的既定目标而言是基本达到,故通常所说其"失败"并不完全合理。尽管它较比"起义"的目标层次为低,但就震动、打击乃至推翻清王朝的客观功效而言,可谓与起义相辅相成,都是其"合力"的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