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诗词鉴赏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诗词鉴赏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灿烂辉煌,领略古典诗词之美,汲取古典诗词精髓,陶冶自我情操,热爱中国古典文化。另外古典诗词的鉴赏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因此,学习诗词鉴赏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学习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虚实结合的表现表现手法。"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  相似文献   

2.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间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因而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因此,我们鉴赏这些艺术,也必须抓住虚与实的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艺术境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一)作家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作者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4.
冯宜俊 《考试周刊》2012,(43):27-28
在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中,常常会遇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实中有虚、虚实相映的表现手法,了解它们的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间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因而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因此,我们鉴赏这些艺术。也必须抓住虚与实的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7.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8.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相似文献   

9.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那么怎样想象与联想呢?本文试图从诗歌创作虚实结合的角度作一些探讨。按照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理论,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条基本原则,作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也都十分重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也必须抓住实与虚的结合关系去展开想象与联想。常见的做法,我以为可有以下几种。1、有些诗歌为了笔墨经…  相似文献   

10.
虚实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思想,源于中国老庄哲学的"无有"论和《易传》的阴阳论。其主要内容为: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转化,即文学构思中的化实为虚和文学写作中的化虚为实;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相生,即以实带虚和以虚明实;文学活动中主体的虚静心态。对虚实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文学作品本身虚实的统一,更不能单纯理解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而应从老庄哲学的本义出发,从宇宙观的角度进行理解,即虚实统一是贯穿于文学活动全过程的,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另一方面,理解虚实说还要注意,虚实统一,重在"虚"上,以虚统实,乃其内质。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诗歌欣赏观念 ,包含了“入乎其内”的分析和“出乎其外”的联想两个方面 ,既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具有奠基之功 ,而且与现代的文艺接受理论有某些暗合之处 ,至今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古典诗词当中,由于"物我"隔阂的存在,加之古人多以"兴趣"、"神韵"论诗,成为读者阅读和鉴赏的障碍和"烟雾弹"。以"物我对照"的角度去审视作品,就能化"物我"的隔阂为"物我"的联系,这里归纳了"物我对照"的四种基本鉴赏方法,并对其审美特点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袁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钟嵘“滋味说”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适用于五言诗这种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六言、七言律诗、绝句等额体诗和词体。  相似文献   

15.
诗歌作为最早出现也是最早趋于成熟的文学样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人都能正确鉴赏诗歌.即使是水平较高的文化人,想获得好的鉴赏效果,也不能没有必要的训练和指导.鉴赏诗歌第一步要弄懂"诗家语",接着是以意逆志,进入意境,最后注意品尝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在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鉴赏上,从悲剧美学的精神层面,努力追求本真元气与英雄之气、风云之气,从而达到纵横开阖、诗情驰骋的创作自由境界.表现出对宋代以来道学传统的背离和摈弃,构成了元好问独具特色的诗学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往论述声律说的成就,多集中在它对发展汉语学形式的贡献。至于声律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则常被忽视。但事实上,受当时音乐观念的启迪和影响,六朝批评家已经注意到从创作及欣赏等多个角度对声律与情感的关系进行阐发。而对比其时新兴的永明体和既往古体诗的创作实践,从中也可体会声律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he critical appreciation of poetry at both A/AS and university levels. To support and illustrate this view, it presents a model analysis of George Herbert's sonnet ‘Prayer’, which has been prescribed for study at both levels; its distinctive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features render it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an integrated ‘lang‐lit’ analysis.  相似文献   

19.
"文学阐释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或方法,迄今为止它一直处于探索和建构过程之中。无论是从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阐释学都既不属于以"审美"为核心的那种文学研究范式,也不同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文学阐释学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学性和审美性,以文本分析为出发点,但并不停留于此,而是进而追问文学性、审美性背后发挥决定作用的意义生成模式。文学阐释学把文学的"虚拟空间"、"意义世界"、"关系网络"均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层次的意义建构将方法论和本体论融为一体,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20.
山水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辉煌成就与在新诗中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有艺术自身的规律,也有时代、社会、文化的综合影响。文章从塑造论角度分析了古今人与自然关系变化:分离——复归——再背离,从而指出了古今山水诗流变的哲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