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提到柴静这个名字,恐怕没有人觉得陌生。2013年初,柴静的名字更是突然间成了舆论的焦点。新书《看见》大卖,之后她被《南都娱乐周刊》爆出已婚的消息,令不少中青年文艺男唏嘘不已,再然后有媒体称记者间丘露薇的一篇博客正是在暗讽柴静。过去,柴静以冷静低调著称,现在却被推到了舆论主角的位置,让人们不禁发问,柴静究竟  相似文献   

2.
周勇 《江苏教育》2014,(7):40-41
2000年,柴静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片人陈虻的面试。陈虻问她:"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柴静脱口而出:"我关心新闻里面的人"。  相似文献   

3.
子浠 《新作文》2013,(9):40-41
第一次接触柴静这个人,缘于一些负面新闻。当时,我问了身边的几个人:柴静是谁?很有名吗?直到后来,我才猛然发现,哦,原来就是那个人。虽然是负面新闻,但我却并不讨厌她,应该说,我对她抱有好感,因为我觉得无论怎样,她的话很真实。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记述了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0年来的经历、成长与思索。书中十分强调一定要看见"人",不但要睁眼看见他人,也要看见自己。柴静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强调的"看见",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同样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工作中,学着柴静那样时刻看见"人",也看见自己,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名人的书自然有各自的卖点,但是《看见》这本书能够得到教师的青睐,我想更多是因为引领成长的吸引。  相似文献   

5.
(一)反思药家鑫案:理性,在喧嚣褪去后露脸 朱永祥 2011年8月14日晚,在央视《看见》栏目中,主持人柴静对药家鑫父母和张妙父亲进行了采访,节目播出是在对药行刑两个月之后,更重要的,是在舆论的喧嚣褪去之后,尽管对这期节目中柴静的立场尚存争议,但至少有相当多的人,透过柴静的调查访问,承认自己当时在“第一时间从众了”,  相似文献   

6.
一直很喜欢看柴静主持的节目,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出版后,我便立即网购了一本。这本书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我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将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在这本书中,柴静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记录下淹没在宏大  相似文献   

7.
德君 《少年文摘》2011,(12):52-53
她看到了一个父亲魁伟的身躯里流动着的柔情,像一个休止符,无须太多的表白,就足以让人心碎。一次,柴静去北京市一所中学就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问题采访一位姓江的模范教师。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采访任务,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当柴静准备离开学校时,  相似文献   

8.
<正>"你见过星星吗?""没有。""你见过蓝色的天吗?""见过蓝一点儿的。"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柴静的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视频中柴静采访一个三岁小女孩时,两人的对话。和小女孩的声音一起出现在视频中的是一个灰蒙蒙的画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围,头顶上方是一团团黑色烟雾状的东西,和小女孩稚嫩、纯净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霾!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100万,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当代学生》2013,(6):29
《看见》作者:柴静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柴静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柴静从现实中感受切肤之痛,由此对生活、人性有了更真切的  相似文献   

10.
<正>2000年,柴静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片人陈虻的面试。陈虻问她:"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柴静脱口而出:"我关心新闻里面的人"。九年后的夏天,柴静收到台里通知,要她参加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演讲赛,主题是"为祖国骄傲,为女性喝彩"。柴静想起自己上学时常参加演讲比赛,那时的她上台后,会来"几个拔地而起的反问句‘难道不是这样吗’,再加上斜切向空中的手势‘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然后便是"狗血一洒满堂彩"。  相似文献   

11.
读书     
《八小时以外》2013,(1):117
《看见》作者柴静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时间2012年12月定价39.80元"你让别人看见,你才能看见别人,大家都同处于一样的生活,爱恨欲望都无不同。"不再刻意强调职业身份,老老实实"看见",传递着柴静十年的人生感悟。2003年,柴静开始担任《新闻调查》记者;2006年,柴静开博客"柴静观察";2012年,柴静新作《看见》出版。从"调查"到"观察"再到"看见",柴静说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点点把视线放平,回归  相似文献   

12.
读完柴静的《看见》,掩卷,沉思。自然从《看见》里看见了那个有棱有角、理性坚毅的记者柴静,我喜欢自己看见的这个记者。  相似文献   

13.
子沫 《学习之友》2013,(9):47-47
很多人有这样的焦虑:做一件事,碰到了障碍,不知下一步怎么办,很怕别人问起自己时。说“不知道”。柴静的一段经历谈得特别好。汶川地震期间,她去四川做节目,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后来,她索性选择跟一对夫妻回他们的老家——杨柳坪。那是一对劫后余生的夫妻,已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柴静只是跟着,台里问她要拍什么主题,她回答说“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纵观《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尽管其传播内容有争议,但从该纪录片策划、制作、发行等阶段皆可窥见MOOC时代课程的特点。本文结合后现代课程观,以MOOC的四大关键词对《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纪录片对MOOC在我国推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滁州学院学报》2015,(6):78-81
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迅速在各大网站传播开来,掀起了一阵舆论漩涡。社会各界虽然对柴静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褒贬不一,但其产生的巨大传播影响力不可否认地存在。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掀起舆论热潮的成功因素在于纪录片的传播五要素环环相扣,配合紧密,并富有独特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6.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19岁时柴静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开始主持"夜色温柔",深受听众的欢迎和喜爱.1999年,柴静进入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两年后,柴静来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一个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普通女孩子,身处的是真正的江湖,柴静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柴静辞了电台主持的工作,来到北京。那时她还不是央视的记者,她正处于失业中,每天逛图书馆,希望在报刊中找到一两条招聘记者的信息。有一天,柴静捡到了一本很破旧的杂志,但封面的照片和故事吸引了她的目光。  相似文献   

18.
新新书馆     
《新作文》2013,(4):64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看见》柴静/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10年前她被选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地脱离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其央视10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它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19.
黄鸽 《教育文汇》2013,(8):33-33
一直很喜欢看柴静主持的节目,她的书《看见》出版后,我便立即网购了一本。这是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成长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我花了两天时间将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读《看见》,我自然看见了教育,思考着教育。  相似文献   

20.
《看见》柴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从《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到《看见》,我们明显看到了柴静在思想方面质的拔高,她开始摆脱"小我"与"小资",把目光转移到普通大众与外界大事件上去,如"非典""奥运""环境污染"等等。她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词语,把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