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科技》2008,(7):2-2
全球第一个四维度“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目前由我国科学家建成,这是我国自2006年正式实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以来在此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08,(8):2-2
全球第一个四维度“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目前由我科学家建成,这是我国自2006年正式实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以来在此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性的海洋开发利用和向海洋要资源、争夺海洋空间的浪潮推动着我国海洋管理、研究、开发和利用的步伐,由此带动了对高时效、全方位的海洋数据和信息产品的热切需求,亟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的海洋信息化进程,研究数字海洋,建设数字海洋,将最新的战略理念和科学技术应用到数字海洋发展当中。  相似文献   

4.
夏登文,男,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工程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中心主任助理、业务发展处长,“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站与志愿船观测系统”项目责任专家、技术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5.
王妍  魏莱 《今日科苑》2021,(11):66-73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智慧海洋建设是海洋强国战略的积极探索,本文分析了我国智慧海洋建设存在的巨大产业空间,梳理我国智慧海洋建设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问题,文章提出了用信息化和数字技术赋能我国海洋产业,从顶层设计、经济发展空间,产学研体系建设、人才、全球海洋治理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心怀天下,淡薄名利,专注科研。作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于连生研究员多年从事声光技术和海洋仪器研究工作。他研制的系列声光器件,为我国的第一台激光打标机、激光微调机、激光医疗机及早期产品研制了声光Q开关;  相似文献   

7.
徐绍衡,1945年生,上海市人,现任江苏省舰船及海洋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及研究员、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常熟市电子仪器厂技术总监。198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作为项目监测部分主持人参与研发“船舶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系统”获全国交通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作为项目主持人研发的“CX80船舶中文微电脑监控报警系统”获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7年被评为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自然科学研究员。1995年作为全国50名基层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2011年主持研发的“综合登陆安全保障系统”荣获解放军有关部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被中国造船学会评为“中国船舶设计大师”。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著62篇,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2项为一、二等,获国家发明专利“分布数据库式高速响应实时控制网络(ZL00125634.3)”1项及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船舶、海洋设备、飞行器的离岸工作一体实时数据库信息平台(ZL201420733640.9)”等8项,作为编委参加了大型工具书《英汉航运大辞典》、《轮机工程手册》等的编撰。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11年11月23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在北京召开。“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在国家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层面,展示“数字中国”成果的国内高水平交流平台,自2004年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此届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办,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  相似文献   

9.
由天津市信息中心主办、《信息系统工程》杂志社承办的"数字地方政务信息化高层论坛"自2004年首次举办以来,一直得到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现工信部)、国家信息中心,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信息办、信息中心领导、政府信息主管,以及国家相关部委信息化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IT厂商的大力支持,成为全国信息界人士一年一度聚会、学习、交流、讨论、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盛会。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海洋科学专业成为新一代学生们的专业选择,为更好地进行海洋科学实验教学,须结合信息化手段,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与技能,培养其成为海洋科学专业型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海洋科学综合实验”课程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材、学生、教师全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探索,深化互动教学课堂信息化融合,促进本科实验教学优化和改革。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人口增长和陆地资源不足的双重压力。如何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需要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开拓创新,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经验与方法。近年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域管理政策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永海研究员带领技术团队密切结合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实际需求开展前瞻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及各沿海省、市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综合管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表彰于永海研究员在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不久前,辽宁省科学技术学会授予他第九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波 《情报杂志》2007,26(6):111-112
以国际社会对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和《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为切入点,分析了“十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结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为“十一五”我国信息化建设明确思路、确定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概况 (一)专项立项背景及总体目标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海洋管理部门针对我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程度和基本状况认识度比较低的情况,提出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的建议,并于2003年9月获得立项批准,专项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简称908专项。  相似文献   

14.
8月14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大西洋冰岛附近海域开展以海洋地质学为主的海洋调查。这不仅是我国极地科考史以及海洋调查史上首次在北大西洋开展科学调查,也是我国首次与环北极国家进行古海洋学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数字鸿沟"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文云  邓尚民 《情报杂志》2004,23(1):101-102,105
从世界范围、全国地区之间以及城乡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分析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我国要填平“数字鸿沟”,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赫崇本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家,中国海洋科学的奠基之一,他开创了中国“水团”研究,特别是对中国黄海冷水团的系统研究;他领导并参与了1958-1960年间进行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积累了中国海洋研究的丰富资料,总结了关于浅海的海洋调查方法;他致力于我国物理海洋科学和海洋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物理海洋科学研究的出色人才,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09,(1):67-67
2008年12月6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数字地球学会联合主办,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数字中国’战略与实践”为主题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8.
正专家简介:张荣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交叉科学研究中心资深科学家,曾为美国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4,(9):41-41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海洋“代表动物”的始祖化石科学家对早期动物演化的研究又取得重要突破,一种名为古囊的珍稀化石被证实是现代海洋中的“代表动物”——棘皮动物的始祖化石。2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其最高研究论文规格“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等人与英国剑桥大学康威莫里斯教授合作完成的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这篇论文题为《中国澄江化石库发现棘皮动物始祖化石》的研究成果,不仅发现了后口动物谱系中一类最为奇特的重要类群——棘皮动物门的始祖类型古囊动物,在棘皮动物起源探索这一长期困惑学术…  相似文献   

20.
2007年5月24日下午,《电子政务》杂志编辑部主任宋文好等一行三人,采访了《电子政务》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陈拂晓研究员。 陈拂晓,198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无线电工程系。1986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从事政府信息化建设,曾任国务院办公厅正局级政务专员;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组织建设了国务院办公厅两代信息系统及全国政府系统二代数据通信网络系统,组织建设了国务院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在此期间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次,部委科技进步奖多次。1999年5月至2002年5月,陈拂晓受聘成为科技部865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专家。2000年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国信办)聘请.担任国信办信息安全体系研究专家组副组长;2001年,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中的第一课题“中国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示范工程”的建设任务;2005年该工程获得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评审的“优秀工程金奖”。 从2004年起,陈拂晓开始担任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兼IT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参与国际IT治理领域的研究,从事IT治理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促进IT治理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以服务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多年在一线从事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者,他一直关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思考和总结“十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能够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陈拂晓极为关注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焦点问题,并撰写了大量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其观点鲜明、分析透彻。采访期间,围绕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这一主题,陈拂晓从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电子政务与IT外包、电子政务与管理创新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观点,并对《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进行了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