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春秋》经、传各有自己的材料来源。古代史官通过“承告”和“传闻”两种方式获得信息 ,所谓“承告”是指别国史官的正式通报 ,构成官方史录 ,它遵守巫史传统的表达方式 ,所以隐约难懂 ;而所谓“传闻” ,则是史官私下交流的信息 ,其内容涉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等 ,以补充前者的不足。“承告”记载于正式的“典策” ,而“传闻”则记录于“简牍”。后者成为史官个人的或内部的文献。“传闻”和“承告”的内容相差很大 ,所以古人有“所见异辞 ,所闻异辞 ,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孔子所谓“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的话 ,也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传闻”之史是《左传》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有一天,下午的时候,天忽然暗了下来。我来到窗边,只见天边的雷公、电母吵起了架:"轰隆隆!轰隆隆……"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奇怪的是屋檐下有只蜘蛛还在忙着结网,而且它还把蛛网边上的几根丝弄断,让  相似文献   

3.
“说”作为文体有七种形态:解说、论说、小说、诸事、叙说、辩说、上书。其各自的文体特点,或说理、或以叙事说理、或叙事,其行进路线由说理至以叙事说理、至单纯叙事,就成为小说。《文心雕龙》与《文选》所述为狭义的“说”,视“说”有两种形态:“辩说”与“上书”。《文选》不录“辩说”,其原因在于认定它未独立成篇章,又不可“剪截”。  相似文献   

4.
<正>一只蜘蛛从天而降,慢慢靠近桌上的电路板,然后张开大长腿,一把抱住一个零件并将它抓了起来。可这只从天而降的蜘蛛已经死了,难道死去的蜘蛛还能“复活”吗?如果没有“复活”,它为何在死后还能抓取物体呢?让美国得克萨斯州莱斯大学普雷斯顿创新实验室的研究员来为大家揭开谜底吧!  相似文献   

5.
风来啦     
风来啦,雨来啦,雷公背着鼓来啦!你敲敲,我敲敲,敲得雷公弯了腰。你砸砸,我砸砸,砸得雷公龇了牙。提示可以想像,夏天狂风暴雨的情景:风呼呼地刮,雨倾盆而下,乌云密布,闪电把天空撕开了一道道裂口,夹杂着一声响过一声的炸雷。这时候,孩子们总是天真地认为,打雷是雷公在敲鼓,风雨交加中,因为有雷公背来大鼓,“咚咚”敲响,才会如此吓人。孩子不喜欢听沉闷的雷声,甚至讨厌雷公,于是想方设法去捉弄它:大家一哄而上,对准雷公使劲地敲鼓、砸鼓,吓得雷公弯腰曲背、龇牙咧嘴,狼狈而逃。雨过便是晴天,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大晴…  相似文献   

6.
杨彩娟撰文《(西游记)“龙”形象的题材拓展与文化审视》指出,“龙”是中国历代文学家笔下常见的素材.作为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西游记》大大拓展了“龙”形象的题材.将龙马题材整合到“龙”形象的叙事中。  相似文献   

7.
“老师,房顶上有个大蜘蛛!”我刚喊完“上课”,还未来得及说“请坐”,陈刚就大声喊起来。“真的”、“老师,真的”……一声接一声的惊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几个坐在前排的调皮鬼甚至从座位上跑下来,到跟前去看蜘蛛了。一腔怒火正待发作,却想起中午刚刚看过的一句德国名言“愤怒者看不到真理”。既然他们对蜘蛛那么感兴趣,何不就让他们先谈谈蜘蛛呢。“谁愿意说说你对蜘蛛的了解?”我压下怒火,问道。没想到孩子们的发言一发而不可收。林小东说,自己曾在菜园里亲眼看到一只蜘蛛跟一只螳螂搏斗,最终螳螂成了蜘蛛的盘中餐,蜘蛛真的很厉害。陈小敏谈到自己曾在电视上看到:蜘蛛有七只眼睛,但它是个近视眼,跟瞎  相似文献   

8.
五花八门     
蜘蛛的同编织得可真够棒的。它不仅细而透明,还非常结实,极富弹性。不小心落到蜘蛛网上的虫子,都会拼命挣扎,试图逃出“魔网”,但越挣扎,蜘蛛网就把它缠得越紧。这时,“威风凛凛”的蜘蛛突然出现,向猎获物不停地“吐丝”,不一会儿,就将其一圈一圈地缠个牢牢实实。然后,蜘蛛才开始不慌不忙地享受它的美餐。这些倒霉的虫子之所以会被蜘蛛逮住,全是由于那粘乎乎的蜘蛛网。而蜘蛛能在自己编织的网上畅通无阻,全靠了它那会渗出油的“足”。不信你可以试试看,拿一点儿挥发油搽一下蜘蛛的腿,再把它放回到蜘蛛网上,蜘蛛就会像那些猎…  相似文献   

9.
佛的故事     
文章的主体部分构建了“蜘蛛”的“象”,“蜘蛛”的三次经历,其“象”内容丰富,寓意层层深入。但是,首段和末段应删除, 不要将“我所悟”成为一种俗套;标题太泛,应实在,可改为“蜘蛛”。  相似文献   

10.
鬼魂叙事有着悠久的历史,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和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即是两部“鬼魂叙事”的的经典作品。两位作家都发挥丰富的想象书写了“冤魂”的自白,然而“话语”的世界同样是一个迷宫。在复仇和“人性本恶”的主题之下,老国王鬼魂现身的背后是被生者记忆从而延留人间的渴望,而武士死后借巫女之口的陈述让本就迷离的真相更加遥不可及。鬼魂叙事的限制视角和主观话语,催生了无限可能。莎士比亚和芥川龙之介通过各自的作品,共同表现了“言说”的力量和对生与死、真与假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酃是汉代未水入湘处(今衡阳市城东)的地名,之前曾名寵和龐。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霝”同雷、电(雹)、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反映了先民对雷电由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过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而“酃”则以地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了揭示神龙的真相,通过对炎黄文化源流的探讨,寻找华夏龙文化的源头.文中用较大篇幅写了青海湖边的故事,西王母的昆仑神话,大致考证了周穆王西巡的路线及与西王母相会的瑶池之所在.还通过汉藏语比较释说了雷电云雨诸字之本义,从语言这个人类创造的文化信息的主要结晶和积淀中证明,龙的概念和名称由雷电分离而来,龙是雷电等自然天象被人们神化和物态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志怪小说,其中记录了大量的雷电灾害。这些内容反映宋人对雷电现象的认识,体现了民间的雷神崇拜思想。宋代民间对雷神的崇拜由自然神崇拜转向职能神崇拜。作为职能神,雷神更多地承担了社会道德评判的责任。它惩恶扬善,扶正祛邪,成为司罚的使者,公正的化身。围绕着善恶报应,雷神身上承载了宋代民间的社会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土文献中很多神话人物都具有体形巨大的特征,但将身形长大作为族别特征的当数春秋时期的长狄。据《山海经》记载,大人国存在于东方和北方的海外,后世衍生出许多新的传说。唐代以后的史籍,明确记载大人国是在新罗与日本之间,并产生了一系列航海者从巨人手中脱身的历险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在宋元明清文献中不断重复,而细节则不断被夸大,事实因此而演变为传奇。《镜花缘》利用并发展了这些传说,用"大人国"来表达社会理想,而以与"长人"有关的闲谈来揶喻现实,讽刺世情。  相似文献   

15.
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发展到唐人小说的文辞华艳,不难找到竹林寺传说幻想奇特、情节优美的影响。另外,竹林寺传说对道教仙话小说影响颇深。这既有情节构件的置换:竹林圣僧演变成壁画圣僧,再进一步演变为壁画神仙;又有细节幻构的传承:竹林寺传说中飞龙行舟的细节.被仙话小说积极采用。  相似文献   

16.
渝东南乌江、酉水构成重庆东南部少数民族独特的“两河流域”,此地少数民族人民创作才情丰富干练,他们对本区域山川地理、风光景物、风俗民情等耳濡目染,充满感情,体会独特,创作出许多神奇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他们可能根本没到过某些地方,却能根据这些地方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创作出神话故事、传说、歌谣,其“走龙”崇拜就突显出渝东南“两河流域”的民族特色,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现象相当神奇,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元代的水浒杂剧把南宋以来口头传说中的梁山泊英雄故事搬上舞台,这其中以写李逵故事的戏最多。现存元杂剧中的几个李逵形象都有一种趋同且异于其它时代其它体裁的形象特征,通过这个形象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人文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照指向。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后世因循此论,几为定论。然而唐人的小说观念就著述主体而言实际上并未自觉,这从著述主体上来说是如此,从唐代的传奇接受者而言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至少不能如我们现在笼统的理解,应该从文本客体自觉和著述主体的无意识与接受主体的制约两个方面去理解,才是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The impetus for the incredible variety found in the modern literary dragon is commonly seen to stem from the creative genius of either E. Nesbit or Kenneth Grahame. However, examination of dragon stories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shows that several different auth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were producing similar storie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suggesting that the change was part of a general literar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simply inspired storytelling. This study examines dragon stories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rgues that the rediscovery of the Scandinavian dragon, the discovery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dragons, and possibly the nineteenth-century publication of folktales parodying traditional dragon stories, gave authors new ways of looking at dragons. Traditional St George type dragon stories had already shifted into children’s literature, making books for childr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ragon, and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mbined pressures of the new ideas about dragons, the parody, and the enormous cultural changes of the late Victorian period, were sufficient to stimulate the great change in the literary dragon, which has continued and diversified ever since.  相似文献   

20.
渔民、僧人、使者的海上历险是传奇产生的丰厚土壤。由海上漂流所得的见闻有的进入正史,成为海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更多的经过夸饰与想象,成为传奇小说的重要类型。佛教徒利用此类故事宣扬因果报应、法术灵验等宗教观念;而道教徒则利用此类故事论证神仙可求、仙境实有。海上历险这一情节框架与中土殊方异域的传闻一起,构成了海上乌托邦故事,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彼岸想象,并对后世小说的主题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