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生,就是一种选择。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着的教育家,高万祥的选择是:诗意地行走在“语文教师”和“校长”之间,让语文与教育管理都散发出一种诗歌的芬芳。虽然,这种选择可能非常痛苦,但高万祥坚信这样的痛能孕育出语文教学的美丽的珍珠,这样的苦能培育出美丽的教育之花。  相似文献   

2.
汪彦 《新课程研究》2010,(4):185-186
提到散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都觉得这是语文教学中不易驾驭的文体。教授那些随物赋形、感情炽烈、诗意浓郁、文质兼美的散文,只停留在文章的写作技巧、情感抒写方式的分析,或只停留在领悟作家的语言特色、修辞风格的使用上是不够的。但如何教好散文呢?特级教师高万祥说:“追求语文的诗意吧!”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情感的记录,是生活的浓缩。生活的魅力有多大,语文的魅力就有多大;心灵和情感的魅力有多大,语文的魅力就有多大!语文的本质是富有魅力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却削减了语文的魅力。还语文本真的魅力,就是要从我们传递的课堂中反思,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的魅力。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语文魅力的主阵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们不能把其生硬地放在孩子们面前,而必须去催发这一朵一朵欲放的花苞,让其诗意地盛开在孩子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诗意》即将付印出版,高万祥同志嘱我写序,我有幸先睹书稿,并遵照嘱咐写点初读的极其肤浅的学习体会。高万祥是位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和中学校长。与他接触,您会感受到他思维的敏捷,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真是文如其人。读这本书稿,就会强烈感受到在活泼跳荡的文字中蕴涵着多么活跃的思想。既激情满怀地憧憬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又潜下心来进行教育实践,一步一个脚印。他认为语文应“诗意地栖息”,“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情感培养为其主要目标,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5.
真正要进入王崧舟的语文世界,一定不要避开他所倡导的诗意语文。诗意.往往被人视为令人神往而又略显玄远的语词。实际上,诗意存在于我们任何有思想的意义行为之中,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既有秩序(对语文教学本身来说,是按照课标精神,通过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心智发展,重组学生的语言经验结构),就一定烙上了心中幻化的具象,这就是心象对既有存在的价值诉求,或称“诗意的栖居”,只不过,它不是以单独的话语形式存在而已。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发问:何谓教育家?谁可称为教育家?中国有没有在世的教育家?对此,好像没有人来作明确的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有大批的正在成长的教育家。应该说。高万祥老师就是被视为有着教育大情怀和大智慧的正在成长的教育家。长期以来,他在语文的诗意世界里守护着一颗“教学大心”,勇于创新超越,不拘泥于规矩和权威,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投注以生命的激情和理性的智慧,把自己的一颗“教学大心”交给课堂,把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陈万勇 《师道》2003,(7):8-10
认识高万祥老师是一种偶然,但又有着情理之中的必然。在2000年第9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封面人物中,我接触到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高万祥。首先嵌入我心灵并让我肃然起敬的是那篇《做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优秀语文教师》,短文中有两句话特别让我感动:“作为一个幸运的成功者,如果能帮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成功,才是真正的幸运和成功。”“把语文和作文教学当作是培育生命的神圣事业,当作是不断丰富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事业,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美好,我的精神生活也就随之充实愉悦。”仿如慈爱而睿智的洪钟声在耳边响起,醍醐…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语文教学中功利、技术和效率至上等(理性)思维的深刻批判和持续反思,走进重建后的新课程,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一派诗意盎然。在这里,我们观瞻着人文大旗在猎猎长风中高高飘扬,领略着诗情画意在小桥流水里轻轻荡漾……“语言是人存在的家”,“所有的思都是诗”,语文的诗意之旅,不正是语文的“回家”之旅吗?实现了对人的终极眷顾,实现了对人类文化的深切体认,实现了对人“诗意栖居”的执著向往,语文以前所未有的感性光辉和诗性魅力向人们发出了召唤。  相似文献   

9.
后悔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灵活多样地运用语言,在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语言材料的独特理解和感受,通过别具风格的朗读展示出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魅力,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它对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朗读的指导呢?  相似文献   

10.
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凡学生都喜欢与有魅力的老师去亲近,聆听教诲,模其举手投足,学其一声一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生动形象、充满诗意的教学语言,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教师的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崧舟老师是浙江省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师,一提到他就想到他提出的“诗意语文”,在年复一年的教学过程当中王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大气精致、和谐开放的教学风格,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把诗意寄托于诗性言语和诗情意境之中。本文试图从“教学风格”的界定与特征入手去阐释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并从诗话语言、朗读艺术、挖掘空白点和主线思想这四个方面论述笔者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反复地诵读,声情并茂地讲解,化静为动、寓学于乐,找寻语文的魅力,营造一份诗意。  相似文献   

13.
钱梦龙教学语言艺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最重要桥梁.作为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之一,钱梦龙老师用极富魅力的教学语言催生了一堂堂成功的语文课堂.钱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作为他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对钱老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一番开拓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否有魅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魅力.语文教师的魅力来自于他的语言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情感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展现给大家的是儒雅的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而这种课堂氛围的创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语文老师应该把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看作是一件大事,应该有意识地磨砺自己的语言,研究语文教学的语言风格,逐步掌握教学语言的特征,达到语言美.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侠 《考试周刊》2012,(60):32-32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学生就喜欢多聆听其教诲。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课堂充满魅力,像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怎样做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与魅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秦晓华:按照词典的解释,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如是,则诗意语文指的就是语文课堂应该像诗的意境那样给学生以美感浸润与滋养.然而,这样的理解并不够,对诗意还要做一种哲学上的诠释: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在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诗意的缺失,散文的盛行.技术时代(即散文时代)把世界变成了加工对象和统治客体,满足并开发了人的无限增长的欲望.它把原本鲜活丰富的语言形式化和数学化,导致语言生命力衰竭.在我们看来,这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在高考体制面前,教育越来越功利;在分数至上的现实面前,语文课堂面目越来越高度一致,甚至出现了理科化的倾向.语文的诗意被解构了,文字的温度被冷却了.回归诗意语文,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对功利语文,经由诗意的美感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中为语文留下纪念碑一样的影子,建立一座精神的城池.对此,许亚冰、徐崇伟、刘林涛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探究与诠释.  相似文献   

19.
王乙楠 《教育》2011,(19):56-57
记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魅力,而这种文字魅力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诗意语文,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缺少诗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彰显语文魅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