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教会女校的创办与浙江女子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佩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73-74,94
浙江的教会女校是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出现的,它是西方列强对浙江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但客观上却揭开了浙江女子学校教育的序幕,对浙江女子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主题 1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编者 /窦风雷主题内容认知  从某种角度看 ,一部中国近代史 ,也就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史。造成这种屈辱局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强侵华方式与特点的变化 ,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与矛盾息息相关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既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同时客观上刺激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原因,学术界存在着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我们在教科书中耳熟能详的。这种解释认为,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可以缓慢地通过自己的资本主义萌芽,同样能发展出资本主义来,根据这一解释,这一必然过程却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迫地中断了,于是中国沦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然而,这种解释不能回答,日本同样是东方国家,同样受到西方的挑战,同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压迫与文化冲击,为什么日本却能成功地发展为东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略,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处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之下,同样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为挽救民族危亡,摆脱西方列强的羁绊,尽早实现富国强兵之梦,两国志士仁人都曾为如何实现近代化进行过长期不懈地艰辛探索。然而,中日两国早期近代化的命运竟是如此迥然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仅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且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  相似文献   

6.
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出于对列强侵略的深深优惧,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的兴起,由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催生了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思想。洋务派作为中国最早主张近代化的群体,成了对外开放最有力的鼓吹者。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围绕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这一主题的主张成效不著,但洋务派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怀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1874年日本对我国台湾的侵略是日本侵华的开端。日本侵略台湾的动因,除觊觎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饶的物产外,通过对外侵略逐步摆脱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控制,同时转移内乱,也是日本政府侵略台湾的重要原因。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和怂恿,对日本侵略台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起点,同时它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作为反帝爱国斗争,它要求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作为近代化的起点,它要求将中国社会推向前进,向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社会迈进。这既是当时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个任务,又成为今天评价当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晚清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屡次侵略而渐次沉沦,内部又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谓内忧外患。这向尚处锁国状态的近邻日本频频发出强烈警报,使其获得改弦更张、积极面对列强来袭的启示,并断然走上开国、倒幕、维新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西方思想的“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努力,并一次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在日本影响最大的“竹内鲁迅”为中心,讨论日本在传播和研究鲁迅的过程中,是如何对鲁迅进行多重解读,从而不仅将鲁迅定位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起点,同时也将“鲁迅的问题”,即中国面对世界化和近代化的问题,转化为日本自身“同构”而“异质”的问题进入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现代化是在同一时期,即19世纪中期开始的,但两国的现代化速度、进程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为确立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和寻找正确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日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中国特有的大国国情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尤其是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这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不会像日本那样快速。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其政治经济力量也随之迅速膨胀,为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可以说对华战争的利润对于日本现代化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末近代农业教育兴起之初,近邻日本对其影响不容小觑.其时中国农业教育学制体系、课程设置、规章制度等基本仿照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科留学生的目的地国家主要是日本;大量日本农学教习纷纷来中国任教.这些因素均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中国农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的对华ODA已构成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的对华ODA政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2003年度降到了第三位,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ODA开始、变化及原因与其中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的事实,并不能说服严复去肯定明治时期的日本已经步入近代文明的行列,从而成为中国师法的榜样。他是用文明的标准来衡量中、日两国的进化过程,中国的近代化成果虽然不如日本,但那是因为中国自身问题造成的,而日本的维新本身也有问题,未必尽符合他的文明标准。  相似文献   

17.
日据时期台湾教育的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日本自 1895年占领台湾至 194 5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间 ,日本在台实施的教育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是典型的殖民教育 ,具体表现为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奴化教育和差别教育 ,主观上是以教育为手段 ,达到同化台湾人民 ,培养中下级技术人才作为其代理人 ,以利于殖民地经济运作和政治统治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客观上实现了台湾教育的近代化。在建立殖民地教育体制的过程中 ,日据台湾当局采用近代西方体制 ,从教育系统及学制都采用西方近代化的模式 ,客观上为台湾近代新的教育制度全面确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 ,台湾教育的近代化亦始于日据时期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开办的保定军事学堂中。聘用了大量日本教习。日本教习来保任教是由清政府和日本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他们在保定各军事学堂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教习来华虽有扩充日本势力的主观意图.但客观上为清政府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新型军事人才和中下级军官,对中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抵制日货运动是民初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广大民众参与外交、反对日本侵华的一个重要方式。持续不断的抵制日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对华政策,进而间接影响了民初政治的走向:它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侵华手段上向温和的方向发展,也牵制了日本对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的参与和支持,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局的变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抵制日货运动也使日本从列强的联合阵营中分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强对中国革命的联合干涉,日本也因此加紧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对中国革命阵营的分裂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