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狭义的新闻)应当在报纸上唱主角,这是不言而喻的事。然而,和新闻(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一样,呼吁一下,好一阵子,风声一过,报面上消息又少了,文章又长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除提高思想认识,改进文风以外,关键一招,要用正确的政策来指引。我们知道,政策是执行一条路线,完成一项任务,达到一定目标的行动准则,大家都按统一的政策条文去执行,事情就好办多了。 那末,对于解决让消息唱主角这一问题,要做些什么政策规定呢?我想到以下五条: 其一,报纸的稿酬,应当以按条款计付为主。每  相似文献   

2.
新闻长风刹了数年,刹而不止,近几年又有回升之势。长通讯洋洋数万言,三、四千字的会议消息屡见不鲜,五、六十字的长句习以为常。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新闻的宣传效果。快节奏的当代人无暇、也不愿拜读这些长篇大论。去年11月份,李瑞环同志在全国省、市、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新闻报道“要增加报纸上的信息量,就必须多报道短新闻。我们的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改变目前报纸上大块文章,长篇讲话过多,专版过多,会议报道、领导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大范围走进家庭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报纸,杂志为争取更多读者,纷纷推出图文并茂的版面,使读者不时产生新鲜感和很强的读(睹)报欲.近些年来,在我国报纸和杂志上的摄影图片也渐渐多了起来.从各大小报纸的现状看,一般在一个版面上有一至三张图片,多数照片是作为“图片新闻”单独刊发的,与版面上的消息,通讯文章没有联系.在一张报纸上,除了要精心制作每一篇通讯、消息的标题外,若能配发多幅构图新颖、新闻性强的相关照片,这样,这张报纸就有看头了.本文仅就作者的通讯、消息稿配发组照的新闻效果问题试作探讨.无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亦称工作通讯),是人物消息还是事件消息(不论静态消息还是动态消息),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配发新闻组照的.小篇幅的通讯或消息,可配上一至二幅与所报道的人或事物的照片,大篇幅的可顺理推之.这样处理新闻稿,既可克服报纸上的长文章,达到“短些,再短些”的目的,又可美化版面,让读者用短时间从短文和图片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中国日报》就以其图文并茂著称,在世界英文报报林中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钢同志要我来讲讲新闻写作。这个题目很大,我想集中讨论一个“短”的问题。新闻文字或者说报纸文字为什么必须短?为什么短不了?怎么样才能短些?抛砖引玉,请同志们指教。为什么必须短? 新闻文字或者说报纸文字都应该短,我以为是报纸的特性决定的。报纸上各种类型的文字,包括社论、新闻、通讯以及理论文章,都  相似文献   

5.
头版是报纸的脸面,也是报纸形象的体现?既然一版是这张报纸的形象所在,我们就耍精心耕耘,全力打造,把一版办出特色,办出精彩而吸引读者。一版新闻内容不仅要真,而且必须是重甍,这是办好一版的大前题。发在党报一版上的新闻必须是重要的报道,重要的消息,否则就称不上头版了。然而对一版的“要闻”,  相似文献   

6.
一一张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一组广播节目的容量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版面和节目里容纳更多的新闻,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让新闻短下来。近几年来,我们的新闻经过改革,确实比原来短了些,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短新闻,但是,长新闻仍然充斥于新闻媒介。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一个传统偏见的问题,就是以为短新闻无分量,难以反映有重大价值的新闻。这种偏见对长大空新闻的蔓延起着重要的消极作用。对此若不澄清,短新闻则无出头之日。短新闻的兴盛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记者要首先破除偏见,带头写  相似文献   

7.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的个性是新闻性,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应以短新闻为主。短小精练,是各种新闻文体共同的写作规律。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认为“不要重复,只须用几行”。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稿件长了,读者就会把视线移开,去寻找那些简短而生动的文章看。因此,你动笔时就要想到读者,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短,并非易事,把新闻写得短而好,需要有真本  相似文献   

8.
目前,报纸工作者的议论中心之一是“短”。我也以“短”为题,小议几句。短--精人们常说:短而精,与此相对,就是长而冗了。当然,短了不一定就能精,长了也可以并不冗。但是,同样一条新闻或一篇文章,删得短些往往近乎精,拉得长些往往近乎冗,这大概会是事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词殊而意显。”在我们报纸上,自然有不少“词殊而意显”的“善敷”的文字,可是,也确有不少“词殊而意复”甚至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在某张报纸的角落,突然看到一条新闻,说钟楚红从过世的丈夫那里继承的遗产合计230万港币。注意到这条消息是因为之前钟楚红先生过世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11.
40年前,胡乔木同志就发出呼吁:“短些,再短些!”时至今日,我们的报纸虽然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一批短新闻。但是长风仍然不止,长文仍占媒体的统治地位。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说,短新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第一种境界的短新闻是短而空、短而轻、短而淡、短而干瘪、短而琐碎、短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13.
刘勇 《新闻界》2000,(2):53-53
提倡写短消息 ,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从40年代开始 ,中央宣传部门就不止一次的要求把消息写得短些 ,再短些。消息写得长 ,这是不少新闻媒体久治不愈的顽症 ,喊一会儿 ,短一阵儿 ,然后还是习以为“长” ,该长则长 ,该短也长 ,想长便长了。现在 ,一两千字的消息已屡见不鲜 ,由一版转至二版的消息也已司空见惯。这种“长风”不仅中央大报有 ,地方小报也有 ,较为严重的当属不大不小的产业报了。短消息是读者的期盼 ,是时代的呼唤。消息只有写得短 ,才能写得快 ,只有快 ,才能保持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也只有短下来 ,才能使报纸版面活起来 ,令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改革是一个大题目,从哪里入手?我们编委会经过研究,决定把提倡写短新闻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在报上开展短新闻竞赛。我们所以把提倡短新闻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一是扩大短新闻竞赛的成果。我们的报纸从1979年4月开始,在一版举办了《今日快讯》专栏,每天发表“短、快、新、活”的消息十条左右。读者反映,这个专栏象打开的  相似文献   

15.
把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历来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广大读者历来对报纸的要求。我们《新疆石油报》作为一张企业小报,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职工群众的,当然更应该多登短新闻。但是过去常常是小报大办,长文章,大标题,内容单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们在改进报纸的面貌上作了一些努力,特别在写短稿和编短稿方面,收效比较明显。我们曾经作过几次统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报纸每期文字稿只有二十篇左右。到1980年,每期报纸平均达到二十五六篇。近几年逐步增多,到去年上半  相似文献   

16.
谈起写消息,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常常产生这样一些看法:有的认为,一条消息几百字,登在报上只是一个“豆腐块”,没有什么分量,更起不了什么作用;有的又觉得,写消息比较简单,找两个例子,再加上个“帽子”就成了,用不着下什么功夫采写,也显不出自己的水平……这些看法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对消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对如何写好消息更是不甚了了。 在一次讨论新闻改革的座谈会上,有位报纸副总编的发言,较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他说:“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多种新闻体裁。但是新闻中的主角又是消息。这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说了算的,而是  相似文献   

17.
呼唤短新闻     
《今传媒》2002,(5)
提倡写短新闻,现场新闻,一直是 上级的要求,群众的希望。有关部门还专门发出文件,规定报纸头版的消息必须达到多少条以上。在这方面虽有改进,但收效甚微,长而空的报道,仍屡屡见诸报端。 笔者从7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看到一条《情系“月子汤”》的消息,加上标题共201个字。说的是一位下岗女工,利用家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对面的方便,代客加工“月子汤”,如今已形成四类十多种。每天订购出的“月子汤”六七十份,一年365天,基本上天天如此。 文章虽小,表现的却是关系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大事;文字虽短,但对新  相似文献   

18.
杨权宾 《新闻世界》2004,(12):55-55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若是一个人眼中有神,大家会说他很有灵气,不呆板。消息(新闻)就好比报纸的眼睛。假如我们拿到一张报纸随眼看去,发现消息(新闻)寥寥几条,就会被读认为没看头。因为,现在的人们时间观念很强,看报纸主要的动机是想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新闻,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界重提“让消息唱主角”的口号,抓住了搞好新闻工作的“牛鼻子”。这一原则应当长期遵循,并走出“喊一次好一段,糟下来再次提”的怪圈。消息主角地位的回归,必须实现从数量到质士的定位转移,求得经与质的和谐。这是消息专栏生存的必要。现在,不是报纸上的消息太少。打开报纸,从要闻版到经济版、政治文教版,一般情况下,各版消息的条数远远大于其它品种的新闻条数。但为什么从新闻界到普通受众,都有“消息成了报纸上的配角”这一感觉呢?关键在于报纸上会议消息太多,基层鲜活消息太少;一般消息太多,精彩消息太少;冗…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经常并称。当前,面对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和改革的艰巨任务,报纸编辑对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有必要重新认识,并抱着十分执著的态度去对待,才能完成传播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任务,作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想起犯禁的年代现在没有人愚蠢地对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加以指责、非难的了。可在一段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这居然是一个犯禁的议题。1957年新闻界曾大张旗鼓地批判过,判定为“资产阶级货色”,典型靶子之一,说是新民晚报和它提出的“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软些软些再软些”的口号。从此,知识性、趣味性这一对积极的词儿,在新闻实践中和新闻学教科书中,成了“弃儿”和“逆子”。十年动乱时期,更出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谬绝伦的说法,实现了“革文化的命”,以可耻的。“不要知识、镇压知识分子”的形象载入史册。报纸对自己应有的知识性、趣味性更加噤若寒蝉。三中全会以后,民族觉醒,报纸复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