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本文在简单介绍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和前人对《三国志注》的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史料价值、史学史价值和历史研究方法方面的价值三方面对《三国志注》的历史文献学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国志》的注文同正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史料价值。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学史上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与汉末以来注释家着重于名物训计的注释有着明显的进步。同时裴松之发展了历史考证学。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学者沈钦韩撰有《三国志补注》一书,系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研究著述,凝聚了撰者多年的研治心得。其书向无刊本,流存至今者唯有稿钞本两种,一存上海图书馆,一存国家图书馆,而国图本实源出于上图本,俱不复完帙。《三国志补注》专意于训诂、地理的考释,在清代诸家《三国志》研究著述中,堪称其佼佼者,有功于陈志、裴注甚伟。  相似文献   

3.
<正>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三国时期的某些故事经过千年演绎,不仅时间、地点发生了变化,甚至主人公也被改变。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中收录的一些史料,为后世文人墨客演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三国演义》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对三国历史的一些解读,认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对后世直至今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史料价值、注史方法及史传文学创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吴新会 《兰台世界》2012,(25):87-88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取材精审,文辞简约,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  相似文献   

6.
游国恩等作《中国文学史》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既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又尽量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章学诚说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相似文献   

7.
裴松之在《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前,注引《吴书》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  相似文献   

8.
南朝时期,文献学呈上升发展之势,古籍的注释经史并重,学术评论专著勃兴,出现了史学世家裴松之《三国志注》、裴Yin《史记集解》这 样的史学名注和裴予野《雕虫论》这样的评论文章,对前人著作进行了高水平的注释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本文对三裴在文献学上家承和贡献作了探讨和述评。  相似文献   

9.
张卉 《兰台世界》2015,(3):95-96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曰:"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牁人兵作食,……"此句应断作"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牁,人兵作食,……","牂牁"义为系船木桩。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晋陈寿撰,后又有南朝宋裴松之作注,是记载三国鼎立时期比较完整的史籍,有纪、传而无表、志,文笔简洁,记事翔实,历来评价较高。作者陈寿,字承祚,是撰《古史考》谯周的弟子,一生有一半时间在蜀汉,三国史事,很多是耳闻目睹的。在他撰《三国志》之前,魏、吴二国已有人撰本朝史,如王沈撰《魏书》四十八卷,韦昭撰《吴书》五十五卷,鱼豢撰《魏略》八十九卷,孙盛撰《魏氏春秋》,等等。只是这些史籍后来相继散佚,因此《三国志》便更显得重要了。《晋书·陈寿传》说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后人对《三国志》的评价也很高,清钱大昕在《三国志辨疑序》中说:“然  相似文献   

11.
今之版本     
读书要讲究版本,我想是对的。既然要读,总要找一个比较可靠、比较有用的版本才不致越读越糊涂。就读书论,版本的好坏,主要在于是否可靠,是否有用,倒并不全在年代的早晚、装潢的精粗、纸张的好坏。要求可靠,就要校勘精良;要求有用,就要笺释精当。当年在学校读书时,老师要求读《三国志》,用裴松之注本;读《文选》,用李善注本,  相似文献   

12.
西晋史学名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传世文献之一,向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共为纪传体史书的冠冕。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对《三国志》的整理研究,早在南朝刘宋时裴松之注释此书即已正式开始。此后师祖者不绝,至有清一代形成洋洋大观。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之后,众多当今学者运用新观点、新材料以及新方法,继续对这部不朽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取得了极为丰  相似文献   

13.
曹炽卒年考     
曹炽是曹操的从弟曹仁、曹纯之父,史无传,其仕历略见于陈寿《三国志》裴注及《水经注》。近年来曹操故里安徽毫县曹氏宗族墓的发掘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展开了讨论。在曹氏宗族墓清理出的一百余方有字墓砖中,有关曹炽的字砖凡两方。考证曹炽的卒年,当有助于曹氏宗族墓问题的讨论,并关系到《水经注》一处注文的校勘,还涉及到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历史地理问题。《三国志·魏志·曹仁传》注引《魏书》:"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长水校尉。"《水经注·阴沟水》:曹褒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历  相似文献   

14.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2,(15):57-58
使用"不谋而合"要扣准"不""谋"二字 "不谋而合"意思是事先没有商量,而彼此的意见、想法等却完全一致.本作"不谋而同",语见《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后多作"不谋而合".例如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三诗意境,不谋而合."陈天华《绝命书》:"幸而各校同心,八千余人不谋而合,此诚出于鄙人预料之外,且惊且惧."萧乾《挚友密友和畏友巴金》:"当时在处理许多问题上,我们几个都是不谋而合的.例如我们的刊物都敞开大门,但又绝不让南京的王平陵之流伸进腿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第十五章:"冯永祥的想法和宋其文的想法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5.
韦曜独力所撰的《吴书》,不但叙事超出它作为孙吴国史的范围,且其体裁结构除纪、传外,至少尚置有《祥瑞志》。尽管其《祥瑞志》对王隐、沈约分别构置《瑞异记》、《符瑞志》可能有所启发,但《吴书》的史学影响仍主要体现在其部分记载成为《三国志》尤其是《建康实录》的史料来源。假如进而详加考辨,则又不难发现《建康实录》对该书的征引并未旁出《三国志注》所录,从而可以认定许氏此书如同《吴书》,除了稍具史料价值,余不足论。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卷一五《魏志&#183;司马朗传》记司马朗卒年,“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潘眉《三国志考证》卷四:“太祖以建安元年拜司空,辟朗为司空掾。朗时年二十二,至建安二十二年卒,止有四十三岁,传误。”以曹操拜司空时间,来界定司马朗入仕时间,由此来推导其卒年,是潘眉所持依据。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卢弼《三国志集解》对潘眉说皆做征引。  相似文献   

17.
《慎园吟草》十卷 卢弼撰 稿本 十一册卢弼 ( 1876 - 196 7)字慎之 ,号慎园。湖北沔阳人。直隶提学使卢靖弟。早岁肄业湖北经心、两湖书院 ,受教于杨守敬、邹代钧。后留学日本。学成归国后曾任国务院秘书等要职。覃思著述 ,专治三国史 ,著名史学家。撰有《三国志集解》、《三国志集注补》、《三国志引书目》、《三国志职官录》及《三国志地理今释》等。著有《慎园文选》及《慎园笔记》等。与兄卢靖合著《四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 ,助兄收藏、编校、刊印《湖北先正遗书》、《沔阳丛刻》和《慎始基斋丛书》。以 91岁高龄在津门病逝。此书一…  相似文献   

18.
1953年,毛泽东委托范文澜、吴晗组织整理、标点《资治通鉴》。1956年,《资治通鉴》点校本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毛泽东反复阅读、浓圈密点、作批写注,共达3000余处。①1958年,毛泽东又指示点校“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当年9月13日下午,范文澜、吴晗邀约尹达、侯外庐、金灿然、张思俊商讨此事。会后,范文澜、吴晗联名于10月6日给毛泽东写信:主席:关于标点前四史的工作,已遵示约同各方面有关同志讨论并布置,决定于明年十月前出书,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其余二十一史及杨守敬历史地图改绘工作,也作了安排…  相似文献   

19.
KOEI三国志四个版本的比较研究北京前导软件有限公司边晓春日本著名游戏软件公司光荣公司从1988年推出第一版《三国志》起大约每两年出一新版,到94年已经推出了四个版本的《三国志》。六年来,红色的KOEI标志吸引了千千万万游戏爱好者。从日本、台湾、香港...  相似文献   

20.
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清末著名四大藏书楼之一。后归安陆氏宋楼与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相继毁散,四家递减为二,遂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获“南瞿北杨”之誉。经杨氏几代近百年苦心经营,海源阁藏书遂蔚为大观。一时孤本珍籍,精抄名校,悉集于聊城。“据杨绍和手订《楹书隅录》及江建霞刻《海源阁藏书目》统计,海百百源阁藏书普通版本经史子集四部,共约3236种,计28。83万余卷。宋之珍本达464种,计1。132万卷。其中最精者为四经四史,即《毛诗》郑注、《礼记》郑注、《仪礼》郑注、《周礼》郑注四经和《前汉书》、《后汉书》、《史记》与《三国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