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境,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问题就是生活中的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着重谈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主动、更积极的去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2.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熟知的、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出发,去思考、研究问题,让其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做中学,使数学学习成为有意义的行为。进而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意识。在实践中学习,是更有效的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3.
孙红坤 《科学中国人》2014,(2S):230-230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只有把生活与数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已有知识经验去思考、去创造。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厚、多样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把生活搬进数学课堂,使课堂空间真正实现开放,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相似文献   

4.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与生活"零距离"。首先应为其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学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回归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去"生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数学教材之中的数学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悟生活,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等方面,对数学生活化进行了说明,并从倡导研究性学习,解决生活之中的问题、从数学角度出发,观察认识现实生活、在数学活动之中,获得生活的感悟与经验等方面,对生活数学化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促进数学教学的良好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去"生活"。  相似文献   

8.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以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素质,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这一过程也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活动中积累一些经验,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0.
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之上延伸而来的,较之小学数学的内容,初中数学在深度上更加深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理解方式、教师讲解的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少了小学阶段教师和父母随时叮嘱,学习环境和人际圈的变化,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状态。初中的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数学学习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生活当中去,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取得延续性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数学作业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己喜欢做作业。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观察、捕捉生活中的有价值的数学现象,写数学生活日记,编制数学生活报。  相似文献   

12.
杨松 《科学大众》2015,(3):85+132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客观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数学知识学习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新版教材基本克服了这一弊端,它遵循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素材丰富多采,呈现形式生动多样,力求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探究一些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相似文献   

14.
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来体验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主动,促使学生树立把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意识,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努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何林 《科教文汇》2009,(5):123-123
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断提醒着我们的数学学习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由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围绕“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作了如下阐述:一、提供“生活化”的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二、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三、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四、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相似文献   

17.
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数学是“科学推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处理过程或一种思考方法”。从长远观点来看,它的贡献在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学习数学必须包含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一、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利用数学的本身魅力,创造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观察、学习到数学知识。数学从生活中来,也应用到生活中去,老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把生活问题用数学进行解决,寓教于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与数学有联系,在最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新的教学时期的新任务,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时间生活化,已经成为现在老师们必须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将它适当的应用在我们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充满生机,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就如何将生活融入到数学中去作一些浅显的讨论,从数学课问题情境引入生活化,上课内容生活化和课后作业生活化几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