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设想 散文名篇《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但文章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胡同民居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是一篇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3.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4.
【内容简介】《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叙述“胡同之没”的主题,而是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它既是一篇典型的序言,又是一篇很有艺术魅力的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5.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从表达方式看,序言往往可叙可议可说明,没有一定之规。此篇应当主要是说明和议论,笔者将其概括为“言说”。文章言说什么?顾题思义,其言说的主要对象不是“胡同”而是“胡同文化”——这一点恐怕没有争议且没有探讨的必要。采取何种话语方式言说?  相似文献   

6.
《胡同文化》是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小品文,是汪曾祺为《胡同文化》写的序言。它由物到文化的清晰思路,它京腔京韵的朴素雅致语言,它以首括句形式出现的多而明显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教学时应当在梳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住文章要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品味其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文中汪老先生以他独到的文化视角、深厚的文化素养、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无独有偶,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也—样向读者展示了做过十三个王朝首都的古城西安  相似文献   

9.
钱云 《学语文》2004,(9):6-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很伤感。封闭文化本应加以批判,对它的消失。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作者的伤感缘何而生呢?  相似文献   

10.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它实质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象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  相似文献   

11.
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  相似文献   

12.
【课标·教材·学情】 人教版高一册第四单元所选《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范例。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作为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与四合院已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这种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困惑与思考。汪曾祺久居北京,非常了解北京人的生活,通过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序言,表达了他对胡同文化的理解与对胡同文化日渐没落的复杂感情。文中所传达的是在新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撞及由此引发的人们内心的矛盾,学生较难把握。要打通这一关节,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和对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科学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3.
新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分别选入了已故老作家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短篇小说《受戒》,这对于成长中的我们,无疑又增添了语文文本的丰富性。在浮躁动感的世界里,我们安静下来,阅读汪曾祺的作品,因文及人,我们看到的,是一汪清水。  相似文献   

14.
贾良玉 《学语文》2006,(4):15-15
20世纪后期,老北京城以多胡同四合院而闻名遐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部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胡同的消失成为大势所趋。为了留下往日城市的旧影。摄影工作者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为我们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图片。《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应邀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15.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一篇有着深厚内涵的精美的文化散文。普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面对着“养育了自己祖祖辈辈的生活环境”正在没落、衰败的一种难言的伤感与无奈。笔者在处理该课时,将“熟悉课文,概括胡同的文化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思想感情”确定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三个环节:①了解胡同的特点,要概括出胡同文化的特点———北京市民的心态;②理解作者面对胡同的衰败、没落所寄托的感情;③开放性讨论“怎样看待胡同的保护和建设新北京”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首…  相似文献   

16.
《胡同文化》原是作者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做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他从书中胡同的照片上得到创作的灵感.以散文的笔法向读者介绍了风格独特的北京市文化——胡同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陈丹 《考试周刊》2010,(21):45-46
这是一堂在我校“高中教学开放日”举办的,面向全市的,以“新课程、新理念”为主题的“新课标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胡同文化》原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作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相似文献   

18.
京派作家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文章并不是一般套路上的序 ,而是一篇展示北京市民生活文化的小品文。《胡同文化》中涉及到北京市民生活的许多民俗事象。所谓民俗 ,就是民间生活中相沿成习的东西 ,它是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象指从事民俗活动的具体事情 ,它是民俗的载体。如果我们对民俗事象进行民俗学解读 ,就可以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基于这种观点 ,我们对《胡同文化》中涉及到的主要民俗事象进行解读 ,就可以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胡同…  相似文献   

19.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北京胡同,四合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这是中国儒教文化中庸思想影响的形象表征,遇事过于规矩、方正,缺乏变化、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北京作为三朝皇都,深受数百年封建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文中汪老先生以他独到的文化视角、深厚的文化素养、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无独有偶,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也一样向读者展示了做过十三个王朝首都的古城西安独特的文化气息。只是同为历史古城,同样曾是封建王朝的都城,他们所展露的文化却是大相径庭。在这里,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