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苏”即指苏州。一直生活在苏州的叶圣陶,课余之暇,常与好友游览园林,深谙园林的特色与意趣,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源远流长,近的四五百年,远的上千年。名园有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等,闻名全国,誉满世界。笔者试将苏州名园名称小考如下,以飨读者。   一、沧浪亭   沧浪亭,苏州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 (1045年 )诗人苏舜钦 (子美 )在园内临水建亭。诗人在此“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面临一池清波,有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相似文献   

2.
能不忆江南     
<正>早闻江南之美,引无数文人墨客醉心于山水之中,留下绵远的文字与悠长的情思,这不禁激起了我对江南的向往。因此,我和妈妈决定在假期来一次江南之行。苏州·拙政园一扇窗、一座亭、一池花,处处为景,勾画出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而拙政园就是苏州众多园林中的一个代表,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相似文献   

3.
形神兼美巧妙赏析四川石柱中学夏光尧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给读者留下秀丽园林、处处完美的深刻印象。教学此文,若用多媒体配合,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或能虚实相间地欣赏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或...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园林鉴赏例说,教材中作为说明文处理。它不仅让读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还使读者懂得一些园林鉴赏的知识,领悟鉴赏的门径。后者是教学中的难点。 “图画美”的理解容易办到,比如找些苏州各园林的图片、挂图等,实际看一看,学生就会理解。至于理解鉴赏中的层次与景深,没有实际观赏的直接经验,必须想个法子才好。请看这段文字:  相似文献   

6.
林藜的《深巷明朝卖杏花》一文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之美的散文。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苏州之所以被称为天堂的原因,那就是“一为四郊风物之美,一为特殊的建筑之景观”,这一说明有力地激发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作者在介绍苏州的美时,先用一大段文字详细描绘了苏州街巷、园林所具有的诗情画意。你看,那苏州城里,宽阔的大马路不多,有的是“修长岑静”、“别具韵致”的小街小巷,街坊的美,美在住宅区的园林。在文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诗人的名句与苏州的美丽景色融合在一起,“春色满园”、“红杏出墙”、“小楼听春雨”、“深巷卖杏花”,加上“…  相似文献   

7.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以小巧典雅的私家园林闻名中外。苏州园林集中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具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分别体现了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广为传诵,到苏州的游客都要到枫桥一游,听听寒山寺的钟声。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到了苏州就要去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它是江南水乡的缩影,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胜景。苏州的小吃历史十分悠久,充满江南风味的香、软、糯、滑、鲜,造型精美…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两代的遗物。其精华则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我国建筑界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之所以形成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从春秋以来,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质丰裕、文化发达、山明水秀的优越条件,自晋室南迁以后直至清代,历代贵族官僚不断地在苏州建造供他们享受的园林。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相当可观。在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论述的古…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苏州是个好地方.清朝有159个府,大家知道交税交得最多的税老大是什么地方吗? 生:苏州? 师:对,就是苏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州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生:经济发达. 师: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苏州,一定要看看苏州园林、苏绣,还有苏州的美女.苏州有9个园子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苏州园林》也很经典.今天,我们不是去看苏州园林,而是要学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语言把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出来的.读了《苏州园林》后,我仿照文中的语句写了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  相似文献   

10.
<正>苏州园林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更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序,更是一篇情文并茂、趣味盎然、别具魅力的说明文,是说明文中的精品、经典,文中的美点很多。叶圣陶说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化用一句,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审美感悟是"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11.
36《苏州园林》师: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采用概括性的语言,有时采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苏州园林》中有哪些是概括性的语言?哪些是具体生动的语言?请分别用——”和——”在课文中标记出来。生:第二自然段在课文中起总领作用,作者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然后连用四个“讲究”,对这个总特点作出概括说明,并以此作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总纲。师:这是文章中的概括段,请再找找文中概括性的句于。生: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生:苏州园…  相似文献   

12.
引言式导入 即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直接引导学生 进入课文。这种导入法运用最为广泛,大多数说明文都可运用。不妨就以《苏州园林》为例,教师这样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山水闻名,而苏州则以园林见长。“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便是最好的概括。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它的风采或被摄影家收入镜头,或被文学家写进诗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请同  相似文献   

13.
研读课题。采用添加法 ,明确说明的对象。可加一“的”字 ,使之变为“苏州的园林” ,让学生明确 ,课文说明的不是苏州的某一处园林 ,而是苏州的所有园林。采用补充法明确说明的内容。通过补充 ,课题变为“苏州园林的特点” ,学生明白 ,文章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即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独特之处。理清结构。文章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它在文章中主要有两种形式 :先总说 ,后分说 ,再总说 ,如第二段 ;先总说 ,后分说 ,如第四、五段。抓中心句。这篇文章 ,要抓住它的中心句并不难 ,但要读懂它却不那么容易。对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姑苏的竹     
<正>古人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竹,是姑苏这座水乡古城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滋养出吴文化雅不废俗的特点。园中栽竹,文人咏竹,就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处处与竹“结缘”。论苏州园林之竹,当从沧浪亭开始。沧浪亭自宋代苏舜钦筑园以来便以修竹为盛,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栽竹最早、竹的品种最多的一座。苏舜钦所写的《沧浪亭记》中,既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之言,亦有“澄川翠干,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思想】《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言。文章虽说是一篇介绍园林的说明文,但它表现出来的美俯首可拾。首先是美在结构,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苏州园林》图册的反复揣摩,从艺术的高度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  相似文献   

16.
游历与感悟     
<正>上小学时就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由此也让那时的我对苏杭产生了向往之情。但却一直无由前往。对苏州这个地方,我自认情有独钟。年轻时,江南的水乡也曾游历过两次,但却总是与苏州擦肩而过。不过,越是如此,向往之情越发强烈。究其原因,与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苏州园林》一文不无关系。身为语文教师,职业的关系,对叶老先生写的《苏州园林》一文颇为熟悉。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读这篇文章时,自己的感受渐渐发生变化,作者笔下的文字开始变得灵动起  相似文献   

17.
苏州园林     
《课外阅读》2012,(23):66-67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称。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美景之一。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  相似文献   

18.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虽称园林,但与一般的园林又有不同之处。在避暑山庄中尽管也有可与苏州园林相媲美的假山池水、玲珑土石、扶疏花木、曲径回廊、亭台馆榭、雄奇寺庙,可它却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而是以真山真水胜,颇似杭州西子湖的天然风光。塞外的苍山翠岭,赋予它自然雄浑的气象;能工巧匠的布置点缀,又使它变化万千,美而不俗。避暑山庄的确堪称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当年的康熙决定在这里辟治园林,兴修离宫,也有看好了此地“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古称西北山川多雄奇,东南多幽曲,兹地实兼美焉”的一方面。山庄中山迥路转,皆成美景,绿水划波,处处佳妙,其风景之优美令人目不暇接。仅以康熙命名的景致就有三十六处,其中多表现为对自然的审美。那么,康熙是从哪些角度来欣赏这些景致的自然美并为之命名的呢?笔者想就这一问题简略谈谈。 列宁说:“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人们进行审美认识活动的对象和基础,然而,自然景物中所  相似文献   

19.
陈左高 《文教资料》2001,(6):105-107
陈从周 ,著名古建筑和园林学家 ,任同济大学教授逾半个世纪。建筑著作 ,刊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苏州旧住宅》、《松江住宅》、《无锡住宅》、《中国近代史图籍》、《中国桥梁的艺术》、《岱庙图集》等。曾两度应邀赴美 ,主持设计苏州庭园明轩。从翁诗词隽逸 ,刊有《山山水水》 (浙江人民版 )。园林学专著略如《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等。复工画事 ,师从张大千 ,尤擅翎毛花卉 ,有《陈从周画集》。笔者订交五十年 ,惠札多皆毁于“文革”。兹录三通如下 :(一 )左高仁丈①道鉴 :阅《永安》② ,辱承藻饰 ,…  相似文献   

20.
《苏州园林》是中学语文课本里一篇典型的说明文 ,它着重向读者展示的是苏州园林独特的建筑艺术美。但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身影光顾 ,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外在的建筑艺术美 ,那丰富的人文内涵 ,那潮起潮落的历史变迁 ,无不打动着每一位用心关注它的人。而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之首的拙政园 ,更是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拙政园是明正德年间 (公元15 0 6年 - 15 2 1年 )由御史王献臣在原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当时王献臣已弃官归隐田园 ,寄情山水 ,遂决定建造园林。因受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为政”的思想启发 ,于是有意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