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语言的连贯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使句与句之间的排列组合符合规范,以及加强语句的联系与衔接使之更通畅,语意更清晰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十年来,高考中仅单独命题考查“连贯”的就有二十多题,是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其考查形式主要有句子衔接判断、修饰成分及句子排序等。要做到语言连贯,必须思路清晰、严密。从方法上应注意下述几点:(1)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一个长句或一个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或保持陈述主体的一致,即某一主语贯穿始终;或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从不同侧面分述对…  相似文献   

2.
在沉寂了两年没有考查语言连贯题后,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Ⅱ卷和浙江卷又赫然地出现了语言连贯题目的考查,以示其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那么,什么是语言表达连贯呢?所谓连贯,就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按一定的叙述角度和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句子前后照应,语气上下贯通。语言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和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四个大的方面。那么,应该怎么解答连贯题目呢?有没有一些简明扼要的解题操作方法呢?根据我的经验,大…  相似文献   

3.
考测点导航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属于消极修辞范围。语言表达“简明”,指能够删掉多余的语句,消除歧义,使意思表达得简要明白。语言表达“连贯”的考查,主要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意连贯要做到:①话题或陈述对象应  相似文献   

4.
连贯     
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一篇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语意畅达,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话题前后统一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时,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每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它包括句与句之间的语言的衔接(照应、替代、省略、词汇重复与变化等)和语义的衔接(句与句之间内容上的逻辑关系)。语言的连贯是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句子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语言形式,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近几年来,它一  相似文献   

6.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是近十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连贯,考得更多。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使语言连贯,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保持统一的话题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每一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不要轻易改换主语。如:“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后面衔接最…  相似文献   

7.
连贯是表达中句子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这是一个很热的考点。连贯与清晰紧密统一在一起,不连贯的句子就不清晰,表达效果就差。对于这一考点,特别要记取如下三点:连贯必须有统一的话题;连贯必须有合理的句序;连贯必须是前后衔接紧密或首尾呼应较好的语言。要求选择连贯的语句,是比较容易的试题;很可能将来的发展方向,是要考生根据连贯的要求,自己写上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话。  相似文献   

8.
曾江保 《作文》2023,(39):20-21
<正>单元要求1.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2.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写作指导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该保持前后话题统一。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内容紧扣话题展开。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频繁地转换写作话题,文章的统一性就会被破坏,语言的连贯性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每年都有一道语句衔接题,体现着《考试说明》中对语言表达连贯的要求。如何做好语句衔接题呢?简言之,就是要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序是否合理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句子,语言才能连贯。最基本的句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这实际上是从内容的角度,对各个句子进行分析,确定其先后顺序、因果关系,或其他的总分关系、条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连贯     
语言的连贯是高考的一个考点。试题的形式有复位题和排序题。下面讨论一下复位题的解题思路。语言的连贯指的是文章衔接和语句排列要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主次要分明,要符合逻辑,句与句之间要有一定联系,前后要呼应,文气要流畅。句子组成语段有三个原则: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前后叙述的角度一致,上下文意相承;语言的呼应和衔接。据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答这类复位题。一、分析语言中心,选择答案。例l.填到根线上与下文衔接的一句是()_。外来文化的传入,丰富和拓宽了中国文化的大背景。特别是西洋文化的传入,…  相似文献   

11.
背景: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写作只限于被动语言翻译,忽视句与句、内容、语言间的联系。如何在写作中应用语篇衔接与连贯,使语言通顺自然,内容紧密且可读性强。一、首先介绍语篇衔接与语义连贯(一)衔接。语篇衔接通过单词或短语在句子间建立联系,把句子连成一定意义的文本。常用方式有指代、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1.指代:用代词表示语义,分为人称、指示、  相似文献   

12.
语言运用     
训练点1.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简明是指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一是所说的话包括交际目的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而不多余,如题1;二是避免晦涩难懂和歧义,如题2。连贯应注意几个条件:一是话题必须统一,二是行文要有合理的逻辑顺序,三是文句要前后照应。  相似文献   

13.
“语句的衔接与排序”作为一个新颖的题型,主要用来考查缀句成文和语言感悟的能力.此类题型对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主要有选择题和填写题.选择题,一般是要求把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打乱顺序的一组句子重新排序,然后挑选出正确的一项;填写题,则是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考生根据前后联系,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以使语意连贯、句式整齐,或给出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让考生自主排序.不管哪种题型,答题时可从以下五个角度切入: 一、把握结构  相似文献   

14.
[应考向导] 语言通顺,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用词准确,句子内部组合规范,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语义通畅,符合文体要求。高考作文中,在这方面,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生造词语,文白夹杂,词语不搭配,句子成分残缺,滥  相似文献   

15.
(一)初中作文语言的要求 对作文语言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感情要真挚,做到能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按照中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即语言要通顺、连贯、得体、生动。“通顺”即做到文从字顺,“连贯”指能够强调语句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气通畅顺达.丝丝入扣。  相似文献   

16.
丘红丽 《广东教育》2013,(11):10-12
衔接紧密的语句.宛如针脚缝合得细密平整的织物,一针扣一针,往往语脉前后相承,做到前有语句埋伏.后有语句照应。寻找语句问或冠或隐的内在联系.是做语言连贯题一种运用广泛、行之有效的方法。语句问的照应关系有这样几种:  相似文献   

17.
陈现云  王士吉 《山东教育》2002,(8):50-51,56
语言连贯题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的技巧性,是高考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写作要求语言通顺连贯外,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中也是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每年分值3~5分。测试的重点是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情境协调和衔接呼应恰当。要想正确快速地解答语言连贯题,必须牢牢把握高考测试重点,认真研究答题规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检查话题是否统一一个句群总是扣住某一话题来展开句子的。保持同一的话题和角度,各句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展开,语言之间才可能连贯。如果东拉西扯,话题突然转移,就会造成…  相似文献   

18.
语言连贯,说白了就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要自然衔接,语言贯通,脉络清晰,符合人们思维和表达的规律。语言连贯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说句群     
一、什么是句群句群,也叫“语段”或“句组”,是指前后衔接连贯,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这个定义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一)句群是由一组(两个以上)句子构成的一级语言单位,每个句子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句与句之间有较大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这是它和复句的区别。 (二)一组句子组合成一个句群,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者说按照一定的事理来组合,前后衔接连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三)句群中的各个句子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每个句子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中心意思来发挥,为说明同一个中心意思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语言连贯就是上下衔接、前后照应、语意贯通,是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语言连贯题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近年来语文会考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