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个别试题的取材尚须斟酌。今年现代诗歌鉴赏的赋分比去年增加了一倍,题目定位在词、句内涵的理解和意象的把握,难度较低。但《金黄的稻束》这首诗歌却显得过于隐晦而朦胧,给考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障碍,不利于考查其理解和分析的真实水平。在《长城》一文中,“燕姬自刎”本与长城功过无关,却与将军战死、旗旗横倒、死尸相撑并列,显得不准确、不科学。“紫塞不再是 奇”中“奇”应为“崎”,才有高险崎岖之意;“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中的“纠墨”一词最早见于汉初作者的文赋中,表绳索之意,但选文中“纠墨”的“墨”字却是错误…  相似文献   

2.
江河 ( 194 9—  ) ,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富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 ,擅长运用各种现代派艺术手法创造繁复、跳跃的意象 ,来表现主体微妙真实的内在感受和情绪 ,这首《星星变奏曲》就是通过一系列意象群暗示诗人不满现实、渴求光明、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执著信念 ,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首先 ,我们来分析诗中的几组意象群。意象是诗人主体情思外射在客观物上的结晶 ,是诗人内在情意的具象化呈现。对意象的深入分析是把握该诗的关键。第一节中诗人主要创造了三组意象群 :“每天 /…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首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抒情哲理诗,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为读者提供了多条进入其知性世界的路径。通过对作品核心意象的理性梳理,在充分肯定其"情性"与"智性"高度和谐的特点基础上,分别从"苦难""静默"和"疲倦"三个角度切入,用以阐释通向《金黄的稻束》所指涉的知性王国的多种可能,意在说明这是一首可以以多棱镜的样式观照到生命永恒意味的成功的现代抒情哲理诗。  相似文献   

4.
羁旅行役诗是高考诗歌常考的题材之一,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高度重视这一类诗歌,在阅读此类诗歌时,要有意识地积累或掌握其常用的意象及其含义、特点,把握此类诗歌常用的字眼和表现手法,尤其需要把握这一类诗歌常考的几大主题。若能将以上几个方面熟练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那么,鉴赏羁旅行役诗便不再是一个难题,且做起题来也会容易许多。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咏物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他擅用"灯烛"意象亦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奇观。其中《灯》一诗体物精深,结构精整,更是被誉为义山咏物诗的典范,但历来却少有研究涉及。本文试通过对《灯》一诗进行解读,深入诗人的心灵世界,把握其朦胧多义的创作内涵和深情绵邈的诗歌情调,即从煎熬成灰的奉献精神、宠辱不惊的宇宙意识和绮密瑰妍的爱情之美三个角度,探究该意象的隐秘内核,揭示诗人的潜在精神。  相似文献   

6.
自 2 0 0 2年起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简析题。 2 0 0 2年是阅读李白的《春色洛城闻笛》 ,要求考生理解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是否同意是“关键”之说 ,为什么 ?2 0 0 3年是阅读王维的《过积香寺》 ,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 ,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 ,“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 ,“诗眼”是“咽”和“冷”一般都做得较准确。而在回答“为什么”和“作简要分析”时难住了不少考生。普遍感觉有点理解却又不知从何下笔 ,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这说明学生缺少诗歌鉴赏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郑敏是“九叶诗人”之一,在诗歌的创作中,善于从鲜明具体的形象中,概括、升华出具有相当深度的思想,以思想知觉化的途径传达人生经验及宇宙思考.文章以《金黄的稻束》为例,通过其塑造的“稻束”这一鲜明的形象,感受诗人深邃的哲思及其运用雕塑或油画的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锦瑟》所激发起的人们的探幽兴趣 ,至今不衰。其实 ,朦胧诗之为朦胧 ,也是源于意象的叠加 ,语言的夸张和变形。古人在论述文学鉴赏之法时早就说过 ,“披文以入情” ,、“沿波以讨源”。诗的意象、音韵、旋律就是“波” ,就是信息解码的钥匙和路径。《锦瑟》诗以锦瑟起兴 ,言此而及彼。瑟是一种古弦乐 ,锦以宝玉为宝瑟 ,绘以华美图文为锦瑟。锦者 ,美也。作者取其美意而用之。起句的字面意思是说 ,锦瑟呀 ,你怎么就是五十弦啦 !作者为什么在瑟弦的数字上做文章 ?往下读就明白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原…  相似文献   

9.
郑敏,生于1920年,是“九叶派”著名女诗人。“九叶”之名得自于1981年出版的诗集《九叶集》,其中收录了穆旦、唐、唐祈、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辛笛、袁可嘉等9位20世纪诗人的诗作。郑敏从1942年开始创作,她的诗在融合中国诗歌传统的同时,深受西方现代诗歌及西方音乐、绘画、雕塑的影响,富于智性的思维。她的诗具有雕塑的“静中见动”感和油画的色彩效果,通过一个个新颖意象的叠加、一组组比喻的运用,使得她哲思丰厚并且深蕴感情。《金黄的稻束》是其代表作。这是一曲从雕塑中沁出的圣歌,“使流动的变为结晶,从浩无涯际的海洋转向…  相似文献   

10.
招数之一:谙熟名词术语。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鉴赏诗歌会涉及一些专门术语,鉴赏者必须深知其内涵,以免解答鉴赏题时陷入混沌的迷障。像2004年高考答不出《秋思》中“细节”的,大都对“细节”的内涵不甚了解。招数之二:善抓“题眼”、“诗眼”。一篇诗文标题中能揭示题旨的字眼就是“题眼”,一首诗中能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是“诗眼”。“题眼”、“诗眼”是诗歌的一扇窗,鉴赏古诗时若能抓住“题眼”或“诗眼”,往往就会拨开迷障,眼前豁然一亮。招数之三:知晓惯用意象。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  相似文献   

11.
高考诗歌鉴赏,应重视标题、作者和注释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从“三看”的角度入手,准确把握诗歌的大意和主旨,为正确解答试题打下基础。一看标题。诗歌的标题富含诸多信息,不少考题的设置与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1、研读诗题,把握题材。许多诗歌的标题都直接或间接表明了该诗的题材,如2004年全国卷甲卷的诗歌鉴赏题,标题为《秋思》,从标题便可看出这是一首思乡诗;再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从“别”这个标志性的文字就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把握了诗歌的题材,就可根据不同题材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去把握诗…  相似文献   

12.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虽然命题者多从诗歌的分类、表达技巧、抒情方式、风格流派以及“诗眼”等角度来考查,但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始终离不开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趣的理解与掌握。2004年高考虽然有多套试卷,但诗歌鉴赏考查仍以意象、意境、意趣为要素。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普通高校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是阅读王维的《过香积寺》,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里考的就是炼字。  相似文献   

14.
吕永海 《高中生》2011,(12):14-15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常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或意境。有些考生往往容易将两者混淆,造成失误。那么,考生该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呢?  相似文献   

15.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16.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道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的鉴赏题,该题型提供了四个选择项,分别从诗的语词及形象、诗的隐喻及情感几个方面来系统考察考生理解品味现代诗歌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必须从语言入手把握意象,进而对诗的整体意境和诗的完整形象加以涵泳和鉴赏。从语言入...  相似文献   

17.
吕永海 《高中生》2011,(36):14-15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常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或意境,有些考生往往容易将两者混淆,造成失误。那么,考生该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呢?  相似文献   

18.
王菲 《英语广场》2023,(12):55-58
诗词中的抒情,通常不是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的直接表达,诗人大多喜欢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意象”是“意”和“象”相结合的最好方式。诗的精神在于意象。弗罗斯特诗歌中45首使用了“雪”的意象,在其全部诗歌中占据了13%的位置。弗罗斯特诗歌标题包含“雪”的有《雪》《雪尘》《雪问》《雪夜在林边停留》和《一堆残雪》。弗罗斯特的诗里,各种雪景中的雪都有着各自的象征含义,探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雪”意象有助于深化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虽然命题多从诗歌的分类,表达技巧,抒情方式,风格流派以及“诗眼”等角度来考查,但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始终离不开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趣的理解与掌握。2004年高考虽然有多套试卷,但诗歌鉴赏考查仍以意象,意境,意趣为要素。  相似文献   

20.
解答诗歌鉴赏题要讲思路。一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形象的认识规律。首先要认真阅读整首诗,初步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再逐字逐句推敲,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把握诗的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要认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体会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以’99诗歌鉴赏题为例,第8题要赏析杜甫的《漫成一首》,是一首写景诗。近年来诗歌鉴赏都取材于古典诗歌的写景诗,这是共同点。阅读全诗,从“江月去人只数尺”、“欲三更”、“联拳静”这些语句,可以初步把握这首诗是描写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再逐字逐句分析理解。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中,“只数尺”形容了江中月的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