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按作者对象和呈现方式可把儿歌分为民间儿歌(或称童谣)和创作儿歌(或称文学儿歌)两类。童谣作为民间文学与儿歌文学的边缘性体裁,它的主题是宽泛的,是没有限制的,而文学儿歌服务儿童的目的性决定了其主题总是表现出向善性、单一性、针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话语     
《天津教育》2011,(4):3-3
儿歌是人们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好的儿歌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儿童文学家张锦贻认为,重视儿歌文化的发展,关键是注重儿童的成长需求,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儿歌。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它是1976年在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确定的,由13岁以下的儿童在春天到来之际,围绕着“和平、友谊”等主题举行庆祝活动。我国主办过三届世界儿歌日,主题分别是“爱与和平”、“绿色童谣行动”、“各民族儿童手拉手”。  相似文献   

3.
母亲淳朴的儿歌启蒙教育和自身的选择使我一生与儿歌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使儿歌反映新生活,我尝试过“时政儿歌”,也创作了不少反映城市新气象的作品。知识儿歌、讽刺儿歌、游戏儿歌、谜语儿歌也有不少。从事儿童学创作的四十多年,但愿能有三、五首作品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4.
儿歌包括童谣和人们专门为幼儿创作的口语化的诗歌。对幼儿来说,诵读、听唱儿歌的过程,就是一个增长生活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儿歌对于幼儿思想品德的养成、想象力的拓展、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5.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2年级段语文阅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占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待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由此可知,儿歌、童谣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弄清楚童谣与儿歌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前期,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文体研究中“诗歌”所纳的范围很宽,包含儿歌、民歌、童谣、谚语、旧诗、新诗、词曲、其他等,理论研究的重心在儿歌与童谣。1914年周作人的《儿歌之研究》、1923年冯国华的《儿歌的研究》、1926年褚东郊的《中国儿歌的研究》堪称这时期儿歌研究的三个标志成果。对这三个成果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本文详细梳理论述的是除此之外的其它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童谣与儿歌虽说几乎是双胞姊妹 ,但它们本来是略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童谣顾名思义要更具民间性质。但究其实 ,童谣的原始形态也像儿歌一样 ,总是有一个人先念唱出来 ,只不过这个人不像李白、杜甫那样是“专业诗人” ,她们的社会角色就是普普通通的妈妈、奶奶 ,没有谁觉得需要去记载以免将来发生版权纠葛 ,所以其作者一开始就宿命地被湮没了。那些佚名的儿歌其情况也复如此。因此儿歌无妨分“佚名儿歌”与“署名儿歌”两种 ,却还不曾听得有“署名童谣”之说。说过“略有区别” ,似乎应该接着补充说 :它们差不多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现实中 ,…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儿歌不仅让儿童身心愉悦,更让儿童在生活上、学习上受益匪浅。然而当前儿歌却面,临着创作“青黄不接”、演唱“无歌可唱”、传媒“寥若晨星”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应着重培养一批儿歌专业作家以创作深受儿童喜爱的歌曲;举办全国儿童歌手大奖赛以调动儿童的演唱兴趣;开通儿童音乐专用电视频道、增加儿童音乐网站以拓展儿歌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9.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品德与生活》课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朗读优秀的儿歌童谣,则是低年级学生乐意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儿歌童谣为教学载体,以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前置条件,追求课程的趣味性、有效性、生成性,通过丝丝入扣的讲解和分析,让儿童学会交际,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渝西儿歌的主导思想是寓教于乐,渝西儿歌的艺术特色是童趣盎然。一些缺乏童趣的所谓儿歌,其实不是真正的儿歌,也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儿歌,是那种有别于儿童诗的,由民间创作并且主要在口头流传的儿童歌谣。儿童诗的发展方兴未艾,儿歌却和别的民间歌谣一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蒲华清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儿童诗人,还是一名出色的儿歌作者。在他的儿歌作品中,总会发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那无限洋溢着的情趣。用语清新简明,作品深入浅出而又饱含深意,可以说是蒲华清儿歌的特色。但是,就当前研究来看,评论界对蒲华清的关注多在其儿童诗领域,对其儿歌创作关注不够,这对一个作家的研究来说,并不完备,因而,对蒲华清的儿歌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童谣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在编排童谣时要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需要、个体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童谣时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融入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与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感化结合起来;与音乐美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邵琪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25-126,129
所谓阳光童谣,就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童谣。它以其自身的快乐性、生活性、闲暇性、多样性等特点天然地成为小学德育的新路径。因此,应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小学德育,并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德育内容。在实施方面,具体可以采用使阳光童谣课程化,开设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将阳光童谣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阳光童谣活动,巩固德育成效;创建阳光童谣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阳光童谣"抑制"灰色童谣"。  相似文献   

14.
童谣作为一种俗文学,具有真实美、自然美、形神美和情趣美.在儿童语言教育中,积极利用童谣这种文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发展儿童感悟生活真实与美好的能力,促进儿童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土音入韵尾随中国现代新诗的方言入诗而来,因为以白话、口语为本,现代白话新诗与土音入韵构成了杂语共生关系。通过对方言韵(土音韵)流变之梳理与意义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白话新体诗为正统的现代新诗,在音韵节奏建设上押韵与否既失去了古代诗词那样的严肃性、神圣性,又根据自身特点出现了丢弃韵律、自创新韵、借用土韵等艺术特点。土音入韵既是一个自然而至的诗学现象,也是一个颇多争议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16.
谢武彰,台湾资深的专业儿童文学作家,他很有灵气,作品获得多种儿童文学奖项。谢武彰的儿歌主要为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活歌,其二是知识歌。在儿歌创作方面作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即把儿歌当做儿童诗来写,因此他的儿歌有浓郁的诗味,还有鲜活的意象,跳跃的童心,灵动的想象,律动的音律,浅显的语言和多种辞格的运用等也是作品的特点。研究谢武彰的儿歌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童诗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对典范童诗展开的审美活动,以提升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儿童不可能天生就是诗人。童诗教学可裨益于中文生态的改善。而被引来作童诗教学范例的,必须从严遴选,其内容和艺术两者都必须经得住慎细推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极具童趣和乡土气息的语言形式,客家童谣是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教育素材,对儿童语言、艺术、社会性、科学认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着激发和促进的重要价值.幼儿园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对客家童谣进行全面整合,在其中融入时代的因素,拓展客家童谣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应借鉴客家童谣的形式,编写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地方特色浓厚的正规启蒙教材,从而既保存童谣这一客家口头文化的珍品,又充分发挥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圣野是现代和当代童诗的杰出代表。从上世纪40年代直至本世纪,他的诗人生的全部内容就是对好诗的梦寐以求和让好诗赢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圣野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天籁式纯真和为下里巴人歌唱的挚诚,他的诗作绝然摒弃了香艳忸怩的贵族做派,让诗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而作为催生童诗、接生童诗和为童诗栽花与护花的一代匠师,直到今日圣野还总是不遗余力地为推动童诗创作的繁荣而奔忙。  相似文献   

20.
儿童诗和儿歌是儿童文学中两种最有代表性的韵文体裁,尽管二者之间有着某些共同点,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概念与历史演变不同,两者的内容和语言不同,两者的可操作性不同,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