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是我的第一次云南之行,也是我的第一次采访经历。张择——中国网球男单一号,到云南安宁参加“温泉半岛——2012ATP中国国际网球挑战赛”,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是一名网球爱好者,做网球记者是最好不过的职业了,可以将爱好与工作密切而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工作的同时享受快乐,但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等同于一个球迷。这是我在负责网球编辑报道几年之后慢慢体会出来的。 负责编辑网球版的时候,我还不是网球爱好者,至少还不会打网球,这也就决定了我不会是一个狂热的网球迷。刚接触网球的时候,我完全是以工作的态度对待网球的,虽然此前对世界网球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远没有到热爱的地步。那时采访网球顶  相似文献   

3.
《网球》2006,(3)
‘去年中网的时候,我就听说美国驻华大使是网球爱好者,所以我托美国使馆的一位朋友联络,希望能有机会采访大使先生。说实话,我对采访的事情并没有抱多少希望,但这位朋友确实是热心人,经过不断的撮合,在半年后,美国使馆文化处终于告知大使先生可以接受《网球》杂志的采访。时间定在春节前的那个星期。走进大使办公室的时候,我有些紧张,因为几道安全检查让我知道,我进入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还好,大使先生的微笑和随和的态度,很快让我放松下来,采访也变成了关于网球生活的聊天。结束时,大使先生递上了他的名片,名片的版式是中文竖排,并用行楷写着大使的中文名字:雷德。’  相似文献   

4.
《网球》2006,(11)
最近,我看到了一份报告,是关于上海网球运动状况的调研报告,这个调研是在上海街头随机采访的,整个调研报告内容细致,数据详实,这对发展中的中国网球是难得的。不过,我本人一向对数据不太敏感,因此看报告的时候,对那些图表一扫而过,但其中有一项,我却琢磨了半天,这项调查的内容是网球运动的联想,用词语来表示,这多少可以看出人们对网球运动或者网球爱好者的模糊认识。排在第一位的是:健康。大约有75%的人选择了这个词来描述网球。这个词排在第一位应该是理所应当的,运动嘛,哪能不健康呢?但仔细一想,还有25%的人没选健康,这让我有些不解,难道还有人认为网球不太健康?也许网球肘比网球运动还著名。第二位是:休闲。说实话,我不喜欢用这个词来表现网球。市面上的小食品被称为休闲食品,街上很多桑  相似文献   

5.
谭杰 《网球天地》2011,(7):31-31
10年前,在我为期不长的网球采访生涯中,李娜一直是一个飘忽的人物,我一直试图找到她,观察她,但在当时的情形下,这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Sam Chan 《网球》2013,(8):103-103
2004年,我随力士浪穿线团队来到了北京,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是为中国网球公开赛做穿线服务。虽然我是华裔,不过我24岁就从香港移民去了英国,所以很惭愧,当时我一点普通话也不会说,只会说粤语和英语,对中国也有一些偏见,不过去过一次北京之后,我对中国大陆的印象有了一些改变,媒体说的大多是片面和负面的东西,真实的情况不一定是那样子。那时没有什么中国大陆的人认识我,当然我基本上所有时间也是待在穿线室里,很少出去,倒是有一本网球杂志采访过我,但是很抱歉,我已经回忆不起是不是《网球》了。  相似文献   

7.
范立仁 《网球天地》2014,(12):131-131
早就听说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内有一个网球场,许多年轻外交官们喜欢打网球。利用赴新加坡采访WTA年终总决赛的机会,我与使馆的网球爱好者约好,当了一回训练课的教练。  相似文献   

8.
耿坤 《新体育》2005,(5):40-41
“采访时间请让艾伦安排。”那个容貌漂亮、带着明星一般气质的小妞彬彬有礼地向身边不断围绕过来的记者发出了“挡箭牌”,背着大球袋脚步匆匆而又镇定自若地离开了球场。这是十运会网球预赛中时时发生的一幕。这个小妞就是彭帅,曾被称为中国网球界的天才少女。“其实我很理解记者们,大家都是为了工作。可是刚比赛完,我满身都是汗,需要马上洗澡。如果先来个二十分钟半小时的采访,我受凉了、感冒了,比赛打不好,就会影响成绩。不明情由的人就会说我骄傲了,刚出名就保持不住水平了。”面对有人说她耍大牌的抱怨,她真诚地解释着。“我现在的生活以网球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它。”  相似文献   

9.
汪涛 《网球》2013,(8):91-92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夕,在经历了长达一年零两个月的艰辛旅程后,中国女网的四位姑娘郑洁、晏紫、李婷、孙甜甜回到了位于庞各庄的中国网球学校,她们的归来并未引起过多关注,但《网球》杂志记者谢明和胡楠专程前往对时任中国网球队教练的王良佐进行了采访,原因只有一个,这几位姑娘为中国网球带回了极为厚重的礼物:四张奥运会的入场券,四位姑娘飞速上升的排名,以及世界对于中国网球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踏上墨尔本的土地是2011年1月份的事儿了,作为《网球天地》的特派记者,那也是我首次采访四大满贯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相似文献   

11.
汪涛 《网球》2013,(7):92-92
2009年6月,《网球》杂志的记者谢明造访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莱阳小学,对这所上海市的特色网球学校的报道《一个小学的网球迷你秀》刊登在了《网球》杂志2009年的7月刊上。当翻开四年前的杂志,韩毓敏老师说:"这些年来这里采访的媒体不计其数,但看到这篇文章我还是能够清楚地记起当时采访的景象。"莱阳小学的趣味网球是韩老师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搞起来的,学校也得到了上海网球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之前,浦东新区是没有网球队的,在2009年的时候莱阳小学的网球队就代表浦东新区去参加了上海市的青少年比赛,韩老师当时跟校长说"我们绝不能垫底",最后的成绩也令人欣喜,网球队  相似文献   

12.
网球快乐     
采访球星是常事,而采访球友却是第一回,既然要做好第一次,我就找到了当网球教练的同学汪俊帮忙。按照规模和品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行网球俱乐部应该算是海淀区同行中的佼佼者,汪俊的网球小团体就是在这里活动。来之前,汪俊就告诉我,因为网球,他们已经成为了朋友,而因为友谊,他们更加喜欢上了网球。这一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宽敞明亮的球场上,就数汪俊的小团体最热闹,而俞楠则是其中之最。大眼睛、马尾辫,总是蹦蹦跳跳,总是笑着,而打起球来,那种认真用劲儿,却谁都比不过。  相似文献   

13.
《网球》2006,(2)
1月11日的一场大雪,将北京城再次装扮得素净安宁,让人很难想像此时的澳洲正值炎夏,中国女网的姑娘们又一次走在路上。中国网球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在一个星期之前的一次谈话,触动了中国媒体对于中国网球的敏感神经,由此引发了一场大众化的评论盛宴,并被冠以"彭帅事件",话题迅速从个人和事件细节的纠缠扩大为对中网网球乃至中国体育的思考。这是中国网球取得突破性成就之后的某种必然,是中国网球与职业化接轨的必然。如今风波已告平息,只是由此引发的对于个人与集体、荣誉与金钱,举国体制和职业体育等宏大命题的思考,仍然将长久停留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距离找到终极答案的路还很长。在接受本刊的采访时,孙晋芳的语言仍然是如此坦率有力,我们能清晰感觉到作为一个管理者应有的焦虑和决心,选似乎和年轻选手迅速成长的渴望并不矛盾,正如孙晋芳笑着说到的:"我和彭帅没有 PK。"就在采访结束后的两天,孙晋芳就飞往澳洲,和中国的女网姑娘们汇合。这是中国网球的一月寓言,等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雪正好停了。  相似文献   

14.
王继宏 《网球天地》2009,(12):60-62
四年前,首届中国网球大奖赛上,她还是个怯生生的小姑娘,总要征得教练的同意才敢接受采访;四年后,还是在中国网球大奖赛上。  相似文献   

15.
邱友益  叶蓓图 《网球》2013,(7):76-77
2006年"中国网球风云榜"颁奖典礼,让叶蓓第一次和网球产生了交集。叶蓓回忆道,当《网球》杂志邀请她做颁奖典礼主持人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自己此前没有任何的主持经验。但很快,叶蓓说服了自己,"我比较随性,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喜欢冒险和挑战。"当然,像"中国网球风云榜"这样中国网球的最  相似文献   

16.
汪涛 《网球》2013,(8):104-105
在上海市中山南路28号久事大厦17层的办公室里,杨亦斌翻看着记者带来的《网球》2011年11月刊,两年前的上海大师赛期间,上海大师赛赛事联合总监杨亦斌和吕华勇在劳力士的现场接受了《网球》杂志的采访。"我们在2000年喜力公开赛的时候就开始合作了,那个时候我就接受过你们的采访,我还记得杂志曾经有一位叫吕博的记者。""吕博"其实这是《网球》前编辑部主任胡楠众多笔名中的一个。"那个时候的杂志是《网球生活》,算是  相似文献   

17.
3月底,亚洲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在深圳越通(东湖)网球俱乐部激战正酣,这一天,ITF网球发展部总监戴夫米利一大早就从北京赶到深圳的比赛现场,从戴夫在ITF的分管的业务来说,青少年网球的发展正是他的职责范围。于是,他一到赛场就开始忙碌,很像一个钦差大臣,找赛事总监谈话、观看小选手的比赛、参观俱乐部的基础设施,一刻也不停,我们原定于下午的采访,只好推迟到晚饭之后。晚上9点多的时候,戴夫终于坐到我的对面,想着他这一天从北京到深圳一直没空休息,我还有些担心他会不会太疲劳,但戴夫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就滔滔不绝,这也让我消除了多余的担心。  相似文献   

18.
秦尼 《网球》2010,(5):88-91
3月底,亚洲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在深圳越通(东湖)网球俱乐部激战正酣,这一天,ITF网球发展部总监戴夫米利一大早就从北京赶到深圳的比赛现场,从戴夫在ITF的分管的业务来说,青少年网球的发展正是他的职责范围。于是,他一到赛场就开始忙碌,很像一个钦差大臣,找赛事总监谈话、观看小选手的比赛、参观俱乐部的基础设施,一刻也不停,我们原定于下午的采访,只好推迟到晚饭之后。晚上9点多的时候,戴夫终于坐到我的对面,想着他这一天从北京到深圳一直没空休息,我还有些担心他会不会太疲劳,但戴夫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就滔滔不绝,这也让我消除了多余的担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网球现在有些像大概25年前的美国,很快就要来一个大爆发。这几年中国网球进步很快,很多东西有些乱,但也是最刺激最过瘾的时候。我觉得  相似文献   

20.
靳晓楠 《网球天地》2013,(12):91-92
和许多中国孩子一样,我与网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父母之命”。感谢我的母亲,她虽然从未打过网球,但却被网球场上那些充满技巧与美感的运动场景所吸引,笃定我应该去学习这项高雅的运动。也要感谢我的启蒙教练张云明老师,是他的循循善诱、教导有方,让我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网球世界的乐趣,也让我和一群小伙伴们在共同训练中成长,在共同成长中结下一生都不会改变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