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平击发球是最常用的网球技术之一,不过要打好平击发球也要注意几个细节,避免错误才能成就一记完美好球。  相似文献   

2.
侧旋的妙用     
在平击、上旋、下旋之中加入侧旋 我们在思考如何战胜对手的过程中,在平击、上旋、下旋之外,侧旋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 大家想到的侧旋是什么样子的?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左手持拍选手最常用的侧旋。占先区的发球和正手斜线球若加入侧旋,球会在落地后向外侧弹出。对右手持拍的人来说,球向反手方向弹出,击球点的改变很容易造成失误。因此可以说这是左手持拍选手的进攻利器。  相似文献   

3.
一点通     
《网球天地》2008,(1):113-113
只有一种发球大家在学习网球时接受较多的或许是这样一个观念,发球分为平击、切削(侧旋)、上旋和侧上旋4种。而实际上,发球只有一种,以这种为核心,减少施加给球的旋转就是平击发球,反之就是旋转发球,而改变击球方式则可变化出切削发球。因此,我们说可以用一种打法变化出不同种类的球。换句话说.一发平击.二发切削或上旋,这种观念是有局限性的,发球从本质上说就只有一种。(张侠)  相似文献   

4.
深泽 《网球天地》2011,(3):94-95
职业选手的大力平击Ace球,对业余球友是最具吸引力的,大家梦寐以求能发出大力平击球。众所周知,发球分为平击、侧旋和上旋。平击主要是男球员使用的技术,女选手主要以侧旋为主,二发时多选择上旋和侧旋。其中,平击发球在拍面触球时,有一个肘部内旋的动作,做好了这个动作,才能发出平击的效果,但大多数初学发球的业余球友,都做不好这个动作,而且容易受伤。  相似文献   

5.
在选择发球落点之前,准备使用什么样的战略,让对手在什么位置回什么样的球,这些才是你的目标。发球可以控制接发。发球必须要迷惑对手,为对手的接发制造困难。这样才能破坏对手接发质量,提高得分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向大家介绍“自然的旋转”。  相似文献   

6.
升级     
《网球》2013,(6):16
如何发好平击球?出色的发球是赢得比赛的关键。相比上旋发球和切削发球,平击发球速度快、反弹低,特别适合于高大型选手使用。职业比赛中,平击发球往往是选手一发时最通常的选择。以下是平击发球的三个技术要领。1)握拍。平击发球的最佳握拍方式是大陆式握拍,它能够帮助球员增加击球时的下压速度。2)抛球。  相似文献   

7.
发球主要是由抛球和挥拍击球两个动作组成的。抛球是前提,击球部位和挥拍方向是决定发球性质的关键,用力大小的第一落点的远近是发球变化的条件。这里介绍几种便于初学者掌握的发球方法(均以右手为例)。一、平击发球平击发球是一般上旋、一般速度的发球。是最基本的发球方法,也是掌握其它发球方法的基础。正手发球的动作方法:1.选位: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转,左手掌心托球置于身体右侧前方;2.引拍与迎球:左手将球向上抛起,同时右臂内旋,使拍面角度稍前倾,向身体右后方引拍,右臂从身体右后方向右前方挥动;3.击球:当球下降至稍高于球网时,击球中…  相似文献   

8.
王红 《网球天地》2014,(1):132-133
通常我们在对发球进行分类时,会习惯性地根据发出球的效果把发球分为平击、侧旋、上旋三种,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发球过程中脚上的差异。其实,根据脚上差异可以把发球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费德勒、桑普拉斯为代表的直接起跳式发球,即platformstance;另一种是以纳达尔为代表的后脚上步式发球,即pinpointstance或set up stance。  相似文献   

9.
在网球比赛中,发球是比赛的开始。与接发球、截击和底线球相比,它在比赛中的使用频率为100%。尤其在当今高水平网球竞赛中,发球比其它三项技术在得分率上都高,占27%(据1996年8月国际网联教练约瑟夫先生提供资料)。因此发球在比赛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球一般被分为三种,在比赛中被使用的频率分别为:平击发球占全场比赛发球次数中的15%;侧旋发球占25—30%;上旋发球占50—60%(参考数据来源同前)。通过自己近两年来观察后发现,目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秀羽毛球单打运动员3种不同发球球路(短球、平快球和高远球)的特点,为运动员实战中判断对手的发球球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3种不同发球球路进行三维的运动学分析。结果:反手发平快球和高远球站位时前脚脚尖与前发球线的距离与发短球时相比要更近;正手发短球时,击球点在身体重心最右侧,同时也最靠近身体,而正手发高远球相反,击球点在重心最前端的位置;反手发短球、平快球、高远球时击球点高度之间存在异差显著,高远球〉平快球〉短球;正反手发球时均为高远球的挥拍距离最远,平快球次之,短球的挥拍距离最短。结论:选手可以通过对手发球时的这些特点来判断对手的发球球路,以便能在接发球中主动占得先机。  相似文献   

11.
刘萍萍 《羽毛球》2019,(12):86-89
发球是羽毛球击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对手限制的技术。在运用发球技术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不同发球技术运用战术,以获得主动权。在实战中,我们可以根据对手的站位和准备情况,将正手发网前球结合正手发高远球、正手发平高球和正手发平射球运用,起到迷惑对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要点5 击球前观察对手的动向 提高发球抢攻的成功率 初级水平的选手发球时,为了防止触球击空,从抛球至 触球都必须盯住运动中的球。对于已经完全掌握了发球节奏 感的选手,就不能自始至终光盯着球了,在击球前的一瞬间, 要用眼睛余光注意对手的动向。 发球前先观察好对手的动向,如果对方已经开始步法移 动,可以把球发到对方跑动的相反方向:即使无法改变发球 线路,也可以从对方的动作中预测其接发球的方式和线路。 掌握这个技巧,是提高发球抢攻成功率的秘诀。  相似文献   

13.
想要拥有伟大的平击发球,你的身体必须在发球之前保持放松和冷静。利斯基的发球,从将大部分重心放在后脚上开始。她伸展的非持拍手臂动作值得称赞——锁定肘关节,伸直的手臂可以制造平滑的钟摆式抛球动作,这将会让抛球更加精准稳定。  相似文献   

14.
当我在教学生们切削发球时,他们会想象出一记外角发球滑离球场,将对手拖出场外,或是直截了当的ACE球。虽然传统的"开罐器"式切削发球是很普通的一种切削,但我教的这种发球在占先区(对右手持拍选手来说)和平分区(对左手选手来说)同样有效。我将这种发球叫做大力切削发球。本质上,这是一记带有更多力量的、结合侧旋与上旋的、发向"T"点的球。混合了侧旋和上旋的发球不但力量十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它能让球像切削发球那样略微向左运行,同时也向上跳离对手的击球区域。这给对手较少的接发球选择,因为他们不得不在很高的位置击球,同时要在球场中路制造角度也不是简单的事情。结合了上旋和侧旋的发球,可以是力量与安全性兼顾的有效发球。  相似文献   

15.
九阳真经     
《网球》2006,(10)
接发必读接发最忌讳的事情是,在脑子还一片空白时,就匆忙走上前去等候对手发球。如果要遇到发球稍好的对手,你多半只有挨打的份儿。就像发球前,要思考发什么样的球、发什么角度一样,接发前,你也要先冷静下来,花上两三秒钟考虑:"如果对手发外角,我该怎么接?接直线,还是斜线?如果对手发内角,我又该怎么接?等等。"一旦对手发出球来,你就可以第一时间按照预想的计划果断出手——事半功倍。职业选手中,萨拉波娃在这一点上一直做得非常出色,有机会你可以多观察她的比赛。  相似文献   

16.
专家邮箱     
《网球》2008,(7):115-115
高效的发球练习大多数选手练习发球都会选择拿一筐球,先在一区一个接一个的发,然后是二区。我认为,发完球后继续打对手回过来的球更有助于提高发球水平。因为在比赛的时候,你的对手能接起你的大部分发球。  相似文献   

17.
作一个接发球好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比赛中,你发多少个球几乎等于 你接多少个球,但在练习中,发球往往 被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接发球常常被 忽略。实际上,像发球一样,拥有稳定 的、有力的接发球技术将使你的自信贯 穿于整个比赛。 态度 接发球绝不仅仅简单地是一分的开始。当你接发球时,你头脑中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我要去攻击这个球,而不是让它来攻击我。”即使比赛的形势和对手的发球质量让你不得不改变这种念头,你也得在脑中树立一个目标。像阿加西、塞莱斯和达文波特这三位接发球高手,他们那凌厉的接发球将打在对方场地的角落,使对手自发球的主动地位很快…  相似文献   

18.
发球先抛球     
深泽  武断图 《网球天地》2011,(2):116-116
平击发球,对肩部的灵活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开始练习前,李丽教练要求大家把肩部充分活动开,一来可以避免受伤,二是可以发出效果好的平击球。  相似文献   

19.
影响乒乓球普及的三个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立新 《乒乓世界》2000,(10):36-37
网球可以发球直接得分,一种情况是对手技术差,接不好发球;另一种情况足依靠有力的动作和精确的落点将球击打在对手很难接球的“盲区”,类似乒乓球的快速擦边球。  相似文献   

20.
专家邮箱     
双打中的接发球专家你好,我的单手反拍技术比较薄弱,在相持过程中还能拉住对手,但是一旦对手的重炮发球发向我的反手,我就顶不住了。单打比赛还好说,我可以用切削的接发球技术将球挡深,可是在双打比赛中,我的切削接发球总会被守在网前的对手抢到,或是发球的对手直接发球上网,我就根本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