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时政新闻有点“干巴”。相应地,有不少读对有点“干巴”的时政新闻“不感冒”,以至于敬而远之。但时政新闻本身是具有较强新闻性的,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原本应该引人注目的时政新闻,却不太受读“待见”,这是一个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让电视时政新闻变得鲜活,促进了电视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对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13,(9):93-94
一、报道视角:民生关怀时政新闻报道的题材往往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新闻价值。具体来说,时政新闻要以民本意识、民众话语和民生内容为报道视角,关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群体等在参与国家生活和国际社会方面的活动,对百姓生活产生具体影响,让“天下事”与“身边事”相融合。时政新闻的民生关怀视角,  相似文献   

4.
从各地收视率统计来看,民生新闻的迅速崛起,对传统意义上担纲“主流舆论”重任的时政新闻都带来或大或小的冲击。然而民生新闻毕竟只是电视新闻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时政新闻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其存在的空间。但是,从民生新闻的快速崛起中,我们也看到了时政新闻值得改进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党报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既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做好时政新闻报道的民生化表达。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详细阐述了党报进行时政新闻民生化表达和报道的策略,最后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6.
正时政新闻相比社会新闻,读来枯燥,没社会新闻那样吸引眼球。而作为任何一张报纸,时政新闻的地位又十分重要,如何让时政新闻抓住读者的眼球,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思路更好地"入读者的眼,进读者的心",需要记者和编辑用心思考。《伊犁晚报》积极传播当地政府的声音,成为政府联系市民的重要纽带,在当地有着良好口碑和固定读者群。该报致力让时政新闻贴近民生,达到民生意识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反映人民生计的新闻。与严肃的时政新闻相比,民生新闻涉及市民生活,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存状态,所以在贴近性上具有其他新闻形态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民生新闻所具有的“亲民”品格也让民生新闻类电视节目受到了市民大众的广泛欢迎。民生新闻的兴起在我国,民生新闻概念的最早实践者并不是广播媒体,而是报业。然而,正如1994年《华西都市报》的创办引领了中国“都市报”新浪潮一样,2002年江苏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也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一时间内,民生新闻类节目在各地方台蓬勃…  相似文献   

8.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重要的内容,是电视台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平台,对于让人民群众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群众了解国家政策的重要手段,时政新闻肯定要注重民生化建设,但是目前,时政新闻格式化等问题降低了人们对于新闻的兴趣,本文对当前时政新闻民生化创作的必然趋势进行剖析研究,并基于此提出一些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时政新闻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时政新闻民生化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时政新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和归纳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加强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帮助相关单位提高时政新闻的影响力,更加贴近民生,更好地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浅论民生新闻的策划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漪 《新闻世界》2008,(8):68-68
健康的民生新闻要兼顾“国计”与“民生”,让国家大政方针、国之大计有效地与民众生活与工作结合,为民众释疑解惑、拾遗补缺。广泛结合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诸多新闻类别中的核心,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新闻策划将成为未来民生新闻追求的特色之一,对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的快餐式报道也将会呈现为全景式深入报道,有关新闻的背景、大量的链接、多层次解读等将取代现在的孤立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1.
谢燕林 《新闻世界》2013,(10):173-174
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县级电视台记者的优势在于在基层,更贴近民生,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那么在当今全社会都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让时政新闻贴近老百姓,使老百姓更喜闻乐见呢?  相似文献   

12.
杨妮 《新闻实践》2011,(1):63-64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电视台很少以收视率来考量。近10年间,电视民生新闻风生水起,时政新闻降到了“收视冰点”。而在台州,通过5年多的努力,时政新闻栏目《台州新闻》却实现了成功突围,冲破了收视“魔咒”。2007年,最高周收视率冲到了9.4,全年平均收视率达到了5.7。在2006—2010年间,平均收视率更是保持在4以上。这样持续稳定的高收视率,在全省电视时政新闻栏目中并不多见。回顾《台州新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必须用“民生”的钻头开掘“时政”的富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新闻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渠道不断增多,但时政新闻缺乏民生化的问题一直存在,党报也做出指示,要求持续推进时政新闻民生化。本文主要对时政新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推进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具体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王辉 《新闻传播》2023,(15):58-60
新闻宣传报道已经进入融媒发展新时代。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纷纷融媒创新化。时政新闻大到政策方针,小到百姓生活,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抓紧一切时机,搭上“融媒创新”快车,让枯燥的时政新闻变得鲜活生动,更好地承载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具有特别深远的探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姜兵 《青年记者》2007,(8):57-57
“民生新闻”近年来大量涌现并广受欢迎。民生新闻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而出现的,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新的新闻体裁,其报道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新闻领域,已拓展至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民生新闻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而出现的,并已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全面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振山 《新闻窗》2012,(5):95-96
长久以来,对地方台的时政联播类栏目定位,有这样一种观点存在:它的主要观众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知识分子,主要宣传任务是做好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及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大局的主题性报道;而民生新闻是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这种在“时政”与“民生”中横插一竿,使两者截然分开的观点,无形中给时政报道戴上一道枷锁,长期束缚了时政新闻采编人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民生新闻很火爆,尽管民生新闻目前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东西,也足可以给时政新闻敲响改革的鼓点。怎样才能使时政新闻在报道上凸显民生内涵,做到领导和观众都满意?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传统的老牌栏目时政新闻受到了民生新闻、娱乐节目和电视剧的强劲冲击,时政新闻如何在民生新闻、娱乐节目的重压下突出重围。  相似文献   

19.
金永亮 《声屏世界》2009,(11):59-60
《看看看》栏目从2007年元旦改版以来,坚持“民生新闻联系时政”的方向,坚持“大民生”的定位,强化公共话题策划,在民生新闻的转型和提升上进行积极探索,引导栏目有选择地向公共新闻领域延伸,将“民生”与“公共”“国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近年成为一种时尚、一个潮流,成为许多电视台用来提高收视率和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一批原本从事时政新闻的记者也转向到了采制民生新闻的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