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即人学,学作品本来就是以人为本的。这些年,我们的语教学却背离了学的本质,游离出作品本,去对一些人的既定观念进行诠释印证。一些非常人性化的描写被曲解或任意拔高。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场景被人为的“陌生化”,一些顺理成章的观念被帖上各种意识形态的标签与一般读隔膜起来。这都是与学的本质、读的审美习惯、学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说是对这种情况的警觉和纠正。在具体的学作品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教育观念的日益改变,学教育越来越被提到了重要的层次上来。从新的高中《语》(试验本)来看,学类作品已占了全部作品的70%以上。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学形象,品味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学作品”成为了现在语教学的重要问题。而真正  相似文献   

4.
“夸父追日”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神话传说,夸父是其部族的首领和神巫,夸父族是华夏族团的一支。“夸父追日”实为春社求雨,神巫夸父被曝而死之事的演变。夸父部族-人类的利益而献身。透过这个传说,可看出上古先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思维状况及上古巫者为公众利益而大无畏牺牲的精神,夸父是人类崇高精神的不朽象征。  相似文献   

5.
小说写到今天,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大一统地位开始松动.在一些作品中,触发和丰富人们审美感知的不再仅仅是人物,氛围、意念、情调、文体等诸多因素都在借人物这个载体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内涵,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小说”。不过,“文学是人学”的观念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规律性价值。小说在近年的实验探索中既注重自身文本的建设,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对“人”这个斯芬克斯之迷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语言观念的变革为重新观照五四学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科学”、“民主”、“革命”这几个关键词潜藏着五四学精神的特定内涵。在五四学思想和学创作中,首先表现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核心是“人”的观念的确立。尤其是鲁迅,在“人”和“革命”的观念上认识最为深刻。五四学精神始终受着中国传统化精神的制约,二在思维理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杨力 《现代语文》2006,(8):27-28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将这种影响具体化的表现则是小说理论中“教化为先”的学观念。“教化为先”的学观念产生较早,但直到宋元以后这种观念才深受人重视。要求小说为教化与政治服务,是当时为小说争一席之地的无奈之举,小说的地位因此得到了提高。这种学观念对小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多数作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创作出与社会人生休戚相关的作品。另外,“教化为先”的作家所宣扬的儒家伦理观念,不仅具有阶级性,也包含有人性的合理内涵在内,尤其可贵的是,人在教化世人时,在表面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还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这些方面显示了“教化为先”的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有正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这种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小说主题的规范化,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叙事结构的目的化方面。这些消极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甚至导致了某些学体裁(如拟话本)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半个世纪过去了,那独特的艺术光芒仍熠熠闪亮,为中外广大读者所接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那巫与神交织的《神巫之爱》所展现的民俗风情,尤令读者神往而记忆深刘,这也是沈从文作品的一大特色。湘西与世隔绝的自然环境、神秘的巫风楚雨,瑰丽梦幻的民情风俗,带给读者的是美的享受。文章以《神巫之爱》这个文本为例,从巫与神的角度来解读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  相似文献   

9.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古学研究中,北周作家李昶或不被人们所重视,或其人其被误读。厘清李昶名号、考辨其作品存佚及有关诗题,有助于明辨是非,以免再以讹传讹;李昶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有较高的诗史价值和学鉴赏价值,强调这一点。有助于人们改变以往所谓“北周学一片沉寂”的认识误区。从徐陵、庾信和李昶相互学习欣赏的实际情况看,南、北朝作家的影响是相互的,绝非只是前影响后。  相似文献   

11.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2.
人物的忧郁气质抑或说本的忧郁风格,在学作品中本属于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情感形式,但在20世纪中国学史上,随着“普罗”学的兴起,这种情感形式开始遭临挤抑。特别是在进入新中国的当代语境之后,学中的忧郁情感被愈发严重地意识形态化了,致使学的书写几乎彻底疏离了个人的身体直觉体验,从而陷入完全观念化的幻觉之中,由此导致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便是,人们丧失了起码的现实判断能力,进而发生“大跃进”之类的虚幻迷狂。本在论述这一问题时,还具体指出了忧郁情感所蕴涵的形而上学层面的价值。这是为20世纪中国学迄今一直未能意识到的。  相似文献   

13.
天花藏主人的才子佳人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为现实门第婚姻观对作理想中的才情婚姻观的冲击、女主人公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和作品中“情”与“礼”的调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困境等。造成这种悲剧意识的主要原因是: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反拨、“主情”学观念向“礼教”的回归及作的生存境遇与创作观念等。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推崇的学“轻逸”风格在古今中外的学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往往在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寻求一种摆脱,于是“轻逸”风格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沈从的乡土学作品入手,围绕其乡土学作品将人类视为自然环境的产物,为人们描绘出一个与自然共存的、充满绿色诱惑的“生命孤岛”这一中心,从“重返绿色家园”、“探索生命本原”、“崇崇自由人性”几个方面作分析阐述,表明作对沈从乡土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代学史上,有一部小说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便是沈从先生的《边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一、从课后练习看学作品教学的“技能化”倾向 学作品的教学是实现语人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学作品教学的人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体现?这些在教学实践中说混乱也不为过。比如某教材7—9年级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这些鲁迅作品似乎是被割裂的,学生读了这些作品之后,脑海中只有作品的零星记忆而不是鲁迅精神的熏陶感染。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作品的教学存在着“技能化”倾向,这可以从对教学起重要“规定”或说“导向”作用的课后练习看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人们往往认为中国古代的不死信仰与月亮或太阳相关,本文从萨满教观念入手做了不同的解说。作者认为,除了通神巫还能使人死而复生;不死是因为有不死药,而药主要来自生命树;中国神话中众多的生命树实际是建木一树的分化。此外,宇宙的空间模式与时间模式、西王母和昆仑山的生死矛盾都可统一于生命树。  相似文献   

19.
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实践与审美意识,万物有灵的交感思维,共同构成了情歌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成因.情歌中“花草”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含侗族同胞的情爱心理、生殖崇拜和神巫气质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课标·教材·学情】 《变脸》是有“巴蜀鬼才”之称的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作品,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场,记叙了老艺人水上漂和孤女狗娃间的命运碰撞,体现了破除重男轻女世俗观念的愿望,引发人们对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