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维荣 《天津档案》2007,(3):37-37,4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对已被杜鲁门冷落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的喜讯。蒋介石曾三次向美国提出派遣3.3万精锐军队赴朝鲜半岛参战的建议。但是令蒋介石感到沮丧的是,美国政府并未接受蒋介石的建议。蒋介石缘何三次提出出兵赴朝参战,而美国政府又缘何拒绝了蒋介石的这一建议?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的玄机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穆欣 《新闻爱好者》2001,(10):27-28
随着内战规模的扩大,《大公报》继续替蒋介石帮凶。当时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向我军大举进攻而将其战略重点放在东北。“这一时期的旧大公报,从日本投降,蒋介石电邀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起,中经政治协商会议,和平破裂和解放战争的几大战役,它的言论主要地追随着蒋介石政权的命运,倾诉着一个走向灭亡的阶级的情愫,进步的因素已经很少。特别在一九四六年初叫嚷东北问题的时候,大公报成为反动言论的急先锋。”①《大公报》配合蒋介石“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军事行动制造舆论,仅在1946年2月中、下旬10天当中,即就东北问题连…  相似文献   

3.
建林 《档案天地》2004,(4):38-39
在中国近代史上,蒋家王朝的明争暗斗主要指蒋介石与宋子之间的恩怨纠葛。宋子和蒋介石是郎舅之亲。在蒋介石统治中国的20几年中,宋子出任过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等职,是蒋家王朝的重臣,被称为蒋介石的“输血机器”:但由于蒋、宋二人出身、经历和性格爱好上的差异,在“剿共”、“抗日”、“亲美”等问题上的差异,两人经常是政见相左,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江怀  周洁 《湖北档案》2003,(12):36-38
1925年2月,中共开国大将陈赓随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任宣传队长。10月,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在第一师第四团任连长,后调任蒋介石护卫连连长。东征胜利后,他被蒋介石调到身边任侍从参谋。不过他没有想到,有一天竞成了蒋介石的救命恩人。  相似文献   

5.
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就积极策划反共反人民内战,实行法西斯独裁暴政。从日本宣布投降、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中经政治协商会议、和谈破裂和解放战争初期的几个大战役,《大公报》的领导层始终把自己绑在蒋介石的战车上,一直追随着蒋家王朝,为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帮腔。它一面侈谈“和平”,装着为民请命的样子;一面却又公然袒护蒋介石发动内战,把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说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颠倒是非,硬将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 1945年8月,日军宣告投降之际,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加紧作战努力”,却独命令第十八集团军“…  相似文献   

6.
《湖北档案》2004,(3):48-48
1949年8月29日,蒋介石在重庆的住所附近有枪声,他急忙于第二天逃到成都。12月20日,蒋介石的住所——中央军官学校附近出现“可疑人物”,于是他在恐慌中登机升空欲从广东逃往台湾。这时,广州已经解放,解放军15兵团接管了广州飞机场,但飞机场仍留有国民党人员。蒋介石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前,成都机场  相似文献   

7.
金宝山 《湖北档案》2005,(11):44-45
蒋百里与蒋介石同是浙江人,但不同族。早年蒋百里追随梁启超,矢志推翻袁世凯,晚年与蒋介石共事,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渗透在许多历史事件之中,并从这个侧面反映着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8.
吕春 《档案天地》2007,(6):33-35
萧振瀛与和知鹰二 中日秘密谈判可以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诡异的事件.一方面.蒋介石屡屡对孔祥熙的谋和活动加以阻遏.但是.蒋介石本人又亲自掌控过几次对日秘密谈判.在蒋介石亲自掌控的谈判中.蒋介石最重视,并且用心指导的是1938年的萧振瀛与和知鹰二之间的谈判。  相似文献   

9.
建林 《档案天地》2004,(1):34-35
1923年,作为孙中山的全权代表,蒋介石率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考察访问。长期以来,人们对蒋介石的这次访问详情了解不多。近来随着俄罗斯对原苏联档案的解禁,有关蒋介石当年访苏的详情终于浮出水面。正是这次访问提高了蒋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并使他登上了黄埔军校校长的宝座。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李新旺 《出版参考》2006,(6):19-20,39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  相似文献   

11.
李毅 《档案时空》2006,(3):18-20
1949年元月初,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的陈仪,这位蒋介石的浙江同乡、1945年国民党首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曾风云一时的政学系领袖人物,突然接到李济琛派人送来的特函,劝陈仪顺乎历史潮流,率领浙江人民举行起义,让蒋介石在奉化躲不下去。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蒋介石的数百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很已然要被攻破。陈仪思孝良久,决心起义,与南京政府脱离,使家乡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相似文献   

12.
三幅油画挂在美庐别墅的第二展厅。这里,原是蒋介石副官的卧房,现在改为蒋介石和宋美龄用过的器皿和收藏品的展厅。里面还收藏着他俩当年用过的美国第一代燃烧煤油为动力  相似文献   

13.
"没有美龄,蒋会变得更糟糕"蒋介石在经历三段有失败、有成功的夫妻生活后,1927年,他又与宋美龄缔结百年之好。蒋介石曾为他们的结合岁月撰写《我们的今日》,在结婚感言中有一段话是蒋介石的心声:余第一次遇见宋女士时,即发生此为余理想中佳偶之感想。  相似文献   

14.
新书选介     
《全国新书目》2010,(11):62-67
蒋介石是在国民革命军25年的历史上,一直是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他试图将这支军队改造为清一色的由黄埔军校毕业生担任各级主管的军队。在20世纪40年代末,当他接近目标时,国名革命军走向了败亡。本书讲述了蒋介石在对国民革命军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后,为什么无法挽救它的败亡。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二十年代,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奉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取得了苏共最高领导人的好感,苏联政府以极大的热情接纳了包括蒋介石儿子蒋经国在内的大批国民党要员的子女留苏学习。  相似文献   

16.
何京 《档案天地》2006,(3):26-27
借助越南战争实现反攻大陆图谋的试探,最早是由蒋介石先后亲自向美国驻台“大使”莱特和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出的。对于肯尼迪在1962年拒绝支持“反攻大陆”,蒋介石耿耿于怀。1964年1月29日,法国宣布与中国建交后不久,蒋介石召见美周驻台“大使”莱特,抱怨“如果我们三年以前就采取措施反攻大陆的话,法国承认中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自约翰逊接任后,台湾方面便不断向美国施加压力,要求新政府对台湾的未来,特别是对“反攻大陆”的目标表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他从日本来,欲刺蒋介石……蒋介石怒言:“他搞台湾独立,我搞他脑袋!”……女特工轻舒玉臂,就把男刺客推进了地狱……  相似文献   

18.
1929年军阀混战中,在蒋介石的拉拢下,韩复榘归顺了蒋介石.但是作为杂牌军将领,韩复榘在蒋介石集团中备受排挤,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直和蒋介石在明争暗斗.  相似文献   

19.
《湖北档案》2004,(4):17-23
1948年春,在白崇禧的鼎力帮助下,李宗仁在国民党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总统”。李宗仁从北平来南京上任之际,蒋介石决定将白崇禧外放,让他离开南京。5月25日,当翁灏组织行政院时,蒋介石写了一个手令,提名何应钦任国防总长,调白崇禧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美国人对这一人  相似文献   

20.
孙凤鸣(1905~1935),抗日反蒋爱国志士,江苏省铜山县人。原名孙凤海,早年入伍当兵。因不满于国民党当局对外妥协、对内镇压人民革命的政策,渐萌谋刺蒋介石等党国要人之念。1934年在南京参与建立晨光通讯社,担任记者,以便能接近蒋介石等人。1935年11月1日,他乘国民党召开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