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博物馆门前冷落、观众寥寥无几的局面,博物馆人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高品位的陈列和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才能吸引观众,促进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这已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可以说,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反映,是评价陈列展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文物点交是博物馆展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博物馆界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掌握通用的文物状态描述语,尤其是文物缺陷描述语,对于消除与外方合作分歧,保障展览工作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多次涉外文物点交工作中,注意收集和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文物缺陷描述语,希望能给从事相关工作的同仁们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谈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展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十分显著的文化性、群众性和标志性。在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对人民群众进行形象直观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传播历史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通过陈列展览来实现的,如何做好陈列展览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这方面谈点看法,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指前来博物馆参观并接受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民。目标观众(target visitor)是指博物馆期望来馆参观的人,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研究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对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展示方式及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及访谈方法,得出自然博物馆的目标观众是学生及亲手家庭,潜在观众为教师。从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过程及参观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目标观众的取向提出自然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工作上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兴趣、期望。  相似文献   

5.
现代博物馆作为底蕴深厚的社会文化机构,既是历史记忆的储藏库,也是一所公众的社会大学。博物馆以藏品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宣传历史文化,对广大观众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能够及时地了解、获得博物馆的展览和活动讯息是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第一步。博物馆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服务,将博物馆的展览、文化活动推广至社会各界,吸引公众注意力,避免出现"门庭冷落"、"自我欣赏"等情况,让展览成为博物馆与社会大众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本文以山东博物馆2012年举办的《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为例,探讨博物馆展览的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博物馆的陈列中,历史照片以其独特表现方式及其真实再现事实等优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举办各种展览中,大量历史照片的使用已成其为自然,尤其在革命史陈列中,历史照片更是与历史实物并驾齐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千余座博物馆中,革命史类、纪念类博物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历史照片的利用将大有可为。因此,探讨、研究历史照片在这些博物馆工作规律中的作用和特性,将成为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引起博物馆界同仁的重视。本文便以此为宗旨,作些浅显的探讨,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7.
自然博物馆承担着通过植物展览向大众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角色。随着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传统的展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因此如何创新性地做好自然博物馆的植物展览与科学教育是植物科普工作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自然博物馆植物展览与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大连自然博物馆植物展览和科学教育实例,分析了举办高质量展览及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并结合经验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提高自然博物馆讲解员素质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博物馆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自然博物馆通过展览面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讲解员的作用则是在展览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帮助观众理解展览要表达的思想,促进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相互沟通,最终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地方博物馆公众形象构建与传媒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形象是指博物馆在开展实物收藏、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形成的个性特征作用于社会公众,在公众中形成的对博物馆和博物馆工作的总体反映、认知和评价。①良好的形象是博物馆的无形资产,它可以取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吸引更多的观众,吸引社会与个人的公益赞助,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 ,我国的文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各级、各类博物馆立足国情、发挥优势 ,不断向社会奉献出丰富多彩、富于时代感的临时性展览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展出格局 ,这就是长期性的基本陈列和临时性的专题展览相结合。据统计 ,由文物、文化部门管理的 12 0 0多座博物馆平均每年举办展览 5 0 0 0多个 ,1997年达到 75 88个 ① ,其中有相当多的展览是临时展览。临时展览的繁荣与兴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也给博物馆注入了勃勃生机 ,更显示出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这自然令人欣喜 ,同…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藏品在博物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信息的社会里,要充分发挥博物馆藏品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使藏品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博物馆成为提供藏品信息的场所。自然博物馆珍藏的各类具有科学价值的自然标本是国家自然资源的遗存,是认识和研究自然的宝贵的科学资料,是自然发展进化的见证,是文字资料不可缺少的佐证。自然博物馆所珍藏的自然标本不仅荟萃了自然资源的精华,也凝结着自然科学工作者的血汗与智慧。因此博物馆收藏的自然标本是国家、社会的共同财富。馆藏自然标本不仅为本馆的陈列、展览、科研提供可靠的实物标本资  相似文献   

12.
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类博物馆推出了丰富多样的展览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展览数量的飞跃,如何通过对展览项目目标、策划、管理及成效的评估来促进展览质量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博物馆界日益紧迫的诉求。本文试从我国博物馆展览评估的现状出发,结合国际博物馆界展览评估理论与实践,提出构建政府考评与博物馆自评相配套、观众判断与专家判断相结合、覆盖展览全过程的一体化展览评估体系,以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评估工作之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说明文字是博物馆展览展示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就叙事型主题展览而言,说明文字理应承担展现内容、揭示主题、传播知识的作用,但目前却普遍存在逻辑结构及其层次不清晰、文字量过多、可读性不足等问题,致使博物馆展览长期面临难以吸引观众、社会效益不高的困境。本文将对博物馆叙事型展览说明文字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探讨编写好说明文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展览是自然博物馆科学普及的主要任务,而陈列设计是展览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本文结合国内近年来几大自然博物馆的新馆建设,从指导思想、建馆目标、功能定位、展示理念、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几大方面,概要自然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以为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各个博物馆相继推出的多种展览如雨后春笋,焕发出博物馆界蓬勃向上的朝气。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我们仍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为此,本仅就陈列展览工作中显现出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谈些自己的感受并向专家与同行们请教。  相似文献   

16.
许多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中迅速运用计算机技术。但是,从事计算机设计展览的人很少来自于博物馆界。于是,在进行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展览设计时,他们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因此,这就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能力合作。那么,这样的展览: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开放的河北省博物馆书画艺术厅引起博物馆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重要原因之一,是该展厅在艺术设计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从平面、展示设备、环境小品的设计以及展览结语的巧妙运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阐述了思想和方法创新在博物馆成功的陈列展览中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源的社会教育机构,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和核心使命,已成为了博物馆界的共识,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如何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领域、提升展览教育价值,中外博物馆的同仁做了很多的思考和研究,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湖南省博物馆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时代的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在自然史博物馆的生命演化展览中如何运用视听多媒体技术来诠释化石背后的故事,使展览内容更形象、生动、直观,激发了观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本文以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展览为例,阐述视听多媒体技术在古生物化石展陈中的应用,以期管中窥豹,推动视听多媒体技术在展陈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与博物馆、与展览、与展览评估相关的重要的行业性或专业组织有美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展览协会、观众研究协会等,对这些组织的构成、性质、职责和运作的深入了解,可加深对博物馆展览评估及博物馆所发挥的社会职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