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生态足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法和ARIMA模型,以2013年以及1994-2013年西安生物资源账户和碳足迹账户的消费数据,进行静态生态承载力与动态生态承载力分析并预测未来5年生态安全情况。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生态足迹大于生态容量,同时1994-2013年西安市均表现出生态足迹超出生态承载力8倍左右,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西安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西安市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之下。ARIMA模型预测表明未来5年生态足迹虽有逐年减小的趋势,但和生态承载力差距较大。通过分析西安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可为城市生态研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研究提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优化城市管理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是维持西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以陕西关中灌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对水土资源的加速开发利用,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水土平衡不断受到破坏,给水分的供需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增添了新的压力,同时也严重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把水土资源做为一个整体,对陕西关中灌区水土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的评估研究,提出进一步开发水土资源潜力的设想,以促使在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按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匹配与组合,协调水资源与环境之  相似文献   

3.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刘勇  刘友兆  徐萍 《资源科学》2004,26(3):69-75
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可是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及评价研究尚未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研究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内容和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以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本评价的目标层,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系统层着手,细化研究的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从状态层选择了24项变量层指标,构建了适合区域特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AHP法等确定的指标权重,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虽稍有好转,但还处于“较差”的安全状态;最后对嘉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5.
刘畅 《科学大众》2013,(4):136-137
生态足迹分析法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的量化评价工具,它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吸纳这些生存发展产生的废物折合成统一的生物生产面积,并与人类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比较,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通过将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占用进行土地面积折算,生态足迹分析可以简洁但清晰地反映城市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在全球、区域等不同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比例尺度,并将评估结论转化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配,建立生态约束与规划方案的良好衔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提供良好的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体系,通过识别制约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和环境要素(如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确定规划控制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分析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对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及分析规划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建设单位和环境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琦  刘彦随  丁金梅  陈锋 《资源科学》2008,30(2):247-253
银川市地处银川平原腹地,属于北方干旱地区之一。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约束力。用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资源供需平衡、生态系统健康3种方法对银川市水资源胁迫度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川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26m^3/年,人均水资源压力属轻度缺水状态,当地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为32.2%,水资源利用压力指数呈现中高压力状态,两者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是城市生活和工业使用地下水,农业使用黄河水的“二元”用水结构造成;城市水资源利用均超过了水资源的“安全线”,局部年份靠近“警戒线”,未来城市发展受水资源胁迫度较大,大幅度农业节水会影响地下水补给,进而对银川平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为0.418,隶属于不健康水平,原因是组织能力(0.400)、发展能力(0.368)和生活质量(0.578)均呈不健康状态。最后,建议银川市应该以节约型和生态型理念为发展的主导思路,即在干旱区建设生态节水型城市。  相似文献   

8.
受沙化区域影响的脆弱区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减贫发展的难点与重点。文章梳理了我国沙化土地防治利用方式和节水措施,指出了沙化区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沙地,缺乏沙化土地整治利用背景下新造土地的节水研究。以榆林市沙化土地整治与区域农业发展实践为例,阐述了水资源约束区域,利用红黏土对沙化土地进行结构化整治,增强土壤持水性和保水性;结合种植模式优选和现代灌溉技术,测定了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生长季的灌水量分别节约41.72%—61.49%、25.57%—34.43%和63.92%—70.05%,实现了水资源缺乏区域的水土资源耦合与高效利用。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人地系统协调、生态文明建设、适宜性评价等方面展望了水资源约束下的沙化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时期,文章着眼于这一背景,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基于人口、土地、经济规模的资源承载力阈值、资源负荷、资源强度概念及其表征方法;结合分岔理论和突变理论,引入突变级数法进行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以2011-2013年辽宁省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辽宁省14个行政单元中,人口、土地、经济规模超过水资源承载力阈值的城市分别为8个、8个、4个,水资源强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城市分别为6个、6个、10个;与2011年相比,2013年辽西北的朝阳、阜新及铁岭等3个城市的水资源应急响应级别提高,辽东南的大连、丹东、盘锦及营口等4地水资源系统负荷减轻,辽宁省水资源危急态势趋缓。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近年来辽宁省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整体状况,评价过程相对简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因此便于推广应用,为不同时空尺度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史华 《资源科学》1995,17(1):63-70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土地综合体系统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表明: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水土资源不平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水资源的制约,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塔里木河  相似文献   

11.
详细考察了石洋河流域现行的与土地退化相关的水资源管理现状:①区域水资源利用形成了优先权,工业供水优先于农业用水、中游地区用水优先于上游和下游地区;②农业生产极大超用地下水;③解决水资源问题过分强调水利工程建设;④调配水资源大多依据经验和估算等.分析和评价了区域水资源政策,认为工业用水优先权虽然符合经济增长需要和资源利用效率原则但缺乏社会公平性和生态保护的合理性,土地退化进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与缺乏有效运行的补偿机制直接相关.最后提出了区域政策完善建议:①经济增长速度要受自然承载能力制衡;②调整农业灌溉用水比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③建立统一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④建立和实施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补偿机制;⑤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SD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是社会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从"压力-状态-响应"(PSR)思路出发制定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系统框图,将土地资源安全系统分为粮食安全保障、土地经济安全、土地生态安全3个子系统。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进行定量化仿真模拟研究,全面揭示土地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连续性。通过建立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系统流图,开展SD动态仿真模拟,进而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安全等级。通过对设计的15种方案SD仿真模拟,得出了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发展最优方案,最终选择方案3、6、2、9作为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的优化模式,又以方案3为最优。本文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适合性和一致性检验。本文构建的SD仿真模型是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外部系统和内部结构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态分析模型,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土地资源安全系统的整个关系网,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特别是其在时间维度上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与防治土地退化的区域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群 《资源科学》2004,26(6):77-82
详细考察了石洋河流域现行的与土地退化相关的水资源管理现状:(i)区域水资源利用形成了优先权, 工业供水优先于农业用水、中游地区用水优先于上游和下游地区;(ii)农业生产极大超用地下水;(iii) 解决水资源问题过分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和(iv)调配水资源大多依据经验和估算等。接着分析和评价了区域水资源政策,认为工业用水优先权虽然符合经济增长需要和资源利用效率原则但缺乏社会公平性和生态保护的合理性,土地退化进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与缺乏有效运行的补偿机制直接相关。最后提出了区域政策完善建议:(i)经济增长速度要受自然承载能力制衡; (ii)调整农业灌溉用水比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iii)建立统一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 (iv)建立和实施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补偿机制;和 (v)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从长川流域土壤侵蚀、干旱缺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实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976年至2000年4期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在1976年至2000年期间,在各生态安全等级中,生态欠安全和生态中度安全等级占据主导地位,而生态安全等分布面积非常小,仅占流域总面积的小于1%的区域。虽然近几十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得长川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目前流域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全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ESI)变化范围在1.11~1.33之间,处于生态欠安全等级。不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小流域(如川掌沟、五步进沟、五分地沟等)以及整个流域尺度的生态安全状况的好转说明,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和维持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绍凤  梁媛 《资源科学》2020,42(1):29-36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流域水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为保护生态系统提供助力,也要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沙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径流量显著减少,但近期有所回升,来沙量急剧减少。为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面对黄河水沙变化、区域水资源供需变化等新形势,本文估算预留生态(含输沙)水量(80亿~120亿m 3)、下游南水北调及海水利用可替代黄河供水量(25亿~45亿m 3)及上中游部分产业发展需水,研究向黄河上中游分配更多水量指标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方案,并提出完善水权转让与补偿制度、探索用水指标与土地指标调控的联动机制,以推动新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的生态效应区域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亦秋  鲁春霞  邓欧  杨广斌 《资源科学》2011,33(8):1454-1461
研究水利工程生态效应区域响应,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弱化水利工程的负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提出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生态效应区域响应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从时间尺度和生态空间尺度上,把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河流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系统,按照生态效应区域响应的层次顺序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猫跳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中水文情势与水量、水质与水环境、水生生物群落等非生态和生态变量的区域响应;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环境质量、区域气候变化、陆地植被与野生动物等非生态和生态变量的区域响应;人类生产生活系统中土地资源、耕地面积、人群健康等方面的区域响应。结果表明:猫跳河流域开发在带来流域人口增长、产业集聚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猫跳河流域应该积极实现产业转型,从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转化为其它的产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弱化其生态负效应。文章同时对于即将上马和将要进行梯级开发的流域提出建议:流域梯级开发应当综合全流域状况进行开发模式选择,并通过建立合理的河流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确保流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但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对城市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城市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生态合理量、以及研究意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依据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让人们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各类经济活动,扩大经济发展规模,促使城市土地资源在生态可持续条件下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的滨湖城市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在借鉴已有各种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将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的滨湖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方法,并讨论了评价单元的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级自然生态约束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分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导向和管制措施,为滨湖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PSR模型的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与乡镇结合的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将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安全度模型和RS与GIS技术,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取18项评价指标,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状态优秀区域面积占8%,良好区域面积占81%,一般区域面积占11%,流域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2流域上游部分评价单元设有自然保护区(东阳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态安全处于优秀状态;流域中游评价单元(马宅,画水等)河流流经丘陵低山地带,主要流域环境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整体生态安全状态良好;流域下游评价单元,河流干流流经东阳和义乌主城区地带,由于建设用地比例过大,人类干扰活动强烈,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生态安全状态一般;3东阳江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城区人为干扰剧烈,非环境压力较大;干流水质状况较差,部分流域单元生态组织和服务功能较差;湿地退化较快,消落带受损较重。  相似文献   

20.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资源科学》2008,30(8):1243-1251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较安全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2.15%,生态预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17.85%。影响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但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