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善于“点击”生成资源,以此巧妙改变我们的教学预案,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刷新”出精彩亮丽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知识。“生成”能力。它启示我们,在努力开发教育内外部资源的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有用信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生成”为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指导下的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目的,创设民主、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前作好精心预设,“有心”发掘生成力,并留有生成空间,更要在课堂上把握互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生成,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智慧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把学生的随堂生成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生成资源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5.
霍金花 《化学教与学》2014,(4):49-50,60
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共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章立足于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实践谈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需要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钟祖文 《考试周刊》2011,(65):86-87
初中数学课堂,“预设”和“生成”是统一体.是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课堂教学一旦出现“不速之客”.须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本文例谈初中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和“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摸索着最佳的“新课堂”形式,其中“生成性”课堂已经逐渐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术语,而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也早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众所皆知的新课程理念。然而当“生成”一词在课堂上、校园里、论坛中、教育教学杂志上成为舌尖上的热点时,我们不得不凝神静思——在我们为体现“生成”而生成的课堂实践中,“生成”是否也应该贴上“打假”的标签!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精心“预设”是生成教学的基础,巧处“生成”是预设教学的精彩。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只有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0.
李福莉 《生活教育》2014,(15):80-81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教师应当充分的预设可能会出现的生成,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直面课堂意外,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如何有效地实践"生成式"课堂教学便成为实现"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然而,动态生成该“生”在何方?我们对此进行分析、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多元的交往活动过程.无疑具有现场生成性特点。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生成”,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是与教学预设完全背离的。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巧妙利用这些“错误”,甚至故意设置“错误”,化被动为主动,激发思维兴趣。点石成金,真正实现预设和生成高度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突破教材重围的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生成性教育资源,将信息技术教学充满创新。本文以一堂具体的信息技术实践课为例,探讨了利用出现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冲破“课本”与“课堂”约束进行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廖娟 《今日教育》2005,(7):41-42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问题已成为课改进行推广阶段的研究热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生成性”已形成共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曾一度认为:只要课堂中的生成是孩子们兴趣所在。教师就应该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改变原来的预设,带领孩子去体验另一种精彩。但是,在一次尝试课中.使我对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其实,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面对突然“生成”的资源,教师要以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获得教学成功。  相似文献   

16.
唐敏 《四川教育》2013,(10):36-36
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然而在课堂现实教学中,如果不能把握一定的度,注意生成的价值取向,就会导致失控,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学生胡猜乱想,不着边际,“生成”也终究沦为“无成”。  相似文献   

17.
冯瑞 《成才之路》2010,(20):98-98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一位哲学家说过:“教育就是润泽、点化生命”。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更具有生命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征已由“圈养式”转变为“游牧式”即课堂不仅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本文仅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必然的、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基础在于预设、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关键在于灵活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从而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好动,好奇,好表现。因而,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插话现象”应该说在每个地区、每所学校以及在每竹课堂上都可能存在。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遇到了新奇的现象,以及较强的好胜心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插话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善于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敏锐地捕捉和灵活地运用课堂上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使原本突然出现的"节外生枝"变成打造课堂精彩、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更有活力、更加高效。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要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学效益。课堂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展现教师智慧的场所。在强调教学效益的同时,新课改还强调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知识得到深化,认识得到升华,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教学更加有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有效教学”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得课堂或目中无“人”或负“重”累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