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章太炎先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学术家和教育家,他的《国故论衡》体大思精、影响深远,分小学、文学和诸子学三个部分,是讲义式的国学名著,有1910年初版本与《章氏丛书》本两个版本,内容各有增删,互有不同。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的新的《国故论衡》校点本,辨析同异,订正讹误,力图全面展示两个版本内容的异同,为章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古音这个名称:严格点说,是指周秦时代的声韵系统;宽泛点说,也可把两汉的包括在内。古音学说:就声母系统说,从清代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均见《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到近人章太炎的《古“娘”、“日”二纽归“泥”说》(见《国故论衡》上卷),曾运乾的《“喻”毋古读考》(见《东北大学季刊》第二期),钱玄同的《古无“邪”纽证》(见《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三期);就韵母系统说,从明末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到清代江永作《古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广雅疏证》进行了简要概述。首先简要介绍了《广雅疏证》的作者及创作意图;其次介绍了《广雅疏证》的基本内容和体例;最后指出其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说“儒”     
儒学热正在悄然兴起,但什么是“儒”,世人知其底细者并不很多,今说之。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有一篇文章《原儒》,提出了一个“题号由古今异”的著名历史见解,认为“儒”字的意义经过了一种历史的变化,从一个广义的、包括一切方术之士的“儒”,后来缩小到“祖述尧...  相似文献   

5.
在民国学人中,章太炎先生无疑是极富传寄性,极具个性和革命性的一位。论学问,他博览经史,精通小学,深得乾嘉学派精髓,一部《国故论衡》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终身精研《说文》,能全文背诵《说文》《尔雅》,晚年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不编讲义,不带参考书,而弟子云集。论为人,世人皆言他性格乖张,犹如"疯子",其实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颇有误漏。对"晋平原相陆机"、"其源出于陈思"二句的《疏证》补正如后:1.《疏证》所引"曹旭《诗品集注》校云"以下文字,不是曹旭校文,而是张锡瑜《钟记室诗平三卷》之校语。2.陆机任职有作"平原相"者,有作"平原太守"者,有作"平原内史"者,《疏证》谓"不能确定何者为是"。按三者是互称,可通作。3.《疏证》谓"陆机诗今存104首,其中五言诗60余首"。按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陆机诗120余首(含残句),其中五言诗80余首(含残句)。但逯氏还漏辑《答潘尼诗》(四言)一首。4.《疏证》赞同曹道衡说:陆机是"吴郡吴(县)人(即今苏州人)"。按陆机是华亭人,但未见历代《地理志》说华亭属吴县。5.《疏证》述陆机诗之体源节,还有两处"硬伤";同时,此节可补者尚有不少。  相似文献   

7.
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或以史事证《论语》之文,或引周秦两汉三国经、史、子书文辞、取义与《论语》相类者广《论语》之义,陈寅恪先生以为开治经新途。笔者据《论语疏证》,总结“治经新途”之体例若干,并对其操作做出归限。  相似文献   

8.
《广雅疏证》一书完成后,王念孙不断对之进行完善和补充,这些新成果后来被整理成《广雅疏证补正》。通过探讨王念孙进行补正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王念孙在补正中使用的新材料——碑文所具有的意义,认为:一是王氏补正的内容涉及全书,是对自己疏证的修缮;二是王氏的补正角度多样,包括增、删、改等多项内容,涉及对象包括字词、句段;三是王氏的补正以《广雅疏证》为依托,具有附属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受明清以来俗语研究学风的影响,把一般性俗语溯源研究与南通方言俗语辑录结合起来,对5595条俗语词进行了立体性的疏证考释。其篇幅和疏证特点堪与《通俗编》媲关。其文献学意义和俗语词研究史料价值、南通方言研究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利用Delphi6为《广雅疏证》一般词语制作的数据库查询系统,通过“词条序号”或“被释词”可以查询到数据库中它们各自所对应的“词条”、“释词”、“疏证”及“卷次”等信息,通过输入关键词则可对“疏证”中的内容进行检索;利用“《广雅疏证》查询系统”的上述功能还可以进行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代行省报刊与行省地域空间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报刊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亦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与文化景观。《四川》杂志作为晚清留日学生报刊的代表,其创办之初以"四川"为名,行省色彩浓厚。该杂志对四川地方事务极为关注,在报道过程中既具地方意识又颇持全国目光,这与其创办者的乡土情结密不可分。此外,《四川》杂志在空间上对川省定位精确,其中亦多有关于川省地域景观的呈现,对构建近代川省乡土想象及地域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文章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四川旅游业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已经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并成为四川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今天,四川的旅行社、旅游饭店的规模、档次均大幅度提升,能有效满足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需要;旅游交通发生巨大变化,这使四川得以成为一流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其优势日益突出;四川旅游,在创新中深化、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3.
四川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国内旅游市场发育良好,但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中,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本文以四川省2000年到2005年的入境旅游市场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四川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情况,并根据入境旅游者在四川旅游的时空分布和消费特点,系统研究了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的特征,提出了开发四川入境旅游市场的思路和营销战略,以增强四川旅游业的竞争实力,促进四川国际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川东北及四川主要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川东北地区的六城市中,南充市的综合得分最高,在整个四川省的城市中,该市的综合得分也排在第二位,因此可以把南充市构建成为川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把南充市作为川东北的“增长极”,通过它对整个川东北区域的“扩散效应”,推动整个区域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四川已跨入高等教育大省的行列。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四川省政府做出了"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成为大众化阶段四川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促进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切实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教强省战略的实施,将四川实现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的跨越,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四川"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初北京政府根据川藏边情的演变,先后设置了川边经略使、川边镇守使、西康屯垦使等地方长官,并划设川边地区为特别区域,以此来加强对川边的治理。川边地方当局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川边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局面、北京政权式微、四川时局持续混乱等因素的影响,民初川边地区治理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以致人心浮动。  相似文献   

17.
卢开砚 《时代教育》2009,(5):214-215
四川地区的学生在说普通话与英语时都带有明显的方言腔,被分别戏称为川普和椒盐英语.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四川方言,普通话和英语语音在音段层次和超音段层次上的特征,提出利用学好普通话发音,培养语音感,增加对语音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音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四川统计年鉴1978-2011共34年的数据,研究了四川区域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与地区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化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四川区域高等教育规模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很小,可用于四川区域高等教育规模的估计,为制定四川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上,获得登场机会的“诗歌流派”共计64家,其中明确标明来自四川范围的达11家之多。但是,四川第三代诗歌并非1986年冒出来的雨后春笋。早在大展之前,四川诗群旗幡招展,民刊星火激荡,诗人穿梭往来,盆地之中第三代诗歌早巳鼓声阵阵,圈子自成,且与外界互有联系,秋波频递。如此势态形成,显然不仅是诗人创作之功,它还与复杂的诗歌传播活动紧密相连。对此进行一番考察,无疑有助于认识蜀中第三代诗歌的生成境遇。也有益于探析1980年代诗歌的历史现实。事实上,在传播场所、活动城市、行为方式等方面,四川第三代诗歌都有着独特面貌。其发展和传播,一开始就与大学校园、城市空间、自办刊物等紧密相联,并与“环滁皆山也”、偏居西南而又自成整体的四川地域特点有所关联。那么,四川第三代诗歌究竟怎样在传播,其行为和圈子是怎样的,其传播与时代风潮有何关系,它们给当代文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正是文章从文学社会学角度来考察的重心。  相似文献   

20.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四川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与大后方。战争期间,四川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心同德、同仇敌忾,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四川人民的牺牲与贡献,已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本文管窥四川在抗战时期全国征募寒衣运动中的表现,拟对四川在抗战时期的贡献这一宏观命题作一个微观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