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满城的修建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满城大多于旧城中圈出一片界址修筑;雍正以后多建于大城之外.由此将满城分为城中满城和城外满城.满城修建具有以下特征:综合考虑政治军事、地理环境、财政经济状况确定满城选址;满城的修建耗时较长,并经精心规划、周密安排;满城有宽厚城墙,城内军事、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部分满城在清后期城址或规模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是一种源于巴渝地区古老民歌的民间文学形式,因其志土风而详习尚,为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极为重要的史料.与成都满城相关的清代成都竹枝词,从另一角度揭示成都满城的形成过程、城市意象、与府城的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社会风貌等.  相似文献   

3.
利用相关史料和地图文献资料,研究了清代荆州满城的建王情况,一方面探讨了其所处位置的军事地理形势,另一方面分析了该城建筑的经过;试图复原荆州满城的形制以及内部设施,就满城的城垣、城门,及其内部衙署、营房、祠宇、学舍等相关设施进行了探讨.荆州满城具有的五大特点,使得荆州古城成为清朝军事重镇中较有特色的一座.  相似文献   

4.
成都曾是清代满蒙八旗兵的防驻地。康熙末年,清政府移荆州八旗兵驻防成都,意在加强川西民族地区的控制,屏障西藏等地;乾隆后期,清政府特别设立成都将军,统领旗兵及汉土官兵,管理川西民族事务兼顾西藏地区,治理西南边疆意图更明显。当满蒙八旗兵进驻成都城区后,建筑"满城",成都城市发展成一城三"城"格局。成都"满城"的便捷通道和独特院落及旗人生活习俗等,给成都城市文化赋予特别韵味,延续至今,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从清中叶起,成都"旗学"兴起并持续发展,通过科举,涌现出不少人物,使满蒙旗人开始从"武"到"文"的转变;教育促进交流,消除"距离",化解"疑窦",使成都满、蒙、汉各族交往交融,"亲睦居然一家",为清末保路运动暨辛亥革命时实现成都满汉和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满城是指用城墙、界堆等设施将旗人与外界分隔的关内八旗驻防城,其成员以满洲旗人为主,与驻地附近居民对比鲜明。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核实、考证发现满城有24座。  相似文献   

6.
青州满城是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地点之一,但是关于青州满族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文章主要梳理了有关青州满族的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青州八旗驻防城的由来、旗城的修建以及驻防官兵的选调,并论述了青州满族历史上的经济、政治诸问题。  相似文献   

7.
清代幼帝时期辅政有亲王辅政、太后辅政和大臣辅政三种形式。辅政格局的确立是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辅政人员之间的争斗会大大消耗清朝的实力。同治朝的太后亲王联合辅政使得清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但随着罢黜议政王后,清朝的形势急转直下。清代同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实行的政策,对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各个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夜市对成都商业经济和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都夜市产生的时间为唐代中后期,其规模都较大,特别是到了清代,成都夜市更是出现了空前的繁盛;但此时期夜市商品的质量较差,以致出现了警察对夜市进行专门的管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清代黑龙江流域地域广袤,是东北亚地域最为辽阔的大陆之一。清朝政府曾经对这一流域进行了长达三百年的有效控制,并设立了黑龙江将军衙门和吉林将军衙门两大行省机构管辖这一地区。黑龙江将军衙门的称谓就是依据黑龙江干流的名称而命名。由于黑龙江流域在清代东北边疆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的要地,因此,清朝统治者先后设置了两大将军衙门和十四个副都统衙门。这些副都统衙门是戍守黑龙江流域的重要军事组织,并在战时直接听命于皇帝指挥的八旗驻防。副都统衙门作为黑龙江流域军政合一的八旗管理机构,构成了清朝黑龙江流域特殊的军政管理体系。文章主要梳理了清代黑龙江流域副都统衙门的建置沿革与分布,对人们了解清代黑龙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军事的格局与嬗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被称为是闭关政策, 而外商政策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却体现了清朝对外商的友好与开放。从清代管理外商的机构、优待政策、具体管理等方面看, 说明清代已形成自己系统的外商管理政策。这种政策与一口通商形成互补, 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前期对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12.
成都的城门     
成都自秦末筑城,但有关成都城门的文献资料明清以前的所知不多,本文重点介绍了明清直至民国、抗战时期成都城各个城门的历史变化情况,以及导致变化的历史史实。成都城门的历史变迁是一幅生动的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为我们研究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3.
康雍乾年问,归化城既是屏藩朔漠的军事重镇,也是北疆地区的重要商品转运枢纽,是牲畜商品交易的中心。在清政府的有力扶持下,清初归化城牙行得到发展,形成了与基层政权相互依赖的关系。土默特都统衙门档案资料为考察清代前期归化城的牙行提供了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德州程氏是明清时期鲁西北地区的一大文化家族,是明清山东运河文化的重要代表,科第文学兴起于明中叶嘉靖初年,一直绵延至清初。程家世官水曹,清正廉明,且代有诗名,出现了程、程绍、程先贞等著名文人。程诗协唐音,尤工五律;程绍诗作雄健浑朴;程先贞论诗,主张"孤"、"清"与"厚"的融合,其诗学陶兼杜,深稳清妙。明末清初之际,程先贞与顾炎武、钱谦益等大儒私交甚契,声息相通,流露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词典》等误释"受降城"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词典》等在界定受降城名称、确定中西二受降城住置、以及注释李益诗中受降城时有明显的错误。实际上,受降城本为汉代接受敌人投降而筑,至唐则仅袭其名而无其实。唐之中西二受降城在丰州而非朔州、灵州,唐之灵州也并非今甘肃武威,李益诗之受降城应为唐回乐县城,而非张仁愿所筑三城中任何一座。  相似文献   

16.
今西安城是在唐皇城基础上筑建而成,但与唐皇城并不完全重合:西、南两个方向是利用原唐皇城城墙旧基,而东、北两个方向却分别向外拓展。其“拓城”工程实施于何时,说法不一。《明太祖实录》栽有明初耿炳文、濮英等“拓城”之事,现今多据此认为今城定型于明初,是为“明城”。而清嘉庆《成宁县志》据五代后周显德二年《永兴军牒》等文献记载,认为西安城自唐末天祜年间韩建筑“新城”时即“已越皇城而东,与今城无异”,即今城定型于唐末,是为“唐城”。本文对此两种说法及其依据作了较为深入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诸家关于“篁墩”的由来存在不同看法,明代学者程敏政以“篁”易“黄”,虽获时代认同并载人官方史册,然此说始终存疑,清代学者更认为其凭空臆测,程敏政之“篁墩”说实存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南宋词人程垓“不失为宋词一名家”,但其生平事迹隐晦不彰;对程垓及其《书舟词》的研究也很少。本文根据关于程垓的一些有限材料及其词作,对其生平和交游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9.
清吴兆宜所作《玉台新咏笺注》是《玉台新咏》的第一部注释本,此本经程琰删补而广为流传。程氏依照删繁补阙的原则,充实了原注的作者小传部分,体现了知人论世之旨;注释中穿插评语,多有赏读批评之趣。程琰所为拓展了吴兆宜原注的诠释空间,有助于我们多层面地理解《玉台新咏》,是清代学者对这部总集的重要研究实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