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鲁迅通过小说中"酒气"与"花香"两种气味,表达出两个意蕴:"死亡"与"反抗"。这种表达,并不是一味充斥着沉重与压抑,而是时时充满诗意,体现鲁迅小说的从容美,可称得上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高根弟 《现代语文》2006,(12):44-45
钱理群认为,鲁迅的小说与杂是偏于“为别人”写的,而散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鲁迅要借散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学个人话语的存在。作为鲁迅唯一的散专集《朝花夕拾》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不同于他的小说杂,又不同于他的散诗,为我们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3.
陶常迎 《学子》2012,(5):50-50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对文本材料的诠释和补充,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在为鲁迅小说作插图时曾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讲话时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扩大"。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这一资源。  相似文献   

4.
冷峻峭拔是鲁迅小说风格的最显著标志。鲁迅小说冷峻艺术的表现分为熊熊燃烧的黑色复仇之火和疗之以毒的讽刺之剑。鲁迅小说冷峻艺术的特征为"冷外衣热胸膛"和刚柔并济。此外,鲁迅小说冷峻艺术的渊源来自其自身人格化的投射和中外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具有音乐美,具体表现为作家对音响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的追求。鲁迅的个性和悲剧人格,艺术地投射到他的创作中,使他小说中的音乐美呈现出一种独特性,即音响的怪诞性和旋律的不和谐性。鲁迅小说的音乐美,是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吴凤杰 《考试周刊》2011,(81):22-23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的一声"老爷"所显示出来的心灵麻木。鲁迅在《故乡》中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是中国五千年来千千  相似文献   

10.
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于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看客之一)"倒高兴……。"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艺术的一个范型。它体现了鲁迅小说艺术的一些本质特征,是鲁迅小说艺术的精品。学习鲁迅小说艺术,可以激励我们后来去攀越小说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孔乙己》中想阐述的观点,无疑和鲁迅本人想解决(或构筑)的国民性问题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关注,以及他那扎实的古文功底,绝妙的讽刺艺术,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笔者认为:了解鲁迅应该熟识《孔乙己》这篇小说,应该从鲁迅的自我觉醒意识开始。同时,走进鲁迅世界,则意味着了解中国文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内涵深刻,有不少篇章比较难以理解。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斗争环境的恶劣使他的有些作品表现得较含蓄委婉外,更主要的是他大量借鉴怪诞、象征等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并不断创新所致。怪诞是鲁迅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诗中的怪诞,已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探究鲁迅作品的怪诞艺术,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这是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的对时间空间和物质关系的认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分别对如何认识时间、空间做了一定的论述,他们在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的同时,确立了唯物辩证的时空观,为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客观地认识时间、空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生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或明或暗地发现尼采哲学的痕迹。而在鲁迅后期的创作中,由于生活经历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扬弃,从而具有他自己的色彩,但我们仍然在文本中可以看到,尼采对他的影响仍然存在。文章以《铸剑》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分别指出"超人"、"怀疑主义"和"权力意志"这些尼采的哲学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显现与嬗变,体现尼采对鲁迅后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全面总结了“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成果,对自己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也给予了客观评价。提及艺术方面时,鲁迅的自评非常简单,却一语说中了他的小说为什么能“颇激动”人心的关键原因,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无论鲁迅这句话是针对他初期小说的总面貌而言,还是单指几篇小说表现形式的特点,我都以为完全可以把它视为鲁迅全部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艺术宗旨。正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风波》     
《风波》作于一九二○年八月,是鲁迅最早的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这小说向来似乎并不很受人重视,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鲁迅在里面第一次反映了辛亥革命同农民阶级的关系,并且初次就这方面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以后他的一系列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大抵沿《风波》而来,只是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真实更深广,思想也更深邃了。其次,鲁迅在这小说里第一次显示了他描写农村生活风习和通过农民日常的悲喜剧揭示重大历史问题的卓越的艺术才能。在鲁迅所有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中,《风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在小说里所描绘的辛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创作小说之外,还以多种方式进行了戏剧艺术活动。丰富的戏剧艺术素养使善于"拿来"创新和具有融会贯通艺术悟性的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这方面的艺术感受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的视角来阐释、解读、研究鲁迅小说,可以透视鲁迅小说对戏剧艺术卓有成效吸收的特点和主体原因,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所具有的超强的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