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教育》2007,(1):51-51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好问,是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研究的一门学问。为了掌握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提问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我对我校一至六年级七个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我认为造成学生主动提问较少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2.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一、方法说。多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就持此说。即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了,按一定时间复习它”,并把它作为“学习”一词最早的渊源,视为学习的方法。这种翻译权威性大,流行面广,但争议也较大。二、态度说。即认为这则语录的中心就是讲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自己成就的道德修养问题。一般译为:我成就的学问呀,现时的人们都学习它,我不也是很高兴吗?(因为有了学问)朋友慕名而来,研究学问,我不也是很愉快吗?但是,如果现时的人们不了解我成就的学问,不来研究学问。我也安之若素,不生气,我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三、境界说…  相似文献   

4.
我们爱生活,生活免不了去购物,购物都希望省钱,省钱需要学问,碰到有折扣希望得到最大的折扣率.读完《中小学数学》2015年第九期登载的《换购中自有乾坤,喝水中也有学问》一文,感受到生活问题中蕴含的方程和数列知识,有数学推理和智慧,又有生活的巧借智慧,有应用数学的乐趣和收获.对于巧借的应用,我意犹未尽!再举一例,以作补充.  相似文献   

5.
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会有这种运气,在高考中成为吉林省2002年文科状元。而当我成为这个头衔的拥有者时,很多人都来问我是如何学习的。其实,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方法,而这种方法要靠自己去摸索。一、勤学好问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学习就是发现未知,然后诠释它,然后再发现,再诠释。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关键是“质疑”。学问,学问,我的老师告诉我就是学着问。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决不能放在心里一定要向老师、同学、亲人,甚至无生命的书本、网络去请教。我就很喜欢问,在与老师同学沟通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  相似文献   

6.
旅游购物有学问购物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旅游生活丰富多彩的乐事。一般说来,在旅游中购物,大体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馈赠型;二是纪念型;三是实用型;四是业务型。在旅游中怎样购物呢?旅游者首先要对购买的物品特别进行分析、衡量:哪些物品对...  相似文献   

7.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王崧舟 《教育文汇》2012,(11):52-53
我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你的业余爱好?"我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二字去掉。"读书是我全身心投入的爱好。于我而言,读书跟吃饭一样,跟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关于读书,我有三句话。第一句:为己读书。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有两种学问,一种叫"为己"的学问,一种叫"为人"的学问。他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老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  相似文献   

9.
一 复习回顾,明确任务 师:超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去超市购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周前,我们确定了"超市的学问"这个综合性学习主题.(板书)我们一共提出了132个小问题,经过归纳,最后确定四个小课题进行研究:购物环境、商品价格、食品安全、商品摆放.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考察、采访、上网查资料、拍摄相关照片来研究这些问题,不时有同学跑过来要与我分享活动中的快乐.今天就分小组展示你们的成果.下面,请四个研究小组闪亮登场吧.大家掌声欢迎.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人们把“学习”称为“学问”。可见学习就是在“学问”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在我们的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与提高,无不从“问题”开始,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会学生重组新旧知识、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就是围绕“问题”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放歌云门山     
王三阳 《山东教育》2004,(29):56-56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品味曹雪芹老先生这两句话所包含的哲理。终于有一天我感悟到:学习不只在教室,随时随地都可以是学生学习的课堂。于是我突发奇想,和学生到云门山上开诗歌朗诵会!  相似文献   

12.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问一词,在汉语中有完整的词义。它与知识、见识等是同义词,此时学问是一名词。学问,又可是一个动词,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为了区别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暂且将后一种含义下的学问加上引号:“学问”。学问与“学问”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学问”的关系,理解用学问一词表达知识的合理性、深刻性。我们对学问与“学问”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一“学问”会使人更有学问知识本就产生于问题。例如,水为什么会沸腾?水又为什么能结冰?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一、古人云:学问、学问,学习靠问。陶行知先生说:“学习从提问题开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产生的过程……请以“学习自问题始”为题写一篇文章。二、物质是财富,精神是财富;知识是财富,能力是财富;经营是财富……请以“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作文题]从命题意图上说,第一道题“学习自问题始”,是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来考虑的。学生学过《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题目也与此暗合。第二道题“财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本质特点。故认识大学当从高深学问始,研究大学教学也要抓住“高深学问”这个关键。一什么是高深学问?目前人们对之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什么是高深学问”引用最多的是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对高深学问所作的说明:高深学问即是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布鲁贝克虽然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些学问的“高深”特征,但仍然认为“所谓‘高深’又是极为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5.
常常听到有人说:“编辑不是学者,学者不当编辑”。我不知道说这话有什么根据,但它确实影响很大。根据我对编辑和学者的了解,感到这话是没有道理的.相反地,我认为,尽管不一定每一个编辑都已经是学者,但编辑必须是学者;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者都要去当编辑,但学者应当懂得编辑。说“编辑不是学者”,无非是说编辑工作没有什么学问,会编辑也不算有学问;编辑工作不需要学问,做编辑工作的人不必是学者。可能是考虑到做编辑工作的有若干万人不便树“敌”过多,也可能是考虑到有些事还离不开编辑不好得罪,因而公开地、明确地说“编辑不…  相似文献   

16.
如今双语幼儿园和幼儿园英语特色班可谓遍地开花,议论也层出不穷。有两种观点可谓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是认为英语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学习英语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一是认为英语教育会干扰幼儿的母语学习,影响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由此引发了我对这样几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开设的国学经典课上,我接触到了《论语》。其中有一段话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就不能领会,就不能有所发现。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高一学生抱怨说物理很难学,常听到文科班学生说我当初之所以读文科就是因为物理拉了后腿,也常听朋友说物理太抽象、太深奥。确实,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物理就象一只拦路虎。物理这门学科相对其它学科确实有些难,但是我认为很多学生学不好物理的原因是心理上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问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和卖际经验出发,选取他们感兴趣、可探索、可操作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实存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如“购物”一课。我利用角色扮演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创设“今天我当家”的情境,  相似文献   

20.
品读     
<正>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之美,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多读书、多思考,要把课程常讲常新。——如今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能赚钱的学问才是有用的学问,不能赚钱的学问就不是有用的学问。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李永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只达到了教师发展的第一阶段——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