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于登国元年(386年)建立北魏。天兴元年(398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大同)。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又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凡九十七年,历六帝七世。北魏定都平城后,大同就进入了历史上巨大的转折时期,不仅经济上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在政治文化诸方面对中国北方领土也发生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发表一点肤浅看法。北魏以前,大同地区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杂居的边郡之地。东汉末年,中原大  相似文献   

2.
大同城池赋     
正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孔子所绘蓝图大同世界,乃华夏民族生生不息之梦想与追求。古都大同,汉代谓之平城,唐朝在此建制"大同军",辽代更平城名为大同,历史赋予一座城市独特而深远之意蕴。扼守雁门,控驭紫塞;雄视朔漠,势夺边陲。大同天然为北方锁钥,中原藩屏。北魏在此京华百年,留存一座拓跋鲜卑版金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曾定都山西长子的西燕政权历7帝共计11年。西燕建都长子主要由其政权的流动性特点、淝水之战后的政治格局以及上党盆地的地理形势和长子的战略地位等诸多因素所决定。长子东依太行山,逾太行八陉之南四陉通河北、河南,西靠太岳山,越乌岭关达临汾、河东;南过黄河联中原洛阳;北通晋阳接雁门、云中,历来为上党地区战略要地,从传说尧封其长子丹朱而命名,到春秋为上党乃至中国北方战略要地,战国赵、魏、韩三国在此置郡,秦设上党郡,两汉为上党郡治所,直至西燕为都9年,对中国北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公元四世纪初,短暂统一的西晋王朝在内乱与外敌入侵的夹击下走向崩溃。在此后的一百余年中,中原大地上各族政权如走马灯般登场又谢幕,是为“五胡十六国”。最终,蛰伏于代北的拓跋鲜卑携朔方之气南下,扫平群雄,统一北方。新生的北魏政权很快面临历史的抉择:是保持原有的部落血缘体系,维护本族旧俗,还是融入汉魏以来的中原政治传统,转型为中原王朝?站在历史风口上的孝文帝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将北魏卷入了冲突与交融的场域之中。  相似文献   

5.
北魏都城平城是我国古代"发展时期"的一个重要都城。北魏平城规模巨大,宫观林立,苑囿广袤,是我国都城中民族融合的典范。从平城都城制度的滥觞,内外城规模与建设,郊外景观,经济与生活等方面,论述了平城在中外都城史上的影响与地位,提出以平城为主体的大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都,是我国著名大古都之一。  相似文献   

6.
北魏前期的新民,是指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被北魏征服后迁往京师平城及其附近地区的人民.前期的新民是指新迁之民,到后来,新民的含义扩大为新附之民.绝大部分的新民从事农业生产.北魏在新民中实行计口授田制度,加速了北魏国家封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林平源 《中文自修》2009,(10):22-24
公元383年,已经基本完成北方统一的前秦挥师南下,和盘踞在南方的东晋展开场战略决战,这是北方的雄健之风和南方的雍容之气的世纪对决,也决定着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北魏初期散文,指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至太武帝太延五年(439)间,即北魏统一北方前的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几乎为清一色的军国文翰,篇章短小,文风质朴,主题无外乎战争和建国.代表文人仅有许谦、崔宏、张衮等,大都是十六国遗民文人.北魏初期散文是完整的北朝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自司马氏南迁,我国北方便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的匈奴、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都力争在中原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在河北境内建立政权的,十六国时期有羯族建立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和后燕,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北朝时期有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鲜卑化汉人高欢及其子建立的东魏和北齐。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除了后赵和前秦两次暂短地统一北方之外,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地方,因此,使河北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北朝时期,地属今天山西区域的平阳、平城、晋阳,先后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同时,该区域的学术与政治相互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出各异的状况。十六国时期,山西区域的士人在艰难延续文化薪火的同时,入仕诸胡族政权,促进其汉化。北朝时期,山西区域内各地区的学术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平城、晋阳、上党和河东这几个地区。就学风而言,这一时期山西区域的士人习经多主郑玄学,间以纬书证经,不通玄学,正是当时北方儒士的典型。同时,因不断有乡人故旧自南朝来奔,也间或受到了南方文化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化复兴是中原崛起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中原文化复兴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再现中原文化的繁荣和辉煌,体现其在现时代的重大价值,展示其对人类的永恒魅力。中原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奠定复兴的经济基础、构建复兴的发展格局、明确复兴的主体内容、完善复兴的制度政策、实施复兴的战略规划。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热在全世界的兴起,"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现代化、全球化问题的突显,市场经济发展中伦理道德问题的突出及其求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原文化的复兴展现了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北轻南,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这一倾向基本形成.以后延续了上千年。受其影响,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民族的原则,有不少是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方法发展而来。因驻兵、屯田及经营的重点长期在北方,元以前中原王朝对南部边疆开发的力度较小。元与清重北轻南的倾向不甚明显,主要由于这两个王朝减轻了来自北部边疆的压力。重北轻南治边倾向的形成,与南北方少数民族有不同特点,南北方民族融合过程的差异,北方为历代军事争夺的重点,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易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显要,战略区位优势突出,其境内山地与江河纵横交错,构成了天然的水路交通网。高句丽人精心选择山河险固的要地,修筑了坚固的山城堡垒,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使得辽东半岛地区成为高句丽后期重要的战略防御缓冲地带和战略物资储备的重地,同时辽东半岛地区的山城作为高句丽后期的政治中心——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在抵御隋唐中原王朝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华东野战军首先破击了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并相机攻占了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的重要兵站基地——许昌。许昌的解放,不仅使我军得到了有效的物资补给,而且使豫皖苏解放区和豫西解放区连成一片,打乱了敌人在中原地区的全面防御体系,为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位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的豫鄂陕根据地,是全面内战爆发后,撤至豫陕边的中原军区部队开辟建立的。在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下,根据地部队以顽强的斗志和内外线相配合的战略战术,不仅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华北诸解放区的大举进攻,而且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二次"清剿"计划,胜利地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并顺利实施转移,在中共中央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整体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朔方郡由汉武帝开置。从置郡到东汉初的一百多年间,该地区一直以农业开发为经济重心,使原本是草原游牧地的区域,完全纳入中原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中。这一模式曾使当地生产和社会一度繁盛,但鉴于北方特定的气候和植被条件,也初步地显露出林木趋于减少的迹象。这种隐患的存在,可以从汉墓形制多样性及其原因的探讨中得以挖掘和印证。  相似文献   

17.
形成于闽粤赣边山区的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21世圮的现代化生活潮流中,应从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扬两方面,去创造客家土楼民居新岛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转战陕北取得伟大胜利,成为我军战役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光辉范例。主动放弃延安,中央在陕北不走,采取"蘑菇"战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这些战略决策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战略策略。其中体现的制胜机理,对于我军今天,还有在未来,在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中,仍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三明客家音乐文化是我国中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汇、融合和流变的结晶,具有南方山乡特色。三明客家民歌的艺术渊源、音乐类型、题材特点、艺术手法独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三明地域的历史、社会、农耕生活等面貌,抒发了三明客家人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