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吴万里 《新闻三昧》2006,(10):38-38
上半年到香港珠海书院任教,茶余饭后特别喜欢看《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因为它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社会360行里有一定实绩或突出表现的人物,也可谓是新闻人物吧,所以特别能引人注目,加上陈鲁豫采访风格上的清新、夺目、自然,此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使人耳目一新。从新闻的归类看,虽属访谈类节目,但大大超过以往见到的杨澜的“妇女半边天”访谈类节目,甚至上海的“可凡倾听”也不及它有味,这是我的直感。8月31日晚11点多,打开上海电视“纪实”频道,正在播放“鲁豫有约”。陈鲁豫正在采访一位农民发明家,他能自制机器人。这个题材绝对新…  相似文献   

2.
河南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每年“龙口”夺粮,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机力。本省的劳动力、收割机难以承受,由此引来了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缓解了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依靠市场机制开发农业机械资源的巨大潜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机服务社会化、规模化的道路,成为一件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农民欢迎的事情。”记得20世纪90年代,当农机跨区作业刚露出地平线时,媒体就注意到了,把它视作一个新事物来报道。一年年过去了,今年麦收时节,又传来周边省市和远至甘肃、内蒙古的数万台机子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内,要多出去走走看看,把自己投入到生活、工作的一线去,了解生活、工作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与农民拉家常,与工人交朋友,与乡村干部交心。这样,他们有什么事才愿意向你说,有什么问题或新闻线索才愿意向你反映。我写的人物通讯《向厄运挑战》,就是在一次下乡中,与一位农民闲聊中“逮”着的一条活“鱼”。该人物连校门都没有进过,却苦心钻研科学技术,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些课程,研制出红外线多功能汽车自动安全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并在世界科技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但他只是默默无闻地做事,从不张…  相似文献   

4.
李茂峰 《新闻世界》2004,(9):43-43,63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三农”问题成了各级党报关注的焦点,为了组织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宣传报道,《蚌埠日报》及时开辟了“聚焦三农,力促增收”、“小康路上领头雁”等直接反映“三农”的专栏。为了使“三农”的报道更深入扎实,可见可感.蚌埠日报社总编缉刘学海亲自策划了“春耕见闻”栏目,在为期12天的采访中,我与农民同  相似文献   

5.
朱幼棣 《新闻记者》2001,(12):51-53
1新闻写作上有许多定式 ,有许多规定 ,许多限制。标题制作、导语写作到结尾 ,不管“金字塔”还是“倒金字塔” ,有些似乎永远无法摆脱。从学院式的教程对新闻写作技巧上的拆解 ,到通讯员面目相似的来稿 ,定式无处不在 ,简单实用 ,驾轻就熟。几代新闻工作者打磨出来的无坚不摧的“利器” ,可以叫“新华体”或者其他什么体。它把新闻 ,特别是消息采访写作 ,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变成了简单劳动 ,记者变成了工匠。———有一个新闻界过去常用的词“练笔” ,现在听起来就像砍柴人磨刀或木匠锉锯。采访技巧似乎越来越无关紧要了。被采访单位往往都要…  相似文献   

6.
5月22日,四川地震灾区。在去绵阳的路上,央视记者李小萌遇上了一位挑着担子进山回村的农民,于是有了这样一段“采访”:  相似文献   

7.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8.
1996年,陕西新闻界刮起一股旋风。《陕西日报》、《咸阳日报》及咸阳各新闻媒体,同时推出一个重大典型──留印村。它犹如一声惊雷,把人们从计划经济中唤醒;它仿佛灯塔,照耀人们走向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 3年过去了,留印村现在怎么样?最近前去,那村,那人,都那么熟悉,当年的情形如同电视连续剧一般,在脑海里回映…… 典型的发现 人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留印这个典型的发现,纯属偶然。1996年5月的一天,咸阳市秦都区委宣传部部长李显武告诉我,秦都区领导想宣传一下秦都,可是搞了几篇,都没有…  相似文献   

9.
我在农村大众报做记者10多年了,其中有三五年的时间主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这期间为农民说了少许的话,做了更少许的事.开始傲记者时充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如今面对着农民渴盼的眼神,自己只能心虚地安慰他们说:“也许是不能见报的,但是来采访一下总会给对方点压力.你们可以多找几家媒体来啊!”伴着心虚的,是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无力感.特别是有一次采访对象被打击报复,腿被打断以后,面对着他,我的心虚里,更多了一些心痛.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刚刚过去的2005年,人们蓦然发现,一种由一家主办、众多网络媒体云集的记者采访、采风活动“急速升温”。“网上行”成为行业内的一大流行。现象:2005年“网上行”扎堆最早的“网上行”出现在2002 年,是年4月,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起了“网上看河南”的活动,参加的有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中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应中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几位美国朋友——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一次在春天里访问了北京,使我又获得了与他们交谈和采访的机会,随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乒乓外交”见证中国微笑》,5月被评为人民日报好新闻。屈指算来,我采访“乒乓外交”已经有20年了,是《乒乓外交幕后》一书的作者,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的“乒乓外交”节目,  相似文献   

12.
刘邦举 《新闻窗》2005,(1):30-32
去年7月初,我因工作变动,又回到贵州日报记者部,刚到部里,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采访本,其中1条一年前记下的新闻线索跳入眼帘:惠水县羡塘乡对外出务工农民的管理,鼓励他们做到“五个一”,即:“结识一位老板,引进一个项目,学会一门技术,带回一条致富信息,娶回一名外地媳妇。”那么,一年多了,现在究竟如何了呢?向部领导汇报后,我下到惠水县,约起县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的谢学斌,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到农村采访,问及农民朋友喜欢看什么样的报纸,一位农民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希望看报纸就像我们吸“地头烟”那样过瘾。这句话深深打动着我这个农民报的办报人。“地头烟”是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劳作间歇时吸的烟,因它既能解乏又能提神,吸来十分过瘾。所以在农村,“地头烟”不亚于城里的“人头马”,农民朋友很看重它。农民朋友既然把农民报与“地头烟”联系到了一起,其意就是说,农民报要办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坑头.办到农民的  相似文献   

14.
在199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由笔者采写的通讯《我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儿子》(见《河南农村报》1998年5月6日一版)有幸荣获一等奖。这篇通讯并非记者专门采访而成,而是作为与会代表偶然所得。能获得好新闻的荣誉,关键在于一个“情”字。省委领导对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的热血真情,和着记者被感动的一腔热情,融入这短短篇幅的字里行间。许多同行赞誉说:以会议为题材的新闻动人的不多,写出“彩”来更难。而该稿之所以能够出彩,在于它融入了记者的“情感”。稿件中,记者不是观察家,而是一名普通的与会者。心绪与会场气氛相…  相似文献   

15.
新闻图片作为报纸“两翼齐飞”中的“一翼”,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其具有很强的可视形象,一些具有现代办报理念的报人形象地总结出了“5步3秒”法则,就是说在5步之外3秒之内,读者通过图片能够明白它所表现的内容而决定是否买报,这点对图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  相似文献   

16.
有幸参加这次“记者换位看湘鄂”大型联合采访活动,感触良多,获益匪浅。它是落实“三贴近”要求,改进党报新闻宣传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次生动实践,是记者生涯中难得的一次大机动战役性报道实战机会。在高强度、大运动量作战中,两家省报相互合作也相互竞争,是对参与者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验。  相似文献   

17.
张薇 《记者摇篮》2006,(6):51-51
新闻能见证和记录一个时代,时代也总是离不开记录和评说。当我们的目光从2006年6月这个被人们称为“千年一遇的大顺时节”放眼望去,迅猛发展的社会大潮面前,靠什么能使我们现今的新闻“操手”们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地带承载起“历史瞬间”的公平记录并获取“美丽人生”的真实感悟?活力、实力、定力,对一名新闻从业者来讲至关重要。珍惜生命、身心健康、热爱工作是“活力”的具体外化。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在一次飞行历险后坦言:一瞬间死神离我那么近,它随时可能夺走一切:我的生命,我的过去和将来,我的悲伤和快乐,更重要的是夺走我对新闻…  相似文献   

18.
张卫 《河北广播》2004,(2):33-33
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农民增收问题联合下发了“一号件”,这无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新年大礼。  相似文献   

19.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亿万家庭阖家团聚的日子。就在今年春节普天同庆的时候,深圳商报社组织了6名记者,兵分三路,和公安人员一道,分赴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去追捕逃犯,抓住了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15组现场报道,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这次采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心策划,统一认识。 过去的案件报道,往往都是破案后才去采访,写的文章缺乏现场感,没有时效性,记者得到的往往是第二手材料,有的文章成了“马后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加强报纸同读者的贴近性,报社社委会和总编…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三、四年中,笔者主要是担负《常德日报》“三农”工作报道,对如何做好农村报道有了一些粗浅体会。2009年本报为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了“沅澧流域行”大型采访活动,在领导和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先后到石门、安乡农村采访,从中又学到了不少经验和知识。我认为,要把农村报道写得出彩,让农民喜欢读我们的报纸,在报道中应该要做到“三化”:即典型本土化,新闻故事化,语言个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