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2.
论悲音为美     
<正>“悲音为美”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族审美心理特性之一,即以悲为好,是指文学艺术以悲而获得美感愉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就象鲁迅先生所描绘的那样“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充满了人世间的忧患、哀伤、恐惧和沉痛,无不染有浓深的悲美色彩。这一美学思想对古代的各种艺术及其审美认识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虽然我们的古人没有象亚里士多德、黑格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个体存在的从生到死的体验里,悲的现象和情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汉语世界中,描述悲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比如:悲秋、悲惨、悲壮、悲戚、悲慨、悲愤、悲悯等等。我们把社会生活中悲的现象、情感、情绪统称为现实悲。众所周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现实悲的大量存在为悲艺术创作提供了繁富的素材,使艺术家们创作出难以胜数的优秀作品,因此,艺术的悲美成为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许多美学、文艺理论著作及文章中,人们研究这一美学现象的着眼点在于“剧”,即侧重于研究那些具有叙事和再现性特点的艺术门类特别是戏剧、小说、电影等作品中的悲剧性特点,而对那些抒情的、表现性的艺术作品的悲美则存在着一种有意无意的忽略。对研究对象把握的片面、偏颇,遗憾地带来了结论的不同程度的偏谬。在这里,我们把艺术中的悲作为一个艺术美范畴,称为悲美,并以所有艺术形式中的“悲”作为对象基础来探讨悲美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表现哀情,《离骚》继承了这种情感表达上的倾向,并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成为后世文学中一种确定的思想主题,即士大夫思君忧时,虽百般罹怨,仍“九死而不悔”,这就是“风骚精神”,其内涵包括怨刺传统以及生命自觉的忧患意识。这些精神内涵决定了“以悲为美”的美学特色,在艺术表达上回环起伏、绝无直露,起着消减哀感的作用。“风骚精神”与“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  相似文献   

5.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坚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以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上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艺术史上,从古希腊开始,悲剧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甚至被誉为“艺术之桂冠”。到了近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后,悲剧又被纳入审美视野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以审美的眼光观照悲剧,一个必然要提出的问题便是:以“悲”来定位的悲剧如何接受“美”的审视,并最终生成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8.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千百年来不仅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且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悲剧艺术,通过它们的悲剧冲突、悲剧人物和审美效果充分体现着悲而壮烈,悲而英勇,悲而畅快的崇高美,使悲剧艺术散发着恒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关于美的言说是在存在之思道路上对艺术、真理以及美的本真呈现方式,其从存在论的角度为“美”奠基了存在之品性,并透显出美与真理、美与艺术之间本真的存在之关系。同时,海氏以存在意义上的“美”对美学学科进行了根本性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学感性之维的膨胀,症治了美学的传统形而上学之症候,为当代美学的存在可能性开启了它者之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楚辞几乎成为美的化身。这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在美与丑的拔河中,在净染、污染两种力量的较量中,楚辞强化了中国文化中美和净的力量。楚辞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影响,首先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影响。从美学上看,它不是启发后人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