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儒家文化使它们的经济发展很有活力。韩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是与本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以后的本土化的儒家文化,是韩国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理解。因此,能够适应韩国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为各阶层提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思想、道德等人文思想的支持。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韩国儒文化也在不断的、适时的自我更新、扩展,使社会文化始终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步需求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韩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儒家文化使它们的经济发展很有活力。韩国的儒家文化传统是与本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以后的本土化的儒家文化,是韩国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理解。因此,能够适应韩国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为各阶层提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思想、道德等人文思想的支持。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韩国儒文化也在不断的、适时的自我更新、扩展,使社会文化始终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步需求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道、各位朋友:
  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文化;欲复兴中华文化,必先复兴儒家文化。对于儒家文化的伟大价值,习近平主席说:“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今天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家要努力精进,研究、传播、践行、运用、发展儒家文化,使儒家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代表香港孔教学院祝会议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探索研究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终极源头,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征、优长、不足或弊端以及中西方文化之差异,并且从现代新儒家的立场出发,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己任,提出了复兴和重建中国文化的路向、途径和方法.对唐君毅新儒学文化观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国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其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及文化。国学作为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及生存智慧,符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风俗习惯。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也能够促进教育方式改进的新探索。一、国学教育融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儒学、儒家文化呈现复兴的态势。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重要财富。儒家倡导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渗透于其所谓的治国方略之中,使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中充满了德活的因素。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不应归于消灭。从中国的社会形态、观念形态来看,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法治社会建设也应有其积极的作用,且可以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方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正视我们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注重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因素对我国法治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而且能够有效预防现代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而且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对中华传统美德予以弘扬。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而早期的篮球文化起源于美国,篮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出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因此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思想渊源出发,重新认识中国篮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始于春秋末期的儒家学派是古代中国百家中最大的学派,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其思想一直处于领军和统治地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儒家及其学说几经沉浮,特别是在近现代,几乎遭到灭顶之灾。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的快速发展,儒家文化的复兴获得前所未有的良机。反观中国当代高等院校,在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步履缓慢,有违自己的历史使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他国,在振兴和创新国学方面快步迈上世界步伐,当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刘宇 《文教资料》2013,(33):58-59
儒家文化重实用、功利;道家文化中无为,无功利。孔子一生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庄子明哲保身。一重人生价值的实现,一重生命价值的永恒。小学德育教育应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