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4岁时,全家人吃梨,父亲让孔融先拿,孔融拿了个最小的梨,他上让哥哥,下让弟弟,父亲夸孔融  相似文献   

2.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  相似文献   

3.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故事说孔融小时候有次和兄弟一起吃梨子,大家都拣大的拿,只有孔融拣小的。旁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 “我年纪小, 所以应该吃小的。”孔融懂得谦让的时候,仅仅才四岁。智力的早熟,当然值得称羡,道德观念的早熟,那就更值得赞叹了。  相似文献   

4.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相似文献   

5.
今天给大家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爹,带我去梨园吧。去梨园?好主意!Let’s go!我先准备一下。这孩子,去梨园还准备什么。怎么带了个大筐呢?爹,咱们走吧。原来你说的是这个梨园呀。当然,您以为是哪个呢?是呀,小孩子怎么会喜欢听戏呢?哎呀,中毒了,肯定是梨上的农药没有洗干净。回家后……孩子们,快来看看弟弟吧。孔融,孔融怎么了?兄弟情深!梨真大呀,一定很甜。孔融吃梨中毒了,你们怎么就无动于衷呢?爹,我们知道该怎么办了。孺子可教。害得我们也受牵连。吃独食。不注意卫生。从此,吃梨时,孔融总是把大的分给长辈和兄弟。大家都说他是个懂事的好…  相似文献   

6.
罗红意 《早期教育》2001,(13):10-10
孔融让梨,不只是千古美谈,还是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我们不否认孔融当时确实存在真诚的谦让,但当他作为一个道德榜样被树立起来以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做父母的、做老师的总是用这个标准去规范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学生,而很多做子女做学生的也总是演绎孔融的这个故事去迎合父母、老师的心理,以满足自己更大的欲求。有个案例很能使我们深思。有位记在监狱采访一个犯罪的女孩,女孩在陈述她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初动因时讲了一个故事:在她小的时候,母亲拿回两个苹果,一大一小,她最想得到那个最大的,但话未出口,弟弟抢先说了要大的,不料母亲训斥弟弟道:要学会将大的让给别人。  相似文献   

7.
“孔融让梨”体现了“礼让”的传统美德,因此这个成语故事流传甚广。此事本无争议。可是后来不讲“礼让”的人多了起来,他们开始怀疑孔融让梨的动机,甚至还展开了一次———一直以来,“孔融让梨”的故事情节都是这样的:孔融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孔融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据说最先对此事提出质疑的是一位水果商。他说:“孔融让梨是不假,但我觉得另有隐情。我征战水果市场四十年,尚不知道‘让’为何物,况他四岁小儿?”于是,他提出了———“孔融让梨”…  相似文献   

8.
孔融让梨     
林泉  冬二 《学子》2015,(5):26
【孔融让梨】这则成语讲述的是东汉文学家孔融(rónɡ)年幼时便懂(dǒnɡ)得谦让(qiān rànɡ)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mǐn jié),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fù),并且懂得礼节,父母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lí)子给孩子们吃。父亲叫孔融来分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其余的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父亲奇  相似文献   

9.
选择题:曾经有一大一小两个梨,摆在孔融兄弟俩面前。弟弟孔融抢先抓起小的梨,大的留给哥哥。问:孔融为什么让梨?1.当时孔融正好牙疼。2.大梨烂了。3.为了让哥哥替他完成家庭作业。4.炒作,为自己出名。5.大梨有毒。正确答案选:5原因如下:如果孔融牙疼不敢吃大梨,那么小梨就更不敢吃了。大笑星潘长江不就说过个儿矮的人是人中的精华吗?梨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人说牙疼不能吃梨,那么可以把小梨放进榨汁机里,榨成果汁。真是绝顶聪明!但那时根本就没有此项发明。因此,此说法不成立。至于说大梨烂了,那纯粹是抬杠。你想,哪位舔犊情深的家长会拿…  相似文献   

10.
父爱深似海     
我是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我9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了,扔下我,还有7岁和5岁的妹妹和一个不到两周岁的弟弟,当时父亲还不到30岁。他一个人带着4个未成年的孩子,又当爹,又当娘,过着苦行僧的日子。小的时候,我常看到父亲在夜里不睡觉,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小弟弟还太小,总  相似文献   

11.
我家有一个"小猪"弟弟,他的名字叫寿许喆(zhé)。他整天吃了睡,睡了吃,简直就是一只小肥猪。小弟弟胖得像一头猪。他的胳膊像一节白白的藕(ǒu);他的脸圆嘟嘟的,轻轻一按,就是  相似文献   

12.
孔融的故事     
《少年读者》2008,(9):42-43
孔融十岁时,父亲带着他去京城见见世面。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爸爸说:“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  相似文献   

13.
孔融10岁时,父亲带他到京城去见世面。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一下这位大人。可是父亲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父亲说:“我有个办法能让李大人接见我。”孔融到了李府门口,就让管家去向李大人通报,说自己是他的亲戚。于是,管家传话让孔融进大厅。孔融进了李府大厅,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红木椅上一坐,由于人小,他坐在椅子上两脚都是悬空的。李大人朝孔融上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问:“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么亲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亲着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  相似文献   

14.
孔融很喜礁吃梨,可面对父亲的朋友带来的一盘有大有小的梨时,孔融却拿了一个小梨.别人问他为什么拿一个小梨,孔融说:“大人吃大的,小人吃小的.”孔融的回答是他美好心灵的真实表白,是他合情合理谦让的表现。可是,有不少孩子的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不善于从孩子的心理实际出发,往往对孩子进行为谦让而谦让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小幽默,说的是台湾某幼稚园老师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要大家回答孔融为什么让梨。孩子们的答案可以分为四类:1.梨烂了。2.孔融牙疼。3.这样好叫拿大梨的帮他做事。  相似文献   

16.
我的弟弟     
我有一个小弟弟,年纪虽小,却是人见人爱。小弟弟有七个多月大,有张小小的馋嘴巴,有双闪亮的小眼睛,小手握紧时只有一个鸡蛋大。小脚胖胖的,都有隔壁叔叔家六岁的弟弟的脚粗了。他一有空就像个馋嘴的小猴子似的舔着自己的小手,好像手上蘸着蜜糖一样。别看他小,他可有好多好多愿望呢!还是让我这个做姐姐的一件一件说给你们听吧!我的小弟弟特别盼望能“走路”,每次脾气来了,只要双手抓着他的小手臂,让他双脚着地,他马上就“转怒为笑”,乐颠颠地往前迈步。于是妈妈老师的话文贵有趣,小作者在生活中发现小弟弟爱舔手,爱“走路”,是个“小馋嘴”,…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九月我园都会结合重阳节开展中华礼仪故事讲述活动,记得2015年的讲故事里,感触最大是"黄香温席"。故事的内容大致如下:从前有个9岁的小孩名字叫黄香,冬天天气寒冷,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用自己的体温为父温暖被窝。夏天,黄香家的房子闷热,蚊蝇很多,他总是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让父亲早些入睡。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现代社会的家庭中长辈呵护小辈的多,小辈们往往认  相似文献   

18.
晏红 《家教指南》2006,(4):18-19
打开网站,可以看到“孔融让梨”受到多方质疑,例如一个帖子说: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孩子的年龄虽然有差距,但“大的”难道就应该永远无条件地谦让“小的”吗?类似的很多言论粗略一看还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未必如此。尤其是美国的“分苹果”故事,对人的自然感觉和想法颇有冲击力,好像中国人教育孩子不能再像孔融那样“让梨”了,应该学习一个美国妈妈“分苹果”的方法,这样才能防止孩子成为一个虚伪的小大人。  相似文献   

19.
小光(化名)在摇篮时代是幸福的。作为独生子,父母对他百般呵护,三口之家充满着甜蜜。然而,好景不长。小光刚上小学时,妈妈因看上了一个“大款”,狠心扔下了小光父子而另攀高枝。从此,小光开始和父亲一起生活。又当爹又当妈的父亲,顿时老了许多。残缺的家庭,深沉的父爱,使小光比别的孩子更懂事。母亲离家后,小光学会了做饭、洗衣,帮父亲干家务活。邻居都夸小光是个又孝敬父亲、又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里,他遵守纪律,学习也很好,从不让父亲操心。  相似文献   

20.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去吃比萨。刚走进那家温馨的小店,我就碰到了小伙伴蒂娜。她的妈妈正在耐心地喂她弟弟吃东西呢。我们高兴地坐在一起边吃边玩,当她的小弟弟跌跌撞撞地走开时,蒂娜就会立刻起身跑过去把弟弟哄回来。妈妈夸奖和我同龄的蒂娜很懂事,蒂娜的妈妈也说,蒂娜平时做任何事都会让着弟弟,会陪着他玩,一有时间就会帮她看护弟弟、做家务,是一个合格的小姐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