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文胜 《人民教育》2013,(12):42-43
有人问,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我想,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小学的教育责任是什么?就是启蒙。就是在6年的小学阶段,开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这是小学教育领域要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科学、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时期叫"蒙学"。学生入学叫"发蒙"。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就叫作"启蒙"。在民间,人们把小学生入学比喻为"拴牛鼻绳"。这个比喻很耐人寻  相似文献   

2.
"生态化"入学教育是借助生态学理念和方法来研究高校入学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生命性、生成性、回应性、系统性等特征."生态化"入学教育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入学教育环境,创设真实的入学教育实践情境、开展个性化的服务等路径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  相似文献   

3.
《安徽教育》2012,(8):21-21
<正>本刊讯针对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干扰正常保育教育工作,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和促进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衔接,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通知要求,规范小学招生程序。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公民办学校均不得举办各种形式的、针对入学招生的考试、测试、面试、考核  相似文献   

4.
张艳梅 《动漫界》2022,(20):16-17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我园聚焦入学准备的关键点,通过家、园、校三方合力,借助"四篇章"行动,帮助幼儿从精神上到能力上做好全面...  相似文献   

5.
白丽萍 《动漫界》2022,(8):67-69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入学准备"大多与"幼小衔接"并提,二者界限模糊.2021年3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中附带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将"幼小衔接"划归为两项相互联系又重点各异的工作:一是由幼儿园引导的"入学准备"工作,二是由小学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平稳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彻底。幼儿教育阶段作为儿童入学的初始阶段,在其整体的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完成了幼儿教育阶段后怎样更好的向小学教育进行过渡,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篇文章针对当前形势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的断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帮助幼儿更好实现两个学习阶段过渡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国"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关于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已较为完备,为其在城市中公办学校入学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流动儿童"在入学机会、受教育过程、学业成就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本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农村小学为例,针对"流动儿童"在农村小学受教育的过程,从学校(包括教师)、学生、"流动儿童"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初始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结合"95后"新生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入学教育,帮助"95后"新生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对于其成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兴学运动的历史性意义不仅在于教育整体规模的空前扩大,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教育"平民化"的新时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入学门槛降低."取士不问家世",朝廷对权要子弟科举入仕作适当限制,对寒门学子予以必要的救助.士大夫纷纷参与"小学"教育,促使启蒙教育相对普及.在朝廷引导和"乡先生"推动下,宋代的乡村教育方兴未艾,但是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是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课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又是用于提高儿童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我国新一轮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与完善之中,已提出恢复小学一、二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并将其列为"核心课程".这是在发展创新型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提出的,是符合国内外科学教育发展形势的.小学科学教育从低年级抓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