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依靠先验的情节模式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情节是当代戏剧“讽古喻今”的重要手法。分析了当代俄罗斯作家尼·萨杜尔的戏剧创作中对传统创作手法的借鉴、重新评价与发展,阐释了作家对人的本质特征及他在荒诞境遇中的命运、前途的理性思考,论述了当代俄罗斯剧坛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依赖、水乳交融的创作趋势。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民族,东西文化的对峙使这个民族彷徨无依,精神困惑。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衍生了现代性。现代性的反思绝不是一个外在的"他者",而是内在地映现于俄罗斯文学本身的东西。俄罗斯文学的五大题材在现代性视域下获得了批判性的艺术阐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他在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中,“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一个框架”(即世纪性的大中国文学)、“一种追求”(即全方位的现代性追求)的思路。主张实行“晚清”和“现代”“当代”打通;“此岸”与“彼岸”打通;“汉族”“与兄弟民族”打通。提倡作全方位的现代性追求。现代性包括:社会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这三性相互关联、渗透。足以构成现代性追求的经典作品,总是以精神的深广和现象的超迈而拥有“四个维度”。大追求需要大人格,需作多种寻找。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理论缩影和主导话语,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从各自的视角给予普遍关注,结论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性问题的前提进行反思。现代性的方法论之思表明必须超越狭隘的“视角主义”走向“视域共现”;与之相关的是,现代性的多重论域之思表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领域共现”;作为哲学言说主题的现代性之思,旨在开显思入现代性问题的通路:启蒙——现代性的品格;自我——现代性的灵魂;理性——现代性的生命。可以说,启蒙、自我与理性共同勾勒和描绘出了现代性问题的全新图景。  相似文献   

6.
鲍曼把后现代看成是内在于现代性逻辑的,要理解鲍曼的“后现代伦理学”就必须理解鲍曼的“现代性”理论中一以贯之的逻辑。鲍曼揭示“现代性”的普遍性实践造成了非理性的伦理后果,而现代性自身与后现代有着复杂的关系。现代性的两个逻辑上相互矛盾的论述;普遍性实践产生的“现代文化”;普遍性假设与民族国家立法权威之间的矛盾都可以体现后现代伦理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摘要:“现代性”是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现代化”对举的人文科学范畴,它不是指客观外界事物的性质,而是指人的心性气质以及外界对象在主体对象化意义上的性质。“现代性”不是单一的性质,而是流变性所构成的矛盾性。这一特性排除将现代性视为任何具体的单一价值的立场。“现代性”运用于艺术史等人文学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运用“现代性”观念时,忽略了“现代性”首先应该作为一个中性描述性概念运用于对象。必须重视“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冲突,这尤其是艺术的特性所在。抗衡现代化一全球化的本土或传统取向。属于现代性的表现。晚清以来所有中西之争其实都以古今亦即现代性为生活世界前提。  相似文献   

8.
在“‘后’语境”下,现代性既成了面向中国文论的“提问方式”又成了它的“问题之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对“后学”思潮的接受不能完全替代对“现代性”问题的集中探讨,特别是不能替代对现代性的内在“自反性”特征的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必将最终直面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道路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深入把握现代性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当代文学理论深入文学现实的能力和整体创新发展的道路。这既是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它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主旋律。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之后,学界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认为现代化或现代性是“一元”的霸权主义偏见,逐渐被日益多元化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现实格局所否定。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时也涉及现代性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西方现代化的优势,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风格,与艾森斯塔特提出的“多元现代性”之间存在紧密性和相似性,前者是对后者的确证和超越。以艾森斯塔特“多元现代性”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的方案,一方面有助于解答现代化或现代性究竟是一元还是多元的困惑,走出“现代化=西方化”“现代性即西方性”的迷思;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道路,以新的视角探寻中国式现代性方案的独特优势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将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实施国家教育工程。有关媒体称,俄罗斯教育界将沐浴一场“金雨”。以下是2006—2009年俄罗斯为实施“国家教育工程”的投入计划。  相似文献   

11.
从超越浪漫主义理论遗产,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其实是现代性问题的基本形式,是在卢梭开启的第二次现代性浪潮中生成的。其"根源",不应以现代性的方式,在年代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寻找,而应该理解为其本质和样式。浪漫主义的"根源"就是现代人对世界的轻蔑和仇恨这种奠基性情绪。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带着俄国社会19世纪的时代烙印而产生。赫尔岑对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已经被诸多研究者认可并接受。之前的许多研究关注的“多余人”是从奥涅金这一成熟的典型开始的。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普希金之前的两部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进行研读,探寻多余人形象的萌生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编选以现代性为线索,符合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任务。同时,追求现代性意味着文学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尽管这样会使文学及其研究难逃实用目的,但以现代性的核心——理性精神来回应时代不同于以往政治实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以回应时代为灵魂,以现代性为线索,在论文集的编选上达到了形神兼备,成为论文集编选的学术规范典范。  相似文献   

14.
《花月痕》作为晚清早期狭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连接古今,不仅上承古典才子佳人小说范式,更是开一代小说的新风气,隐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它表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启了颓废气息和浪漫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由圣徒现象衍生出的圣徒题材文学在俄罗斯文学的众多题材类别中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是集俄罗斯民族文化意蕴、宗教情结、道德理想于一身的艺术综合体。俄罗斯圣徒题材文学所负载的价值理想是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审美矫正。它是人类在"现代性"危机中以价值理性对抗工具理性的重要精神资源。作为本题材文学外部表现形式的形象模式和结构模式,艺术地实现了俄罗斯民族追求上帝之真,荣耀上帝事业的伦理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后,中国关注俄苏文学。在译介和接受中,鲁迅与瞿秋白都注意到了果戈里对俄苏“写实”传统的先导意义,并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对其艺术成就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而由于审美趣味和学术视野的不同,鲁迅与翟秋白对果戈里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特点,这反映出他们为中国文学谋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各自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渊源流长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二女一男"的婚姻爱情原型模式。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两性观。阎连科在其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和《受活》中,连续探讨这种模式,形成了自己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两性观。文章运用原型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两种方法分析阎连科对这种模式的继承与革新,从而考察阎连科的两性观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进行的改革,是俄国从东方文明转入西方文明过程中的一次社会大变革。然而,彼得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却强化了国内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对外奉行帝国政治。其结果是又拉大了俄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俄国在后来的200多年间不断地落后于西方。彼得一世改革的“欧化”与“专制化”是诸多矛盾现象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