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以为,大部分中学生不怎么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有三点:①人文性缺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工具性,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没有把学生当成有巨大能动性、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②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③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把生动活泼的  相似文献   

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流派多,观点也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忽视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有部分教师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处理上,出现"忽左忽右"的现象。有时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有时上成活动课或科学课,有时上成纯语言文字课。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许多学生字音读错,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这固然与考试内容与形式有一定关系,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注重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  相似文献   

3.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饶袭龙 《新疆教育》2012,(9):140-141
初中语文新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是基础教育阶段永远探讨的一个话题,这主要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侧重工具性,教师往往容易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如果盲目追求人文性,很多教师则会花费大量精力专注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而缺乏对文本的有效阐释和挖掘。语文教学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语文课堂呈现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谢小冬 《成才之路》2012,(15):91-91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教育是否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全面创新的教育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创新教育应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语文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只有创新,才能为语文教学注入活水,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教学观念的创新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以传授知识为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只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创新,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时,更加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而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一点知识。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只把结论教给学生,却不管学生对这结论如何接受。  相似文献   

6.
<正>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且学生的学习要求全面综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给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需要教师很好地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并把相关的理论用以指引自己的教学实践,方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革新。一、教师观念要新  相似文献   

7.
语文 ,作为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既有工具性 ,又有人文性。所以 ,语文教学应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近十年来 ,语文教学主要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 ,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的文字能力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做的结果是 :语文课变成了工具课 ,失去了人文精神对学生心灵的滋润 ,变得越来越没有趣味 ,以至于学生的厌学。有关调查材料表明 :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反倒不如对数学、物理、化学课的兴趣高些。对语文这种主要的学科 ,学生为何采取这种态度呢 ?这中间有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8.
苏伟科 《教育》2013,(7):58
语文学科是一门感性学科,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语文以及教授语文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流于对文本的解读,而应向更深层次扩展,认清语文学习及教学中的误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语文这一学科,从而在学习及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为何不喜欢语文?稍稍了解一点语文教学的人,会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似乎不像先前那样喜欢语文学科、语文课、语文老师了;语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普职融通"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更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导致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因此,教学《故都的秋》时,尝试引导学生品读文中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以及一些重点语句,使其充分感受"语文味"。  相似文献   

10.
《华章》2007,(10)
语文课程有两个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由此,现代教学论便把语文教学划分为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从字、词、句、章开始,以听、说、读、写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当今已被老师们所接受.也贯彻在具体的文本解读和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但是语文课还需考虑其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讲究有条理的呈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一堂有实效性的语文课须体现三个特性:工具性、人文性和逻辑性。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不仅指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交际、表达,同时它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任务。因此,当我们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的时候,也应该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构建多彩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一、变教师讲台为生活舞台以知识为着眼点的课堂,往往是以教师的讲引领学生走的。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是为配合老师的教而存在的。于是,三尺讲台便成了老师的阵地,  相似文献   

13.
栗慧琴 《小学生》2010,(12):53-53
1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把学生识字看作是老师教字,即今天学的字怎样记,  相似文献   

14.
蓝聚林 《甘肃教育》2014,(10):72-72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还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如何把握语文课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了新一轮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既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又富有人文性的特征。对于学校教育,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它承载着学生的母语文化,而道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应把道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使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自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需有机结合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徘徊在课堂教学的十字路口:顾及了工具性,担心人文性被泯灭;强调了人文性,又怕语文课没有了语文的味。因此,当前出现了许多教师没能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出现了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6.
袁克丽 《贵州教育》2009,(12):25-26
“语文的本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今天的语文教师人尽皆知的语文课程理念。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是大家都烂熟于心的教学准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却因“人文性”遇到了过于澎湃的激情,而“工具性”遇到了过于漠视的境遇,使语文教学迷失了学科本位的方向,呈现出效率不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个人的课堂教学经验,提出把语文课教得扎实、朴实、厚实,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8.
莫云 《教师》2012,(15)
一、大学语文不能忽视工具性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具备两种功能:一是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就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各类高等院校开设情况来看,教师大多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工具性的训练。大学语文课时较少,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学生也没有什么压力,大多数教师把大学语文课变成纯文学欣赏课。因为大学语文课要求比较“软性”,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固然没有体现出来,人文性特点在短短的30-40课时之后也缺乏有说服力的效果,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  相似文献   

19.
廖曦 《教师》2013,(20):65-65
一、得宠与失宠之间:反思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矫正。课改之前,我们往往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  相似文献   

20.
一、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失之偏颇。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主要的是精神的交流、生命的对话。时下,过于强化工具性,把语文课变成了知识课或文章学习课,把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课文内容当作语文教学的惟一目标,把本来用于积累语文、锤炼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语文训练课变成了让学生“知道什么”的知识传教课。对此新大纲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引导学生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