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冯桔 《鸡西大学学报》2012,(11):107-108
《福尔摩斯全集》中一共收录了四篇中篇、五十六篇短篇,是古典侦探小说发展黄金时期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有趣的是,包括中篇在内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由华生充当叙述者,只有三篇故事的叙述角度不同。试从叙述者、视角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篇作品,即《福尔摩斯退场记》《王冠宝石案》及《皮肤变白的军人》,探讨变换了叙述角度所产生的特殊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2.
老舍与但丁有密切的文学联系 ,初读《神曲》,老舍就有了“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的愿望。“《神曲》情结”贯穿于老舍文学创作的始终 ,不同时期在主题、意象、语汇方面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神曲》情结”是走进老舍文学创作世界的一扇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研究了鲁迅小说的一个结构性因素: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五四小说的一个经典叙述方式.但是只有鲁迅最大限度地发掘它的叙述潜力。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把叙述变成一种疑问;通过并置两位等值的叙述者,鲁迅发展出一种丰富的简洁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4.
叙述者的功能在莫言的小说《十三步》《酒国》和《生死疲劳》中已经远远超出了故事。《十三步》通过多层级叙述的设置以及大量第二人称叙述产生了主客转换的叙述效果;《酒国》通过叙述者兼小说人物“莫言”的设置,实现了对批判主体的批判;《生死疲劳》通过动物叙述者的设置以及两种思想范式的矛盾冲突,探讨了叙述本身的可靠性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现代叙述学理论还相当隔膜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想当然地把小说的叙述者和作者等同起来。例如,把《一件小事》、《故乡》、《祝福》等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视为作者鲁迅本人。即便面对那些叙述者明显不象作者的小说,如以一个无知且没有同情心的酒店小伙计为叙述者的《孔乙己》等,也不会去寻根究底,至多视其为小说家玩弄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花招。但是,现代叙述学认为,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故事的叙述者小伙计“我”既是叙述主体,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人物,由于叙述者处于多重关系与多重身份之下,其叙述的可靠性问题长期困扰读者。重新梳理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事实,寻绎曾经被忽略了的叙述者的意义功能,探讨不可靠性所激发的作者与读者活动,体会作者鲁迅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过一部著名的《神曲》。在《神曲》中.但丁叙述自己迷失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他极力想走出去。到了黎明时分,远处的山顶已撒满阳光。可就在此时.前面突然出现了三只猛兽,一豹、一狮、一母狼,挡住了路。但丁进退维谷之际。古罗马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孔乙己》的叙述特征:叙述者的性格和叙述结构。由于叙述者的叙述是个性化的叙述,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由此亦使我们认识到小说更为深刻的思想主题。叙述结构的“散文化”特征,尤其使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与传统小说区别开来。这两个方面的特征,正是小说艺术的现代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按照视角的不同,语篇可以分出角色叙述语篇和叙述者叙述语篇。在同一个语篇中,角色和叙述者可能发生转换。“那场火,消防队幸亏来得早”语篇中套有语篇,其中“那场火,消防队来得早”是角色话语,而“幸亏”则是叙述者话语。  相似文献   

10.
民间叙述者是叙述民间社会的主体。《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民间叙述的相同目标下有各自的叙事特征。在构建和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小说不仅从语言风格上以方言写作为自觉,在进行民间叙述和叙事策略的选择上有着民间叙述者的确立和凸显,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和叙事人称的转变完成对民间社会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11.
但丁的《神曲》是关于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界的游历,而这三界实际上都是人死了以后的去处.也就是说,但丁所进行的是一次在死亡之国的旅行.所以,读《神曲》,始终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徘徊:但丁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道路的顶点时去做一次“死亡之旅”?他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最强盛、最辉煌的时候去面对死亡呢?因为,但丁在《神曲》中开始游历的时间是1300年,这年他35岁,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这正是人的生命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有一位东方哲人说过:“回忆、冥想、思考死亡是老年人的事,而年轻人是活泼地面对生动的世界和生命.”但丁为什么正相反呢?追寻这一疑问是我们特别是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理解《神曲》的一条门径.  相似文献   

12.
但丁在其代表作《神曲》中,描写了人类灵魂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界中的不同遭遇,以悲凉、伤感的笔触表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罪人所受刑罚都有“报复刑”的意义。《神曲》中的“因果报应”在宗教意义和人性道德上具有统一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讲善恶终有报,劝人向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课文《溪鳗》所在专题的名称《小说怎样“说”》入手,从“说”的角度指导学生从“叙述者”和“叙述的方式”两个方面品读文章。试图寻找能够将知识随文而教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小说“谁在说”以及“说什么”的前提下,学习鉴赏小说的叙述方式并探究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但丁《神曲》的救赎思想基本上属于中世纪基督教观念的产物。《神曲》不仅从总体上按基督教时间观建构了一个基督教的世界,而且主张生活于世俗中的人的救赎必须依赖于自由意志。《神曲》中但丁在探讨人类救赎过程中体现出的“类的意识”正是他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林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6):74-77,87
宋慈的《洗冤集录》作为应用性的法医学著作,适应了文艺世俗化的发展要求,向大众通俗读物公案小说的文体变迁。作品拥有一个洗冤禁暴、谨慎细致、清正廉洁的统一的叙述者形象,以“取证”作为叙述的核心事件,且“取证”事件的叙述具有故事的意义。后世的公案小说虽然不再赋予叙述者以重要地位,却在其核心人物“清官”中继承了这一叙述者形象,但是“取证”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却大大降低了。  相似文献   

16.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千变万化,使作品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叙述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是凭借其开创性的叙事手法提高了其叙事品位,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三点前提性认识--关于确立小说中人物"他"的叙述者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小说中以人物“他”的眼光叙述的作品逐渐增多,但由于受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习惯影响,人们对这个新出现的叙述者“他”不予认可,往往以文本中个别的视角越界和叙述话语不符叙述者身份来否定“他”的叙述者地位。但是我们若把“他”的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叙述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些否定理由并不能成立。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使“他”的叙述者地位得以认可的三点前提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在叙述特征上享有共同点,即以第一人称自称和拥有全知的叙事视角。文章运用日奈特有关叙述者"交际功能"理论,从叙述者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和程度两个方面着重剖析两者的差异,并试图从创作动机上探寻差异的根由。  相似文献   

19.
《当代英雄》显示了莱蒙托夫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部作品不仅思想内涵深奥,而且叙事技巧也很独特。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剖析《当代英雄》三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三位叙述者不仅推动了叙述进程,而且构成故事完美的叙事框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神曲》称“神圣的喜剧”。但诗人的悲愤忧思之情流贯始终。它既是一部忧思录,也是一部指述救赎之作。《神曲》抒发了但丁三重忧患:党派纷争之忧、民穷国弱之忧和遭放逐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