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18,(5):36-45
本文基于江苏、湖北、云南3省12县24所农村学校575名教师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学校因素、地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六个方面对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在教师个体因素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个人月收入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家庭因素中,配偶工作地点、子女就学状况等变量对其流动意愿影响显著;在工作因素中,与领导的关系、晋升机会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地理位置变量对其流动意愿有重要影响;在地区因素中,地区变量对其流动意愿影响显著;在社会因素中,社会压力、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部3省12县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探讨了教师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部地区教师流动意愿强烈,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向城镇地区流动。统计分析表明,工资待遇和职业认同感对教师流动有显著影响。教师从农村到城市、从薄弱学校到重点学校的单向流动将导致农村师资力量更加薄弱,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不合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600名农村教师进行调查,探讨农村教师职业再选择问题。调查发现,影响教师职业再选择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体、学校、政府和社会四个层面,其中,个体内在需求的作用最为明显;而且外在影响因素中,社会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明显高于学校因素和政府因素。为此,从教师规划、学校制度、社会文化和政府支持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吸引、保留优秀教师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其中教师工资是一项重要政策工具,而其效果如何有待考察。本文使用2016年辽宁、云南、贵州、重庆和广西五省市(自治区)五个县的问卷调查数据,应用投资模型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流失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样本农村教师中有17. 8%和20. 3%的比例有更换学校意愿和退出教师职业的意愿,存在流失隐患;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低于同期全国、西部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缺乏外部竞争力。教师工资水平是影响教师流失意愿的首要因素,现有农村教师生活津补贴过低,未能起到保留教师的作用;学生群体特征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等非货币性因素对教师流失意愿也有显著影响;男性教师和未婚教师更倾向于流失。  相似文献   

5.
对昭通市昭阳区461位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了农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昭阳区农村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比较强烈,不同年龄、职称、工资以及距离县城远近等变量上农村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存在显著差异。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应特别关注年轻教师,尤其是30岁以下的教师;提升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根据距离县城的远近和交通条件实行差别化的生活补助。  相似文献   

6.
教师培训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调查农村教师培训意愿影响因素为提升教师培训效果提供重要参考。对四川省广元市833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调研,采用有序多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个体因素、培训因素和学校因素对该群体培训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意愿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受年龄、教龄、职称、职务、工作胜任能力、培训态度、培训机会、既往培训师资符合程度、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形式和学校类型的影响,建议强化教师内部参培动机、构建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体系、优化教师培训需求要素和加大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倾斜,从而提升农村教师培训效果,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积极性,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与优质是保障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本研究从"积极视角"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广东省421名贫困地区教师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村教师"隐性流失"现状依旧突出;已婚、子女负担较轻、住所距离县城较近的年长高职称低学历在编教师流动意愿相对较低,"留校"意愿显著;政策实施结果带来希望,适应农村生活,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等社会、工作及家庭因素综合决定了是否愿意留在农村。基于此,应通过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设立专项教育基金调整优化编制结构,提高青年教师社会地位,加大农村教师本土化定向培养力度等措施稳定并留住农村教师。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为样本,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家庭创业情况、家庭支持、教育培训、学校支持、金融政策、商业环境、成果转化和文化规范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均存在显著影响作用,受教育程度、专业和兼职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存在显著影响作用。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  相似文献   

9.
对3714名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进行了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因素后,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效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其中有7.14%的学校效能差异来自于这种组间差异,而且城市民工子弟学校效能的组内差异要明显大于公办学校,这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低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考虑学校层面与班级层面的因素后,学生的性别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以及学生个体满意程度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善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是提高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朱云品  吴倩 《文教资料》2021,(2):154-157
本文基于CEPS(2014—2015)数据库,从制度、家庭环境、朋辈群体、个人意愿四个方面,探讨促成流动儿童对学业产生“自弃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打工子弟学校,普通公立或民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升学意愿更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流动儿童升学意愿更强;父亲职业地位水平较低的流动儿童升学意愿更强;家庭文化资本较弱的学生更容易放弃学业。同时,与朋辈群体的交往质量、个人对未来发展的自信程度,以及对期望的职业属性,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升学意愿。流动儿童的户籍类别、与家长(尤其是母亲)的亲密关系,并不会影响升学意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福特基金会课题组2008年初对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状况的调研数据,采用有序概率选择模型考察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流动儿童转学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特别是对女童、初中阶段和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负面影响更大。分性别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只对男童有积极的影响,说明流动儿童家庭可能更倾向于增加男童的教育投入;在分教育阶段模型中,家庭生活状况只在初中有显著正影响;在分学校类型模型中,家庭经济状况在公立学校和有证打工子弟学校有显著正影响。研究建议减少公立学校接受流动儿童的限制,规范收费制度,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特别是女童和高年级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相似文献   

12.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持续、规模化地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师流动问题主要源于"城市中心"教育制度、农村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家庭为本的文化传统、农村学校管理滞后和农村生源流失。因此,提出建立和健全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教育制度,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加强农村学校管理、完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地破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通道县农村教师流动情况的调查,发现当地农村教师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单向上位流动趋势,流动教师以中青年、高职称高学历、非少数民族教师为主。其主要根源在于经济因素、学校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为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有关部门需完善政策管理机制、建立教师流动保障机制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四川六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被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状况及人口学变量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整体水平较高;教龄11 - 20年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的阶段;是否为省(市)直属特殊学校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职称、教师所教学科、所承担教学及月收入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人口学变量对教师职业幸福感各维度影响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农村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相关关系及职业认同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程度,目的在于帮助农村学校管理者有针对性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满足农村教师需要的管理政策以增强其职业认同感,降低离职率。文章首先在较早研究者编制的量表的基础上经过访谈、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因子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等方法对教师职业认同量表进行了修正,得出一个包含八个维度的量表。再通过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农村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并建立了以职业认同为自变量,离职倾向为因变量二者关系的标准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省30个县10356位乡村教师的调查显示:云南乡村教师中近80%有流动(调动)及流失(改行)意愿;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呈现出"向城性"与"返乡性"两种趋向;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最为强烈;总体上工资收入越高,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意愿越弱,但学校区位的影响不容忽视。影响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子女上学及家庭生活"、"工资待遇与工作负担"、"学校位置及交通、住房条件"、"学校管理与教学风气"、"社会氛围与工作环境"。为此,须要关注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解决子女上学和夫妻分居等问题;应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保障不同层级学校教师岗位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在教师招聘时实行"家庭来源地优先"的政策,吸引优秀青年返回本乡本土从教;想方设法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为青年教师提供周转住房;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帮助乡村教师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18.
从家庭视角考察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现状,资料来源于北京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三所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问卷调查,并辅之与相关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访谈,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整体状况良好,但学校适应的各维度不平衡,适应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适应、学业适应、学校认同。另外,家庭因素独立于个人因素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据调查分析,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呈现出无序失范、单向失衡和比例失调等特征,从而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总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导致城乡教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下,农村学校管理不当,家庭本位观念和个人职业发展预期过高的影响,以及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等。为此,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加强教师流动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多渠道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0-15
基于中部16个地市的1176份新生代农民工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了二元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选择农业还是非农业的发展方式及影响这一选择的因素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属性特征、家庭属性特征、资源禀赋特征中一些因素对其返乡从事农业的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上述列举的因素中,婚姻状况、年龄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家庭是否有农业收入来源对其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性别、承包地是否流转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正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务工薪酬及其在打工过程中是否换过工作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负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收入状况对其返乡后从事农业意愿存在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