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运用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构造理论、性本能升华理论,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心理发展历程,解读济慈的诗歌《秋颂》,从中挖掘出诗歌所蕴涵的深层意义,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秋颂》这首诗的蕴意。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景化是诗歌语言的显著特征。在诗歌赏析和理解的过程中,前景化在诗歌创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秋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精品之作,语言精妙,秋日在济慈的笔下显得尤为鲜活灵动。文章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探讨诗歌《秋颂》中前景化的特征,聚焦诗歌语言中的偏离常规的变异现象,旨在深入领会诗歌内涵。  相似文献   

3.
夏弘容 《海外英语》2012,(16):197-198
作为浪漫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诗人济慈谱写了大量的诗作,其中富含了丰富的美感和想象力。《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秋天丰硕的优美场景,还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浪漫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诗人济慈谱写了大量的诗作,其中富含了丰富的美感和想象力.《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秋天丰硕的优美场景,还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济慈颂诗《秋颂》中的空间转换与时间流淌的交织与相融进行了分析,指出济慈借助自己对语言的娴熟驾驭,突破了莱辛基于模仿手段和符号的不同对诗歌与绘画所作的严格区分,以诗意的语言绘制了一幅赋形与写意绝不输于普桑《四季》的层次鲜明、意象丰富的巨幅自然画卷。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理论对现代诗歌的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新批评派所倡导的“细读法”对济慈的《秋颂》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诗中的悖论、反讽、张力等质素,从而体会其怎样通过客观意象的排列消解诗中的张力而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刘颖 《林区教学》2009,(12):44-45
诗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乐趣。本文主要运用诗歌分析的内缘方法,从结构和情感等方面浅析了济慈最后的颂歌《秋颂》,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秋之可爱。  相似文献   

8.
《秋颂》是英国烂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最后一首颂,作者应用"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等美学思想将秋季温暖、唯美的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优秀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美"著称。济慈一生对美不懈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秋颂》是济慈最为成功的作品,它描写了秋季丰收的场景,全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这项研究以"美"贯穿始终,并以《秋颂》为例分析济慈的美学观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济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寓于爱物愤世中的美——济慈及其《秋颂》和《夜莺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评论往往只是把济慈看作是表现感情和自我的“主观”诗人,有的则视他为敏感的唯美主义者,忽视了济慈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不同之处。事实上,济慈是一位对社会和政治问题十分关注、对诗和人生有许多独特见解并且在艺术上颇有建树和影响的杰出诗人。本文借鉴美国新批评的观点,采用细读手法,通过对济慈名诗《秋颂》和《夜莺颂》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具体分析,展示济慈愤嫉世道、热爱自然、渴望自由却又苦于无门的痛苦心情及其艺术构思、词句、格律和意象的美  相似文献   

11.
从济慈的《秋颂》(To Autumn)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两位大诗人在气质和诗情上颇多相通之处,而两首诗在色彩点染与动词运用方面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秋颂》是19世纪英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诗作。其主题是颂扬秋季的温暖和丰硕。从此诗中折射出诗人的美学理想:“美即是真,真即是关。”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以“新批评”所倡导的“细读法”对济慈的《秋日咏》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张力、悖论、反讽等诗歌质素,揭示作品内在的有机结构和意蕴。  相似文献   

14.
《名人传》的主人公纪昌为了成为天下第一射弓名人先后两次拜师分别学习“射之射”与“不射之射”。而下山后的他却又悟出了“射之不射”。这篇作品中蕴含了浓厚的幽默。本论拟通过分析《名人传》中的幽默来阐述其内涵——主人公纪昌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解体。并进一步剖析自我否定与自我解体的内部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许渊冲的"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的诗歌翻译理念和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诗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初步的英诗汉译翻译理念较好解决了英诗汉译过程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矛盾的问题。在这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翻译理念的基础上对济慈的《秋颂》进行的翻译以及对译文的导读说明了这一诗歌翻译理念的可行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翻译理念能对英诗汉译实践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音乐性是诗歌恒久不衰的魅力之源,是诗歌表情寄意的一种手段。在《秋颂》中,济慈塑造了一个成熟、宁静的秋天形象。诗人通过多种押韵、拟声及格律和节奏的变换等声音形式,来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增强诗歌艺术的感染力,实现了形、音、义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秋颂》是济慈的经典之作,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在诗中,诗人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歌颂了秋季的温暖和丰硕,整首诗洋溢着欢乐之情。但细细品味会发现,欢乐下面掩盖着的是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相似文献   

18.
约翰·济慈的《秋颂》和清朝晚期王闿运的《秋晓风日偶忆淇上》都可谓是十九世纪咏秋的名作代表之一。诗中无不包含着对秋天的赞美与歌颂,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传统、诗学理论以及个人性格等,虽同样是咏秋,却在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济慈的诗注重"自我"的隐蔽,是对"客观感受力"诗学主张的诠释,而王闿运的诗则重在"自我"的张扬;其次,济慈的诗中包含着无限的希望,更为乐观,而王闿运的诗的基调则为悲观;再者,济慈的诗包含着神话的典故,而王闿运的秋诗多为白描。  相似文献   

19.
沈楠 《英语辅导》2008,(4):145-148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伟大诗人,其生动形象、精辟深刻的诗学理念历来受到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济慈的诗歌和书信为依据,尝试对他的两个重要思想——"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和"天然接受力"作出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和艺术哲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希腊古瓮颂》一诗的分析与赏读,从意象、音韵及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的唯美特性。并对济慈诗歌中“美”与“真”的内涵,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