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邓兴国 《历史学习》2005,(12):36-37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近年来两国关系出现了复杂局面。中日关系何去何从?让我们从历史角度考察,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为了提高阅读兴趣,我们采用材料解读的复习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摘自《中外关系史讲义》问题一:唐朝时日本为什么大量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到中国?遣唐使和留学生在日本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举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2.
设计1 问答题 1.依据教材内容,分别说明下列四幅图(图略图一:先秦各国的钱币,图二:秦半两钱 图三:农民起义军铸币“永昌通宝”和“大顺通宝”图四:日本出土的唐钱“开元通宝”和中国出土的日本钱“和同开珎”)中的钱币,其铸造、行用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并说明其重要影响。 答:图一是秦统一前各国的货币,这是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的由来“留学生”这个词是由日本创造的。唐王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久留,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仍...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2010,(2):61-61
“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 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相似文献   

5.
我们审视中国传统绘画的文脉时,总是把“高山仰止”般的目光定格在唐宋元时期--唐时初创热烈,宋时理性成熟,元时拘谨冷逸,加进了不少“士气”。其实,宋时的文人画风气浸满进中国画的时候,已经在为这样一种消遣意味的行为注入进了文化养料,使其担当了中国文学外的另一文化风骨。南宋时北人入侵,中原文士多委屈之声,宋词中失却了唐时的豪迈与浪漫,走向嗫嗫嚅嚅忍气吞声,一股阴柔萎靡之风与灿烂阳刚之气开始在中国艺术格调中并存,且有压倒阳刚之气的趋势。相当一些中原人开始欣赏玩味这种悲悲切切的腔调,以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大江东去之外有小桥流水,之外又有“凄凄惨惨戚戚”。中国画中也有仿照这种婉约派的作品,诞生出“归隐”类作品和画风。一时间,隐逸、萧索之风浸满画坛,寒江独钓、青山隐居、古木飞泉、落霞孤雁等题材和意境被反复渲染,残荷、秋菊、瘦石、幽篁等,都被赋以拟人化的“君子”、“高士”风度。南宋画家马远,多画山之一角峰之一隅,一反唐宋山水画取大山大川全景式构图样式,“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南宋院画录》)画面上流出了大片空白。这种对空间的应用,或可被看作是上述观点的物化反映,不满于当局的南迁又无力改变命运和时局,于是把愤懑和忧郁画进画中,在构图上间接表现江山不保偏安一隅的残局,也折射出知识分子当时无奈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正>四句型小诗绝句,是一种最简练的诗体,有“古绝(句)”与“律绝”(唐绝句)之分。五言绝句(简称“五绝”),起源最早,约始于汉季,前人多称为“古绝”,五绝在唐时发展为律绝之一,而平仄(解详后)不拘的五言古绝仍然并存,但唐人五绝以律绝为多,古绝则较少。  相似文献   

7.
日本与中国都是东方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孔教文化圈。早在隋朝,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先后四次派使团人隋(遣隋使),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唐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之传统,遣使入唐,吸取唐朝文化。遣唐使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借用中国的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模仿中国,为日本民族学习其他的文明奠定了基础。近代日本“脱亚入欧”,接受“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一词系外来词,由日本人发明。早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文化、科技发展很快,东边的日本政府就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呆很久,所以日本政府第二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时,还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以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在遣唐使回国时随之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何为“留学生”?@张胜年  相似文献   

9.
著名敦煌学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先生新近出版了《唐代的经济社会》一书,这是陈先生继《吐鲁番出土文书》(参与编纂)、《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等著作之后的又一力作。该书是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十册“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之一种。书中主要以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唐代官、私档案文书为基础,探讨了唐前期施行均田制中官府的勘察田亩。检查户籍的实际过程及作用;唐后期的都受田簿与请受田制度;土地租佃契约类型与租佃关系的特点;地子的内涵及区分;民间借贷诸种形…  相似文献   

10.
唐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鼎盛的朝代,也是整个古代中国与境外、海外国家相互交往最为密切的朝代。唐王朝的先进文明,成为各国向往的文明,尤其日本自先秦至唐朝都在吸收发达的中国文明。不过,日本自古到今都有一个看似矛盾,却对本国文明极为有利的文化吸收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既无所顾忌地“拿来”外国文化、又旗帜鲜明地固守本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曲江作为唐时的一处著名风景区,多个名胜连成一片,成为了唐代长安最具魅力和风雅之所在,成为了建筑、园林、绘画、诗歌、宗教等汇聚的"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唐曲江园林的定义梳理各名胜景点并探析其中文化活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中国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时期。“日本有识之土,由于遣隋使而一度接触到优秀的中图文化,并多少吸收了一些以后,决不会就此满足,必然益加赞叹向往,狂热地试图汲取、模仿。遣唐使的派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手段。”(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第62页)以上是日本学者木宫太彦对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的高度概括。日本在“大化改  相似文献   

13.
戴军 《中学历史教学》2006,(1):14-16,66
[专题解读]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与别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从古至今,中外文化交流或快或慢,总是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之中。秦汉时期,中外交通发展,秦汉文化广泛外传。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尤其是张骞通西域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术先后西传。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时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到非洲与欧洲。隋唐时期。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日本派遣唐使来长安留学,大化改新中的制度创新,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各级学校都教授儒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在这时传到天竺,造纸术传到大食。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贞观之世拓土开边,声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至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大振亦足媲美贞观,故唐代乃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皇朝。贞观、开元以后,外国人对中国的一切均冠以“唐”字相称: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字为“唐字”,称中国本土为“唐山”。这种情形至今仍无多大变化,尤以南洋及日本人更喜欢这些称谓。唐朝覆亡后,宋元年间依然如是,而到了明清,外国人士称呼中国为“唐”依旧不绝于书。公元九世纪初年,日本弘法大师撰《性灵集》卷四说:“空海自家,试看新作者,不减唐家。”这是说他自己所制的毛笔不逊于中国的毛笔,此亦为日本…  相似文献   

15.
数学复习有三多——书本多、资料多、试题多,说其是“书山题海”也毫不过分.在进行高三数学复习时,如果重讲一次课本、一次习题,学生就会说:“炒冷饭,淡而无味,只有馊味”;若评讲试卷时,学生又会说:“吃现成答案,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说实话这种复习法确实是剥夺了学生的独立完成和自主参与的机会,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这样做,既不能跨越“书山”,也不能从“题海”中解脱  相似文献   

16.
一、渤海国时期东北亚政治的总格局渤海国时期,以唐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业文化,在当时,它是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以唐帝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东方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唐代,中国的封建经济、政治、文化是世界东方的中心,在东北亚,不仅在唐帝国版图内的渤海国等少数民族地区学习中原经济、政治、文化,“与华夏同风”,与唐“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而且东北亚的新罗、日本,亦以唐代经济、政治、文化为学习榜样,与唐频繁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的国风文化,一般指平安朝中后期(10世纪初~12世纪中叶)的日本文化。与奈良朝(8世纪)及平安朝前期(8世纪末~9世纪末)大量吸收、刻意模仿中国文化,带有明显唐文化影响痕迹的唐风文化相较,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化中出现了异于中国文化的日本特色。因此,“国风文化”意即日本式文化。其形成对以后日本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而且深远。由于这个原因,有关国风文化的研究,历来受到日本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且有一个比较固定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中学生》2010,(1):76-76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因而无法满足日本全面深人地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为此,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开始。便加派“还学生”和“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国韵心间     
<正>每每看见中华文化相关词条刷满屏幕,听见人们茶余饭后谈文化之美,我不得不思酌,屡屡感叹。从几年前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历史的神秘和厚重引来多少人流。爆红的洛天依,名字来自“华风雅韵,洛水天依”。厚重的文化,既距离遥远,又触手可及。同学背包挂着的中国结吊坠,春节喜气洋洋的装饰,温厚而温暖。文化近在身边,又远在中国每寸土地上。我来到任何一个城市,看见任何一个博物馆,都心向往之。那些宽阔的建筑里藏着各种珍宝。脚步从远古出发,“这是中国山东出土的……”“这是中国陕西出土的……”深埋在地下的那些是闪闪发光的历史。远古、春秋、战国、汉、魏晋、唐、宋、元、明、清,  相似文献   

20.
异议     
读(教师之友)1996年第5期C小语古诗中的词性变化>一文.觉得有些讹误.特提出来商椎:; 作者说“瑟”表义指一种绿色的玉。是名词.此说不对。瑟是琴瑟之瑟,乐器名。双音词“瑟瑟”才是珠玉名。不过唐以前“瑟瑟”一词指风声。唐时用为珠宝名可能是从少数民族音译过来的。<文献通考·于阗》引唐代高居晦记:“经吐蕃.男予冠中国帽,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