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4)竖折左上逆锋起笔,右下轻顿,左下轻回,中锋下行至折处,右上轻回,中锋向右行笔至底部,略上仰,右下顿笔,左下回锋。(5)短竖折竖折的写法,竖画、横画皆短。(6)撇折逆锋起笔,右下轻顿,左下轻回,向左下方弧形运笔至折部,左向短行,右下顿,右上轻回,右向行,均匀出锋。  相似文献   

2.
反捺 如同长点。其写法是逆锋人笔,边右下行边按笔,然后边提边行,至收笔处回锋收笔。但仔细分析,每一个字的提收位置多有不同。这正是它们的变化之处。如“於”字。  相似文献   

3.
正3.点法:逆入回收,饱满有力《颜勤礼碑》中点的写法比较多样,如果按收笔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收笔回锋点和收笔出锋点两类。(1)收笔时出锋一般写法是藏锋起笔,自右下向左上逆笔蓄势,再向下按笔略顿,然后向左略顿或回锋收笔。收笔回锋(有时只需有回锋意识,未必有回锋动作)的点,笔锋藏在点中,含蓄凝练。(2)收笔时回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向右上出锋。书写技法是:藏锋起笔,略顿,向右下行笔,并回带蓄势,再向  相似文献   

4.
李正然先生的行草唐诗书作,行笔流畅,提按自如,整个章法也无大问题。应当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草法不准确。如“顾、吹、渔、府”字写得不对,行书或草书均不这样写。另外,“年、惟、事、解”等字,行笔的提按位置也有问题。这主要是作者习帖较少,对于单字由楷至行、由行至草的演变缺乏了解,故在书写时轻重用笔应在什么位置上把握不准。如“事”字,这是个行书写法,但首横不应处理为点的写法。二是笔法上欠精准。草有草法,不是笔路走对就可以的。如“晚、年”二字,“晚”字“日”旁的出锋应指向下一笔“免”字的起笔,笔断意连或连笔均可。由“晚”至“年”字的过渡用笔,“年”字撇笔应有提按表现,“年”字由竖笔向横笔的转换,也应有提按表现。三是有的字用笔不要太复杂。如“关”、“带”字的竖笔,提按或左右摇摆不必过于夸张。四是章法布局上,左下角“林琴深”与印章不要构成斜线布置。  相似文献   

5.
变字游戏     
圆圈的中间是一个“口”字,请你在它的左右上下各添上两笔,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汉字。要求(1)只能添两笔,如:“口”加“十”,变成“古”字;(2)在“口”下方的只能添在下半部分,左面的只能添在左边,右面的只能添在右边。《变字游戏》参考答案1.口———左上:占;右上:台;左:加;右:叶;左下:只;右下:兄;下:另2.合———答、鸽、拿、盒、蛤变字游戏  相似文献   

6.
正5.提提,在书写时应做到头仰、腹平、背丰润。切忌出现钉头、散尾。标准提写法要领:1左上藏锋;2右下略顿;3右上轻回;4中锋向右上行笔,逐渐均匀提笔出锋。因用笔的轻、重、提、按、转折、倾斜等方面的力度不同,可将提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祭”的左上是一块肉(像“鸟兽肉”的形状),右上是只手(“■”即“■”,像手的形状),合起来是“用手拿着肉”的意思。“示”是天神向下界垂示的意思。所以“祭”就是向天祭祀,求上天赐吉免凶的意思。包含“■”这个符号的常用字只有祭、蔡、察、擦四个字。“登”的左上右上各是一个趾,(“■”即“■”像脚趾形。指代两只脚)它们与“豆”组成“登”,原来表示是登车的形象。包含“癶”这个符号的常用字较多。如登、癸、葵、澄、凳……。  相似文献   

8.
提也称挑,古称"策",有鞭策之意。写提画,就如鞭之策物(即"抽打"状),其用力在策本(起笔),得力在策末(收笔)。提画,用笔虽然简单,但在书写的时候,切不可一扫而过,虎头鼠尾。提画在不同的字中,长度和角度略有不同。一、提的写法书写提画,起笔顺锋向右下切入写点,点后略带侧势向右上行笔,边行边提笔,出锋收笔。起笔短促有力,力透纸背,提笔出锋,力贵迟涩。这样写出的提画,自然是笔短意长,势在飞动。如图一:  相似文献   

9.
<正>万事万物都有表达自己的方式。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方式,就蕴藏在“人”的写法中。“人”字虽只有一撇一捺,却是世间最难写的字。“人”字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告诉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贵在内含光华而不露锋芒。守拙不代表愚笨,而是智慧和谦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局限,以谦虚自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修身精进,才能正确表达自我。墨子虽然辩论有理,  相似文献   

10.
正射:露锋重笔作撇,顺笔稍重写短竖,竖微向左斜。轻笔写出斜右上的短横,收笔做长竖,渐重但未及足够长度时,收笔左上挑出,藏锋重笔写长点,再左撇出,藏锋重笔写右斜上的短横,收笔后重笔撇出,露锋收笔。右边"寸"字旁,先尖锋轻落笔再渐加重写短横,收笔后左上挑出露锋写长竖,中间略细,渐渐加重后横向钩出,做一个大弯弧度折回作竖长点,回  相似文献   

11.
第六讲:斜画紧结平画宽结 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是沙孟海总结出的两种北碑结字的模式.斜画紧结的构字规则,主要体现在“斜”、“紧”二字上,字势左低右高、内收外放,呈现出舒展放逸的审美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横画宽结构字模式,则字势平和,追求宽和肃穆、雍容虚静之美. 先谈斜画紧结.其结字特点是: 一、横画左低右高,呈右上倾斜之势.如《张猛龙碑》之“每”、“盡(尽)”字,《石门铭》之“載(载)”字等.  相似文献   

12.
正(10)单耳钩横折钩写法,折后部较短,与"垂露竖"相组合。(11)耳钩由横撇和小弯钩组成,小弯钩弯弧较直,形状独特,写时应谨慎。(12)横折折折钩由横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折和横折钩搭接处的形状。8.点点的形态虽小,书写时切忌模棱两可、随意为之。亦忌要领错误造成形状怪异。标准点写法要领:(1)左上轻逆笔,(2)右下短行,(3)右下顿,(4)左上回锋收笔。欧体的点,起笔藏锋的笔画较少,多数为切笔入纸,右下略  相似文献   

13.
课文中有些汉字笔划较多,学生常常写错,而且往往是一错再错。如:蠹、穆、赢、羸、嬴、蠃等字,为了让学生牢记这些字的写法,我就根据这些字的特征,把它们分解开,编成顺口溜。如“蠹”字,编成“一中头,宝盖腰,石头底下两虫叫”,“穆”字编成“禾白小三撇”,“赢、羸、嬴、蠃”等字则分别编成顺口溜,“亡口月贝凡”“亡口月羊凡”“亡口月女凡”和“亡口月虫凡”,这样特征分明,记忆牢固。 汉字中还有一些字,字形相近,很容易混淆,如“戍、戌、戎、戊”四个字,“己、已、巳”三个字,仅一笔之差,稍不注意,就会搞错,我便将这些字进行归类,编成顺口溜,帮助辨析,巩固记忆。“点戍(shù)横戌  相似文献   

14.
四、偏旁部首 该部写法形态各异,如“何”字用楷小撇、“但”字用直撇、“信”字用弯头撇、“伏”字用重头撇。竖笔或长或短,或直或曲,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5.
一、学习要点了解本文“于”“其”的用法和因事见理的写法。认识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二、自读指要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带点的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音“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本文“其”用得很多,阅读下面带“其”字  相似文献   

16.
长横 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如“不”字的上横,中部略按。从位置上,又分上弧横、中弧横、下弧横。居上时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则皆承载其上(如“五”字),中长横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著”字)。从形态上看,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果”字)等。  相似文献   

17.
刘维友先生的"地到山登"联语在泰山极顶有之,原为安丘王纳所作.刘先生此作有书写性情,用笔能走起来,用墨也不错,这是习书的良好素质.要改进的地方是:第一要很好地临帖.从作品看,作者临帖不多,几乎没有帖的影子,所以书法的法度还谈不上.仅在用笔上,就存在一些不足,如"到、我"二字点的写法,"山"字竖的写法,"天"字横的写法还须改进.第二是需要正字.作品中"到"、"我"字写法不准确.第三,引首章宜盖在"地、到"字之间,名章一、二章之间应空一章位置.  相似文献   

18.
“尘”字的字形演变经历了籀文(大篆)→小篆→楷书①→楷书②→简化字五个阶段。“尘”是个会意字。籀文的写法是三只“鹿”成“品”字形排列。上边一只“鹿”的左右两侧各是个“土”字,组合起来则为会意字,表示群鹿在飞奔,地面上的泥土扬起来。因此,“尘土飞扬”里的“尘”用  相似文献   

19.
(一)认真艾子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②于田舍。有老父③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④,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注释】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②浆:解渴的薄酒。③老父:老年的男子。④达:通达事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执子乞浆于…  相似文献   

20.
正(2)细腰钩竖钩用笔,中锋行至钩底,中部略细。(3)短竖钩竖钩用笔,略粗略短。(4)戈钩左上轻逆,右下顿笔,中下轻回,中锋弧形运笔至钩底,中部略细,轻顿,右上出锋。(5)弧弯钩左上轻逆,轻转右下按行,呈弧形,略左下行至钩底(中前部完成大弧面),钩出。(6)卧钩切笔顺势入锋,弧形运笔,由轻而重至钩底,略顿,翻笔左上迅速出锋。(7)竖弯钩竖法至弯处,保持中锋行笔,弯后行笔逐渐按笔至钩底,轻顿后向上出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