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璇矶图》的文化蕴含前秦行坚(公元357-384年)时,苏惠(字若兰)在秦州所作《回文漩玑图》,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篇奇文,总共840字排成的一个方图,从中可以读出数千首诗来①。南朝诗人江淹《别赋》云: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大首》之第一首云:书织回文锦,无固守陇头。思君甚琼树,不见方离忧。梁元帝(寒闺诗):乌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池水浮明月,寒风送1寿衣。愿织回文锦,因君寄武威。又其(荡妇秋思赋)云:妄怨回文之锦,思君出塞之歌。债信(乌夜啼》诗云: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  相似文献   

2.
《死水》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同属于现代新诗。单从标题来看,就可以猜出这两首诗写的内容截然不同,《死水》显然是一个意象,它另有所指;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明显是实写一个人物,诗人直呼其名。在直观上,两者有着相当显著的差别。前者整齐划一:全诗共五节,每一节四行,每一行九字;若再仔细辨认,还可以看出每一行的九个字(九个音节)中,都是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而后者没有定节,节中又无定行,行中又无定字,但读起来同样很有节奏感,因为它具有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内在的韵律”,即通过“情绪的自然消涨”[1]而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也就是戴望舒所说的诗情上的抑扬顿挫[2],籍此,不看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死水》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现代自由诗歌。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学习》2009,(10):40-40
中国人对月,自古就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月圆是歌,月缺是诗。许多大文豪都喜欢写月,用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5.
扇子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楼梦》一书中描写的扇子以折扇为主。中国折扇起源于北宋时日本、朝鲜的传入。《红楼梦》运用折扇对丰富人物性格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即以写折扇来表现人物的深层性格,借此塑造典型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7.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8.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写的一篇小品,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有人说它是“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吴战垒《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实为公允。这篇文章写了在连续下了三天大雪后,作者晚上独自到西湖湖心亭看雪及在湖心亭与客饮酒的经过,重点描绘了西湖的雪景,把白雪笼罩下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静中有动,寂中有声,生动活泼,清新简洁,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结尾的“痴”字,写尽了作者及二客对西湖雪景的痴迷。  相似文献   

9.
凡是论及李白的诗歌,几乎都认为它具有“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致对其悲怆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在他可编年的943首诗中,悲怆诗473首,豪放诗57首.比例是8:1强。他的悲怆诗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内容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例如《将进酒》《北风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月下独酌四首》《丁都护歌》《登金陵凤凰台》  相似文献   

10.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般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岁暮,实际上应系于天宝十三载(754)十二月.《去矣行》一般认为作于杜甫已经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而决心放弃之时,实际上应适当提前,至少要提到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官定后戏赠》一诗之前.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一课主题与音乐部分历来为教者重视、称道,笔者在实践中也一直高度重视,但本节教者力图从诗的角度,还原意象,体味意境,深化情感,以情感为突破口,并设置精彩细节,期待新的教学火花。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把握;(2)了解、运用意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抓住意象,感受悲凉的意境,深刻体味诗人郁结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悟情感的逐层递进,深刻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教学过程【导语】唐朝有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唐宣宗李忱,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诗是这样写的(投影诗歌)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显然诗中提到的诗人是—白居易,诗中提到的两篇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这首皇帝赞颂胡儿能吟的《琵琶行》大家也认真学习过,你曾因怎样的感动记住了哪些典型形象、典型音乐、典型境界、典型氛围、典型感情?【情感一探】自居易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显然,同学们记住了言(语句)、声(音乐)、实(主题)而最重要的根(情)却印象不深,让我们从诗的角度再次品味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3.
诗眼     
考点分析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两句中,“凉”表面写“床凉”“天凉”,其实是写“心凉”,写心境的孤寂;“缺”表面写“树有缺口”,其实是写“人有缺憾”。“凉”“缺”二字弦外有音,一语双关,明则说此,暗则说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落寞与无奈。  相似文献   

14.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崔颢到武汉黄鹤楼时,曾经写过一首名的《黄鹤楼》诗。后来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诗情洋溢,正想写首诗时,一抬头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就情不自禁地读起来,并拍手叫道:“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佩服之余,也打消了写诗的念头,只挥笔在崔颢诗后题了十四个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相似文献   

15.
沈德潜说过,曹操诗有吞吐宇宙之象。(《古诗源》卷五)笔者以为此语可谓知音。恰巧《短歌行》最后一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露出作者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下我们就借用“吞吐”二字来赏析此诗的美。  相似文献   

16.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18.
明义《题红楼梦》第七首第二句是"不记金钗正幅图"。有人怀疑"正幅图"是"正副图"之误。钞本写的是"正幅"。《牡丹亭》里有"金钗"入"图"。对《牡丹亭.幽媾》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风流幽会,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宝玉在梦中和金钗(小名"颦颦")的风流幽会。对《牡丹亭.写真》里的杜丽娘的题诗和柳梦梅的步韵,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了宝玉在梦中对金钗的题诗而步韵。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宝玉梦见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多幅图(十五幅图)。明义可能运用了"正"与"整"通假的知识。宝玉、颦颦与柳梦梅、杜丽娘,皆为"情痴"。《石头记》第51回薛宝琴的《梅花观怀古》,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可能是宝玉写的"步韵"诗。  相似文献   

19.
《石鼓》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字。对《石鼓》的创作年代,唐宋以来历代学多有争议,然《石鼓》作于秦宣公四年当无可置疑。《石鼓》诗是《诗经》时期狩猎诗的精品,其本身也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历岗 《小学语文》2007,(4):53-53
问:《古诗三首》(义务教育六年制12册10课)中有王昌龄的《出塞》诗,我们在古诗中还见到《入塞》《塞下曲》等诗题。请问《出塞》《入塞》等诗题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