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是思政课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向度。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国际国内矛盾极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高薪养师",促进思政课教师回归本位,"保证出路",促进大学生回归本位,"净化环境",还大学生一个健康的"磁力场",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思政课"教学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学生利益要求的向"私"性与国家利益要求的向"公"性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大众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理论的简单性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学生求新求异心理与理论的枯燥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这些矛盾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科学发展,以生为本,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创新,积极化解矛盾,迎接挑战,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高校深化"原理"课教学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实现大众化,在整体上应坚持"三个目标":知识传授、方法论教导和意识形态引导。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上做到"四个贴近":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需求、贴近教师的能力和特长。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上做到"四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下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阶段性教学和长期辅导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就依据我国国情,明确提出:思政教育要秉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提高中职生的政治素养,应对其思政教育采取“严格要求、突出重点、突出主题”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转变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对中职生思政教育进行改革。结合中职学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贴近、形式贴近、手段贴近,并对未来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学为人师,身正为范",师德作为教师职业的道德准则,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教师正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生力军,在新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80后"也正显示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在师德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群体的弱点和缺陷。文章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的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年一度的物理学科"小高考",为了强化考前复习课效果,作者结合自己2011年成功应对"小高考"的经验,总结出高效的复习方法:三段各三步教学法。采用三段各三步教学法,教师可以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从而达到"争A灭D"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教学都应该渗透“活动”教学思想,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活动”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使“思政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思政课”教学具有吸引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善用“大思政课”能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铸造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魂,“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夯实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根。践行“大思政课”理念,要因材施教:培养“大先生”,建设善用“大思政课”育人“大队伍”;因事而化:化用新时代“大事件”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时而进:开展凸显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以及“互联网+”新态势下的思政课创新教法;因势而新:建设“大课程”体系,搭建思政课教学“大平台”,应用协同育人“大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明 《考试周刊》2012,(83):28-29
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发现文本特质,抓住文本特质教学进行一课一练,一练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语文老师要练就一双能发现文章特质的慧眼,善于学会沙里淘金找到其特质,教学中抓住特质"气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抓住特质"规则",步步深入、积淀人生;抓住特质"想象",自主体验、潜移默化,让学生进行听、说、读、思、写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深层次的、根本的问题是实现"三进"中的"进头脑"问题。本文从认知规律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思政课实现进学生头脑的制约因素,在政策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的基础上,从思政课建设主体、教育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三个维度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文章得出了唯有"真心",即学校真心建、教师真心教和学生真心学,是破解思政课"进头脑"难题的根本途径与法宝。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思政课”工作方案的提出,思政课建设整体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四个自信”是引导学生认识当今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四个自信”的学理研究还不足以支撑起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为更好地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在学术层面拓展“四个自信”的理论深度与广度;在实践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现实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五环三步"教学研模式是基于校本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模式。"五环",即备课、演课、上课、评课、反思;"三步",即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实践。该模式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五环"与"三步"的有机融合,旨在构建高效课堂,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9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情感淡薄且了解肤浅,共产主义理想模糊,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认同感较差,对高校思政课有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课必须创新思路。首先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其次要注重人文关怀;第三要切实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第四要上好社会实践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对"90后"大学生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4.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指引和现实要求。“老西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两者在价值导向、内容倾向、行动指向三个方面高度契合。“老西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历史性与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争当大先生以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合力,重塑大课堂以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搭建大平台以强化“大思政课”育人功能,创新大评价以落实“大思政课”育人效度等方面,提升“老西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亦需完善课堂教学法。"灌输式"、"启发式"和"自觉式"等教学法是"思政课"教学缺一不可的教学方法。在"三式"教学法中"自觉式"教学法尤其重要,其作用重心应在实现学生的"学习自觉"方面。"思政课"教学双方协力做到"三式"教学法的统一,方能保障"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打造思政“金课”,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打造高水平思政课要把握思政课的本质,以“六要”为导向,依据“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原则,以“大思政课”的视角为拓展点,建设“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思政课。这既有助于思政课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又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最为学生所"熟知"的一门课,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实施"小组参与教学模式",把一个教学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次上课安排一个小组在限定时间内讲述一个问题。这种简易可行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贯通"课前准备"、"课堂听讲"与"课后总结",达到"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衔接,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该课程必须注重实效性、政治性、方向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思政“第一课”已在高校生根发芽,形成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新常态。思政“第一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呈现教学选题个性化、教学内容导向性、教学组织联动性的特点,发挥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学生爱校荣校情怀、为思政课带来新风、凝聚思政工作合力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系统打造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态体系,高校应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打造沉浸式、大数据、故事化、协同式思政课堂,围绕“一课一品”、打造“三大课堂”、构建“五位一体”,不断探索高校思政课“135”育人新模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凸显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