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的信任是报纸生存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①马克思在1843年1月为《莱茵报》驻摩塞尔记者辨护时提出的这个重要论断,至今仍有它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来说,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然而,报刊尤其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报纸,究竟应该如何取得人民的充分信任,却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解决这个课题,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行认真的  相似文献   

2.
一张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决定着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而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又决定着报纸的传播效果。为此,每一家报纸都要时刻注意读者的反应和评价,力争提高读者的信任度,扩大传播效果,增强社会效益。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题为《我们的心愿——就人民  相似文献   

3.
曾写过一篇论文,提出创品牌,是报纸走向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今年6月中旬,去了一趟美国,更有了一个想法:报纸要上市场,报人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报刊的公信力。因为读者认品牌——名报刊、报刊的名专栏、名记者名作者写的文章,都像消费者认品牌一样,这里都有一个吸引他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他对这个品牌的信任,而众多消费者(含读者)的信任,既是品牌赖以产生的基石,反过来也是品牌产生效应的原因。 公信力就是这么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出版业的社会信用要素 信任是商业的灵魂,也是现代出版事业的灵魂。马克思曾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代出版业。一般来说,现代出版的社会信用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编辑的信用。编辑与出版、发行之间,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是互存的关系。而这种互存和交往如果建立  相似文献   

5.
无形资产的损害与流失如果报纸说假话,不坚持真理,舆论不公正或制造错误的舆论,这家报纸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它就会失去读者的信任,它的无形资产就要遭到损失。如果报纸内容平平,不敢触及重大社会问题,不关心群众的痛痒,群众就会对这家报纸失去兴趣,这家报纸的社会影响就会日渐消退,它的无形资产就会逐渐流失。报纸无形资产是通过以下渠道流失的:  相似文献   

6.
郑磊  窦克林 《青年记者》2009,(22):87-88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记者,其新闻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本”思想,主张“报纸是人民的喉舌”。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反映人民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声音和表达人民的感情,要真正做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定义新闻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他就是范长江,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改革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报纸必须对此进行宣传。但是,由于中国青年报的性质所限制,我们不能像别的报纸那样做文章,而必须考虑读者(其中一大部分是20岁以下的青年)的接受能力和阅读心理、兴趣,必须通过宣传使青年理解改革,认识改革,鼓舞、激励他们投身到使祖国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事业中来。去年,我们报道了典型人物1,700多人,其中相当多数是青年改革者。通过对他们的改革实践、他们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如何克服阻力的  相似文献   

8.
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马克思必须承认报刊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不能也不应该由于专横暴戾而丧失掉。应当从规律出发说明偏离,而不是相反,从偏离出发说明规律。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马克思我们的政治意识越发展,舆论便越自由和越响亮。——恩格斯  相似文献   

9.
报纸要有读者。一张报纸和读者的关系如何,对它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无产阶级报纸来说,读者问题更具有特殊意义。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报纸都是党领导的,“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报纸的宗旨。在我们看来,人民群众既是报纸的服务对象,也是报纸的主人。我们总是把正确对待群众、对待读者,自觉地提高到原则高度,把它看成是世界观问题,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其次是我们党报的任务,一方面要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  相似文献   

10.
报纸也好,期刊也罢,都要讲求可读性。 道理很简单。报刊送达读者手中,看与不看,全在自愿。这种非强制性精神灌输,决定了报刊必须首先吸引读者,愿意看下去,由入眼到入脑,才能影响其精神世界与活动方式。这个本属常识性的问题,近年来之所以倍受关注,成为新闻出版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盖因在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中,报刊出版业同样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挑战。如果某家报纸或刊物,可读性不强,恋不住人,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因而根败枝枯叶黄,最终从报刊之林中消亡。 “可读性”是什么?能给这个问题以权威性回答的,当然只能是读者自己。读者是“上帝”,编辑是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探讨报纸等新闻媒介是否有商品性,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令人瞩目。现将有关论文的不同观点摘要予以介绍。 吴鸿业在《新闻动向》第三十期撰文说,五六十年代,一位教授提出过报纸的商品性,但对报纸根本属性的传统解释没有根本的突破,认为报纸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诚然报纸是精神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但报纸的商品性也是不容否认的。报纸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两重性:它能向人们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是它的使用价值,报纸又是通过流通(即买卖关系)到达读者手中,读者付出了一定量的货币,这就是它的价值。因此它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不能因为报纸有政治性、思想性就否定了它的商品性。报纸作为信息载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者指出,正视报纸的商品性,有利于报业间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承认报纸的商品性,意味着办报者心目中首先要有读者,要为报纸间的公平竞争和整个报业的真正繁荣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于办报人来说,读者即市场。因此不妨说“心中有读者”实质上就是“心中有市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属性,但它终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买报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你提供的新闻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读者从中不能获取有益的营养和精神的愉悦,你就会遭到冷遇。如果做到了“心中有读者” 或者说“心中有市场”,那我们就会自觉地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写新闻、编辑新闻,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新闻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3.
我们报纸的形象并不乐观从数量上看,我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的发展速度虽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但从我们自身的历史出发看问题,我们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如果不只看数量,而到读者中去考察一下,我们的报纸的形象则很不令人乐观。报纸的发行数字最大量的是公费订报,如果取消公费订报制度,这一数字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文摘     
报纸仍为“第一传媒”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同志在”《中国报刊月报》1995年第8期上公布了该所不久前作的一次全国报纸读者调查情况,总体分析表明,报纸仍是我国读者居第一位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绝大多数读者信任的“第一传媒”O尽管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巨大,但是在帮助读者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方面仍不如报纸。[q此,电视和书籍只能居于第二位。在现有的读报者中,约有一半的人自己不订阅报。个人自费订阅最多的是文摘类报纸、晚报、周末报或者娱乐性报纸。调查表明,人们接触年最高…  相似文献   

15.
视窗·方法     
●读者群体是个模糊概念北京青年报原社长崔恩卿在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首期全国报纸编辑策划与创新提高班的演讲中提出:读者群体是个模糊概念,它不可能精确。综合性报纸千万不要走所谓高端、尖端路线,不能走高精尖。报道刘晓庆,绝不是为了给刘晓庆看,而是为了给刘晓庆的影迷看;报道企业家,也绝不是为了给企业家看。不要以为企业家关注你,认为你报纸好,就一定是好事,真正买报纸的是大众。有钱有势的、坐机关的是不买报纸的,买报纸的还是那些坐地铁、坐公交的普通老百姓,都市报的零售大部分还是卖给了这些读者。崔恩卿说,他在北京青年报时,对这…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指出:"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报刊在有机地运动着,差错也一定会被揭示出来,隐瞒是不明智的;而报刊在有机地运动着,也为报纸纠正差错提供了便利,纠错将变得轻易而举.报纸公开认错纠错,尤其是读者的挑错被媒体采纳发表,无疑是在保障读者的表达权,同时也是对读者知情权和监督权的保障;而编辑部和读者之间的制度性的沟通互动,形成了"开门办报"的格局,实际上也保障了读者的参与权.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9,(1)
图书有书评。文学艺术有文学批评。那么,报纸、期刊有没有报刊批评学?实际上,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应该构建报刊批评学的理论体系。现在是付诸实践的时候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报刊评论工作。早在1951年3月21日,新闻总署、出版总署就发出过《关于全国报纸期刊建立书报评论工作的指示》,指出:“在报纸、期刊上经常发表对各种出版物(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美术出版物、挂图等)的批评,介绍和有评论性的消息,是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工作。”指示认为,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日渐增涨,出版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籍报刊出版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在大多数的报纸、期刊上还没有经常发表出版的评论。许多好的出版物,好的报刊文字,好的编辑出版方法,不能得到推荐。也有许多不好的出版物,不好的报刊文字,不好的编辑出版方法,没有受到适当的批评,以致其中或大或小的错误没有引起作者、编辑者、出版者、发行者和读者的注意。这就使读者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也使出版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监督。针对上述情况,文件对全国报纸期刊加强书报评论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的规定精神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本刊从今年起设置“报刊批评学”专栏,倡导探索报刊批评学的理论体系,希望读者广泛参与。来稿一经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阅览室要做好读者咨询工作,就必须保持所订报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体会是:既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又要做好报刊的征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报刊的利用率。在为读者查找报刊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报刊开了天窗、撕掉了页子,少数报刊还全张整册地被拿走了。今年上半年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阅览室订购的53种报纸,六个月应退架6834份,实际退架只得完整无损的报纸6678份,共丢失损  相似文献   

19.
95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在第九版“读者之友”刊出了“人民日报版面设置及分管部门一览表”。该表就贵报的部门、版名、出版时间、版次及主要内容或栏目甚至电话号码都一锅端给了读者。当我们这两位有着该报10多年“报龄”的读者一看见“它”,就立不可待的用剪刀将“它”剪下,公正地粘贴在各自的报刊剪贴本上,并大叫了一声《人民月报》对读者真是“绝”了。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党的至关重要的宣传工具,是党的喉舌,同时又是党和政府沟通群众的媒介桥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起着举足轻重不可代替的作用。新闻媒体如何才能更好地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读者对报刊质量如同对待其他商品一样日益挑剔,这就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认为编辑就是对来稿进行编编改改的认识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报纸编辑,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进而影响整个报纸的质量。那么,要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做个合格的编辑,就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钻研业务,做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