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行政诉讼法》将行政合理性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加入WTO的新环境下。排除行政合理性司法审查的合理性值得怀疑。通过分析排除行政合理性司法审查的不合理性和行政合理性司法审查的意义,进而提出行政合理性标准的确定,从而主张对行政合理性进行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2.
以《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解释》的规定为依据,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和总结,阐述了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对象、强度、依据、标准、方式和结果;对该原则的相关理论和法律规定进行了质疑并总结:第一,"特定对象"、"单方行为"不应该成为界定具体行政行为的标准;第二,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的司法审查属于合法性审查,而不是合法性审查的例外;第三,具体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并不排斥人民法院对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等抽象行为有一定的审查权;第四,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与《行政诉讼法》第38条、《行政复议法》第7条、第28条的冲突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终局裁决司法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诉讼法》将行政终局裁决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加入WTO的新环境下,行政终局裁决的合理性值得怀疑。本文笔者通过分析行政终局裁决的不合理性和行政终局裁决司法审查的意义.进而主张对行政终局裁决进行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中行政诉讼受案的规定,对我国司法审查行政行为的受案范围的局限性、司法审查行政行为受案范围的扩大等问题予以分析和探讨。在目前的行政立法过程中,应将抽象行政行为、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自由裁量等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在受理行政案件时一般遵循法定原则;在行政立法上,我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均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可诉范围之外。这种诉讼体制严重妨碍了公司政治权利的保护。建议顺应大多数现代国家简化司法审查形式、扩大司法审查范围的发展趋势,对行政受案范围采取非法定原则,将大多数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在受理行政案件时一般遵循法定原则;在行政立法上,我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均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可诉范围之外。这种诉讼体制严重妨碍了公司政治权利的保护。建议顺应大多数现代国家简化司法审查形式、扩大司法审查范围的发展趋势,对行政受案范围采取非法定原则,将大多数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是行政诉讼庭审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行政诉讼庭审中区别于其它诉讼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如何正确确立行政诉讼庭审中合法性审查的标准是搞好行政诉讼的关键。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面较宽,根据我国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和特有原则及基本原理,笔者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件:即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航胃主体合法,是指行…  相似文献   

8.
从1598年英国的鲁克案中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判决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将行政合理性司法审查制度逐步推向了成熟。而目前,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仍以对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为原则,以审查行政行为合理性为例外,司法审查行政合理性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对这一制度的建构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这一规定说明,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适当性,换句话说,也即不适当具体行政行为不具可诉性。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并不符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理论以及法的价值要求,因而,笔者认为,对不适当具体行政行为,应允许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亦应对其进行审查。 我国行政诉讼法之所以规定人民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不审查其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在于立法者认为,根据宪法规定,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裁定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争议属于审判权的范围,而确定行政行为是否适当、是否合理,则是行政权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按照行政救济的基本理论,行政主体实施的大多数公务行为均应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相对狭窄。所以,在修改《行政诉讼法》时,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加大对公民权利,尤其是对公务员权利保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1999年《行政复议法》颁行,我国独立的行政复议制度正式建立,《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法》的冲突也随之出现并逐渐突显,二者在审查行政行为方面、具体行政行为方面、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方面、救济权益方面和排除受理方面等审查范围的规定上严重脱节,既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能使行政权的运行受到全面审查和有效监督,有悖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因此,必须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规定,实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有效衔接,达此目的现实而有效的路径有二,一是弥补行政复议制度缺陷,二是扩大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的《行政诉讼法》已经不能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修改时应引入调解机制、增设简易程序,扩大受案范围、增设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3.
1989年4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权起着重大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的《贯彻意见》、《若干问题解释》对此又作了完善,笔者认为,应依法保护诉权,健全行政诉讼参加人制度;借鉴外国经验,丰富我国法院行政判决形式;明确举证责任的分担,完善举证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审判"依据"地方性法规,但《立法法》与司法解释却有不同的规定。司法实践并不认可地方性法规的审判"依据"地位,表现为适用上位法而绕过地方性法规,直接评判地方性法规的合法性等。文章认为在行政审判中,地方法院应主动审查待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合法性,有权在个案中不适用违法的地方性法规。最高院应取得确认地方性法规违法的权力,可以宣布违法的地方性法规无效。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将滥用职权作为法院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定理由,为防止行政权行使的肆意提供了司法保障,但是在我国当下的现实中,无论是行政法理论还是实务中,都对"滥用职权"的认识存在纷争。本文试根据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分权制衡,界定滥用职权司法审查的界限与深度,以期明晰在司法审查中法官需要把握的适用标准。  相似文献   

16.
浅析行政审判中的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是行政诉讼特有的制度设置,这是因为中国行政诉讼法强调“公权不可处分“.但是,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正常撤诉现象表明这一制度存在着弊端.调解制度应在行政诉讼中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的性质为监督权和救济权,而公民上访的实质便是控告申诉,其应属于救济权,即"获得权救济的权利",本质为诉权。当下,上访作为一种无奈的控诉,至少是一种替代性矛盾处理方式,应尽快修改《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特别是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而为宪政视角下的信访治理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在应松年教授主持制订的《行政程序法(试拟稿)》中关于行政合同之规定,实际上蕴涵了内部行政执法责任状是行政合同的可能性,而学界对内部行政执法责任状的性质认识并不一致。内部行政执法责任状是否是行政合同以及应否纳入立法调控视野,必须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内部行政执法责任状中,有的是行政合同,有的则是借助了合同外形的内部行政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