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语文教研活动,教材为《蚂蚁和蝈蝈》,这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蛔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自身前后情况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本文篇幅较短,却富有教育意义。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富有儿童情趣,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整篇课文不管从文字还是插图都给人以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王鹏 《教师》2011,(11):36-36
一、教材分析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一、案例背景《蚂蚁和蝈蝈》是我在校内开展的一节公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本中的一篇童话,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从而告诉人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一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初始阶段,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理解力较弱,因此,理解课文内涵、揭示课文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他们思维活跃,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所以教学方法要新颖、有趣、高效。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它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生活习性。告诉人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本文篇幅虽短,但神态描写十分生动传神。文章通过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苏教版教材无论是编排思想、编写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蚂蚁和蝈蝈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命运,告诉小朋友: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是一篇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好课文,篇幅虽短,但描写十分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7.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语文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因为这篇童话抓住了儿童的心声,通过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爱劳动”蕴涵在生活的场景中,所以学生很感兴趣。童话写的是由于蚂蚁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全文形象地描绘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充满了儿童情趣。  相似文献   

8.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蚂蚁和蝈蝈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命运,说明辛勤劳动才能生存,而懒惰只会导致死亡。这是一篇集教育性、趣味  相似文献   

9.
一、蚂蚁和蝈蝈[江苏教育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蚂蚁和蝈蝈在夏天进行不同的活动,在冬天里就有不同的结局。通过对课文学习,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青年教师卢晗执教该课主要采用引导式,以问题引入和仿照句式训练说话来进行。]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1、2自然段,并思考:夏天,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生:蚂蚁在搬粮食。师:它们怎么搬?课文是怎么样写的?谁来读一读。生1: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师:谁来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2:这位同学读得有些不连贯。(…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有很多词和句,不需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个个都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有心人,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怎样学。我以《蚂蚁和蝈蝈》这课的第一教时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在备课时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在寒冷的冬天悲惨死去的故事。在特级教师王兰、刘军老师亲自指导下,第一教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让学生读懂、读好课文;识记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其中7个生字要求会写;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使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大单元整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破语文学科知识逻辑的束缚,以儿童生活为指引,整合语文教学材料,让语文教学沟通学校与社会、知识与生活、课内与课外。1.让课堂成为游戏精神生成的场。苏教版一下《蚂蚁和蝈蝈》是一个童话故事,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却因为懒惰差点在冬天丧命。《田鼠阿佛》是美国儿童文学家李欧·李奥尼创作的经典故事,阿佛,一只看似懒散的田鼠,当别人在为寒冬  相似文献   

12.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本片断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蚂蚁和蝈蝈由于各自的不同表现而导致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组文艺随笔,共有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内涵比较丰富,其中,《咬文嚼字》讲的是写文章或阅读应该注意“炼字”的道理;《读(伊索寓言)》揭示并嘲讽某些社会现象;《说“木叶”》解说和阐发了一个文学意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这些文章很少抒情,重在讲知识或道理。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们普遍认为这一个单元的课文比较难上。难度在于:(1)文章知识内容较杂,不知如何操作才更简捷有成效;(2)课文较长,不适合朗读,学生觉得枯燥;(3)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学生,有理解难度。  相似文献   

14.
杨明泉 《陕西教育》2007,(10):25-26
一、教学总体设想《绿色蝈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的导情是把作者蕴涵在课文中的情感传导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化成画面,并将把情感导入到画镜中,从而沟通与作者的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如果要真正做到既"传道"又"导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境生情可利用挂图入境激情。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教学"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段时,如何让学生体会蚂蚁享受勤劳换来的幸福与满足,蝈蝈体验懒惰带来的痛苦与后悔?可以巧用插图:师:一个"躺"字不足以表现蚂蚁的幸福与满足,一个"又冷又饿"  相似文献   

16.
赖丽华 《江西教育》2003,(11):29-29
柳州市景行小学戴蓓老师给学生上语文课《蚂蚁和蝈蝈》,让孩子们一部分扮成蚂蚁,一部分扮成蝈蝈,随着老师的朗读,表演冬天里的蚂蚁和蝈蝈有什么不同。老师的课文朗读完了,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有几个演蝈蝈的小朋友,竟躺在地上不肯起来。课后,一位学生走到戴蓓老师的办公室,对她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蚕和蚂蚁》,现在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对于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究竟怎样理解,大家的看法不一。一种看法认为,这篇童话通过对蚕和蚂蚁的描述,形象地揭示了两种社会制度下劳动的不同意义。“蚕国”是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写照,在那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那条不愿吃桑叶的蚕是蚕中之觉悟者,“人”则被比喻为压迫者、统治者;“蚂蚁国”则是新社会的写照,在那里,没有剥削压迫,人们平等劳动,生活美满幸福,劳动、工作有了全新的意义。另一种看法认为,课文通过对蚕和蚂  相似文献   

18.
问:《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饱含着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9.
刚步入小学不到一年的孩子天真、幼稚,常人觉得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我口表我心".可一节语文课上学生的表现却让我大跌眼镜. 那天,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学习《蚂蚁和蝈蝈》一文.课堂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领学生交流:(1)夏天的天气给你怎样的感觉?(2)如此炎热的天气你最想干什么?(学生回答:吃冰棒,喝冷饮,待在空调房)(3)读读课文,看看蚂蚁、蝈蝈在炎热的夏天分别在干什么.评价一下"搬粮食的蚂蚁,乘凉的蝈蝈".(学生:蚂蚁很卖力、很累、很辛苦;蝈蝈很舒服、很快活、很惬意)至此,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已品读完.我没有及时安排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相似文献   

20.
《群鸟学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猫头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只有耐心学习的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课文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学本领如果不虚心,没有耐心,就什么也学不成。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一要认真读懂课文的每一句话,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二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朗读训练。教学这篇课文,要充分体现阅读课“半扶半放”的课型特点,以指导学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