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体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以快乐运动为手段,旨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体育观,已成为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向。本人从体育教学改革向终身化、快乐化、健康化的转变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学校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宗旨“终身体育”是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终身体育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使之终身受益。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本文主要指高校、高师、中学高年级等)教学与…  相似文献   

2.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乐立新 《陕西教育》2007,(11):71-7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学辉 《成才之路》2009,(13):24-24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人们对健身的要求,使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理学评价转向身心健康的评价;体育教学从“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方向转变。根据这一变化,体育课的目标在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体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就使得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出发。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健康”作为体育的终极目的,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体育课也正向着健康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会“终身”锻炼的方向转变,讲究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精神。通过体育教学,加强锻炼,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节,能有效地消除隐患,达到心理卫生与健康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教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终身健康”转变。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造就合格的新世纪人才。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终身体育的认识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8.
马桂娥 《考试周刊》2010,(9):140-140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课作为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途径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激发运动兴趣、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中体育教学不能以工具性的教学目标进行,而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终身体育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理念、方法与技巧。这种教学培养目标的转变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转变,更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价值观念、基础知识与技术,教会学生如何在将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学会健康。  相似文献   

11.
郭建中 《教师》2010,(24):110-110
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广大学生在身体锻炼的同时,也渴望得到相应的乐趣体验和精神陶冶。于是,“快乐体育教学”就应运而生。尊重人性,发展心理.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讲究教学艺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终身的体育能力和健身习惯——这就是我们正在探究和实践的“快乐体育教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祁团结 《天中学刊》2006,21(2):135-136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不断深入人心,高校体育将朝着适应大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健美类、娱乐类、保健类体育并举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与学生的终身体育接轨,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在这种大趋势下,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作为主导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要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应致力于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功体育”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给我们提供了发展学生“终身体育”的保障。体育教学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的评价等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信念。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在素质教育阶段。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学校体育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何让学生既轻松愉快,又能学好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课面临的重要问题。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贯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转变学生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是很不够的。  相似文献   

17.
“终身体育”思想就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思想。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强身育人”,因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不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培养体育的兴趣、意识,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有着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而且还会为学生一生的身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呢?  相似文献   

18.
乔浦 《新疆教育》2013,(15):167-167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提高认识,转变聋校体育教学观念(一)转变学校领导的体育观念聋校领导对体育新理念的接受程度及对体育教学的评价观念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积极性,也间接影响到师生的体育意识、活动氛围和健康水平。因此,学校领导应首先建立大教育观,改变"金牌"和"第一"的片面体育意识,树立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聋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二)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新体系,要求构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开放式)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主,注重学生情感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多种收获与体验,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