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作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核心的目标,这一目标对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法学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模拟法庭课程,必须适应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立足于所在学校的实际,在全面介绍模拟法庭基本情况与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模拟法庭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2.
浅析高职院校商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知识,又有法律实践应用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我国传统的高职法学教育包括商法教育在内,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教学内容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商法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需要全方位改革商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实践环节对接方面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没有达到职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法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现实需求.此种缺失的深层原因在于法学教育和法务实践定位的迷惑,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以及传统教育教学因素的错制等.明确法务实我的定位;突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育,通过实训教学模式推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基本目标完善法学实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依据是从法律人才的质量反观法学教育的质量的认识结果。这项计划是为弥补不足而为的补救。从法律人才队伍现状发现的法学教育的不足主要有三,即:①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足;②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③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不足、教育培养西部基层需要的法律人才不足和教育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不足,可以归结为"供求关系"上的不足,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不足是我国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是我国法学教学质量上的欠缺。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是所有法学教学单位共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改革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是近年来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着力探索的法学教育难题,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1+1(X)培养模式正是这种尝试。培养内容设计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本论文对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本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实现"应用型"、"卓越"这一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教育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各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依据的标准决定着法学教育的成败.当前法学教育中的消极因素主要有办学基础条件差、课程设置起点低且与法律实务脱节、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考核方式落后等.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要重视培养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还要重视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律职业教育以实践为目的、以职业考试为基础,但因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缺乏"互动",导致学生难以受到相应训练。只有将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互动机制与平台,才能实现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文章提出了加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互动"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学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我国传统的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理念落后”、“以本为本”、“机制僵化”等缺陷,难以适应建设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的新要求。因而,未来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应当以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主要目标.确立JM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要求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相统一。JM教育则适应这一要求,在我国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法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JM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这既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2年,湖南大学法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级卓越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下面这组文章是该基地老师不断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阶段性成果,对于全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法律人才是当前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而教学方法对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特点等综合考虑,并且在具体工作中正确理解、科学实施,才能对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信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1):151-153
地方民族院校法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鉴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地方民族院校法学教育改革应该本着务实的态度,以服务地方作为法学教育的宗旨,以培养民族法律人才作为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以实践教学作为法律人才形塑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实践能力,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构建创新平台,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法律人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治人才,而传统的法学教育大多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的构建上重学术而轻实践,亟需改革。在职业化教育背景下改革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塑造法治人才应用能力,应当优化法律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法律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法律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与监督机制、构建以明确角色担当为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提高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培养更全面更优秀的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越来越陷入困境,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举步维艰,剖析法学教育的现实困境,法学发展的机遇仍在.改革现有的法学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全球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既精通法学理论与实务,又懂外语、懂科技、懂WTO规则的复合型法学专业人才.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反映全球化时代精神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教育理念;突出法律外语人才的特色培养;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相互结合与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法和措施要侧重于改革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整合办学资源,加强法律服务与法学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强化涉外法律实践环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法学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民族高等院校办学宗旨、生源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特点,民族高等院校应当以国家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引和契机,改革现有的法学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一批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